2009年10月5日星期一

《西九龍珠》舊瓶裝舊酒

信報財經新聞
P41 |  文化 |  劇評 |  By 聞一浩     2009-10-05

《西九龍珠》舊瓶裝舊酒    

去看《東宮西宮》系列八之《西九龍珠》,從天星碼頭海旁踏入香港文化中心,先「影(像)」奪人是那關於大紫禁城建築的展覽:在玻璃大門上貼上了紫禁城影像的透明膠片,再在展場範圍內(其實只是大堂的一角)的牆上布滿紫禁城門的牌匾,小小的空間做出了懾人的效果,展覽本身已做了一個關於建築與空間運用的示範。

展覽是進念.二十面體主辦的「建築是藝術節」其中一個項目,為期個多月的藝術節,展覽之外還有講座,以及恍如「新曲加精選」般的演出 —— 既有舊作重演如Looking for Mies,也有新作首演,如筆者先後觀看了的《西九龍珠》與《大紫禁城》——前者是其社會劇場系列的長壽節目,後者則是胡恩威多媒體音樂演出的最新作品。

團隊有默契 新意欠奉

進念.二十面體由二○○三年起推出《東宮西宮》系列,至今六年。上一次看的《西九龍皇帝》,是胡恩威跟林奕華合導的最後一齣。回看過去幾年,香港政府的施政依然是一籌莫展,沸沸揚揚叫賣了多年的西九文化區,仍然是妾身未明的一塊爛地;事隔四年,進念再以西九為題的《西九龍珠》,卻其實是廣泛地諷刺時弊,在第二幕的〈是但up〉 已明言不講西九,因為西九很「悶」,龍珠很「out」,順帶切入如此重大的議題,卻因市民怕悶而被冷落。

再看演出,創作與演出團隊更見合作純熟和充滿默契。但演出的結構與模式,與幾年前看的沒有什麼分別 —— 段落式的搞笑演出,正經八百的介紹政府架構或部門,然後以感性收結;既然是系列演出,結構不離其宗並無不可,最重要的是演出的內容與處理是否有新意,《西九龍珠》卻是舊瓶裝舊酒,內容與處理都未能翻出新意。無論講市場主導、香港規劃、母語教育或是西九問題,論點與論據或者搞笑的處理都似曾相識。

雖然整體上笑料與深度都嫌不足,但是結尾的〈中國家書〉依然叫人感動——由黃大徽讀出的家書內容,談到北京的變化,由四合院胡同變到今天的商場大廈林立,再說起一九八九年電視上的六四畫面,然後寄語明天,對往日感性的唏噓由假想百年後的人的想像;然後將第一幕〈市場的力量〉中變成歌頌消費與市場主義的《血染的風采》的歌詞在此還原,鋼琴聲襯着徐徐打出的歌詞,的確叫人深思。

拓政治諷刺劇新路

進念的《東宮西宮》系列,成功為香港舞台打開了一條政治諷刺劇的新路,也吸引了更多的市民觀看舞台演出;不過,一路下來,如何在保持特色之餘,又能保持活力,我想是胡恩威與眾創作演員必須攀越的山頭。

《西九龍珠》之後,再看了另一個藝術節重點演出——《大紫禁城》,同樣由胡恩威導演及設計,以大量的錄像、布景板與音樂來解構紫禁城實質建築與象徵意符,再由石小梅的王侯與黃耀明的燕子來演說建築與王權的關係。

重量級演員不見火花

演出分〈天〉、〈圓〉、〈地〉、〈方〉四個章節,再附以序曲和終曲兩段純音樂與錄像的拼貼。雖然演出被標籤為多媒體音樂演出,但形式與取材更似胡恩威的建築系列。序曲中,在音樂相襯下,觀眾看着白布景板與布幕上一點一線勾勒紫禁城的平面圖;然後,進入〈天〉、〈圓〉、〈地〉、〈方〉四段,一身王侯打扮的石小梅近距離以崑曲訴說紫禁城中君王的治國理念,而像是王謝堂前的燕子黃耀明,則是遠距離地唱出,從上空鳥瞰紫禁城內的人事變化。同時間,中西融合的音樂與高高低低白板映襯的紫禁城錄像,充斥舞台。

無可否認,胡恩威在音樂、錄像與舞台機械如升降不停的布景板和舞台橫杆的運用,已收放自如,相當可觀。不過,《大紫禁城》畢竟與他建築系列的其他演出不同,兩位重量級的演員安插演出中,觀眾自然期待他們發揮作用。可惜,兩人以唱為主,與舞台上的其他元素並無關聯,尤其是黃耀明手執米高風演唱的幾段,恍如演唱會般的走位,都是頗為突兀的處理,兩人同台演出的兩段——《奈何天》與《燕子飛》也不見火花。本來,期望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演員為演出提供多一個層次,一個由人出發的角度,可惜結果還是沒有多大的發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