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

港人來年最盼紓貧富懸殊 港大民調指愈年輕愈關注

明報
A01  |   要聞  |   頭條     2009-12-31

港人來年最盼紓貧富懸殊 港大民調指愈年輕愈關注    

特稿

2009 年初,市民仍在金融海嘯裏掙扎,09 年底, 「最壞的時間」似乎已經過去。迎接2010 年,香港巿民最希望特區政府做什麼?本報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顯示,73%受訪者認為,政府應以解決貧富懸殊為明年的主要工作目標,其中,年紀愈輕的受訪者對此的訴求愈高。至於《明報》進行的調查則顯示,市民較去年樂觀,認為明年會更開心的佔56%,較去年的37%大增。

明報記者馮樂琳

《明報》於本月25 至30 日以音頻電話隨機訪問1000 人,56.2%受訪者預計2010 年會較09 年開心,較去年的37%增加,預計明年較今年不開心的佔20.2%,較去年的41.1%減少。調查亦顯示,預計本港整體發展與今年差不多的有50.4%,較今年好的有31.3%;工作方面,最多市民希望明年能「保住飯碗」,有30.4%(見右圖)。

明報民調:市民料來年較開心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本月28 至29 日期間,透過訪問員以隨機抽樣方式,以電話訪問515 名市民,讓他們選出政府明年的一項或多項工作目標,當中73%選了解決貧富懸殊,其次是穩定樓市(50%)、預防新型流感疫症爆發(43%)及落實全面雙普選(29%)(見下表)。

調查又顯示,年齡介乎18 歲至29 歲的受訪者,高達87%選了解決貧富懸殊為政府明年的主要工作目標;愈年長的受訪者,選擇這一答案的相對減少,60 歲或以上的受訪者,有63%選此答案。

對於最多市民要求政府解決貧富懸殊問題,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表示不感意外,不過,他指年輕受訪者對這問題的聲音更大,反映政府不復建居屋及大專私人化的教育政策,與現時第四代年輕人的民情「有距離」,認為對於政府是個警號,政府不能漠視這群人面對經濟轉型, 「向上爬」的機會減少的困難。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近10 年貧富懸殊問題加劇,年輕人的平均學歷水平提高,但經濟增長幅度已不及從前,年輕人面對「機會少、競爭大」的環境,導致他們失業率高、收入增長水平偏低,使致這一年齡群對社會不公的感覺更深。

29%人要求雙普選長者促穩定樓市

選擇「落實全面雙普選」為政府主要工作目標的受訪者佔29%,當中以30 至39 歲的受訪者最多,鍾劍華認為,市民對影響生活的議題較關注是人之常情,認為結果不等於市民不關注政制發展。另外,選擇「穩定樓市」的主要是30 至39歲及60 歲以上的受訪者。

【相關新聞刊A2】

迎接新年

金融海嘯隨着2009 年離開,香港人對新的一年普遍樂觀,民意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希望政府首要工作是解決貧富懸殊問題。不少市民昨晚已經急不及待到尖沙嘴欣賞燈飾,元旦雖然未到,節日氣氛卻濃。(朱永倫攝)

各人有各人的新年願望,從中學校長到政界人物、從會考學生到懷疑被坑的消費者,他們的願望折射出這個社會在2010 年面對的各項議題,包括政治上的55 區總辭、正生遷校、末代會考等。明報記者

余若薇願5區公投成功:
公民黨及社民連將於1 月落實5 區總辭,積極推動此事的公民黨黨魁余若薇新年願望亦離不開政改: 「5 區公投成功,更多人參與!」

余若薇表示,香港人一直希望爭取民主自由,壯大公民社會,《零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只是表達有關追求,卻被判囚11 年;她指出,香港是否落實民主,不能靠永遠等待, 「靠主子恩賜是永遠不會成功」。新一年的來臨,她最希望社會、市民能以行動爭取民主,而5 區總辭則是給市民的一個機會。

陳兆焯盼正生遷校舍:
今年正生書院可說是滿城風雨,負面新聞被爆出後,令搬遷校舍一事停滯不前,即將踏入2010 年,校長陳兆焯希望正生可以盡快搬到新校舍,迎接新高中課程: 「我的心願是在1 月內,政府批出新的校舍給正生書院,預備9 月開學後實行的新高中課程,否則現時的學生便不能考公開試。」

他表示,現時正生只有兩個課室,根本不能應付學生需要。政府1 月將推行校園驗毒計劃,陳兆焯希望政府能清楚訂立跟進吸毒學生的服務,盡快成立戒毒學校。

清潔工:希望最低工資成事:
政府爭取明年內通過《最低工資條例草案》,最快明年底實施。在屋邨停車場任職清潔工人的游樹人,每天工作9 小時、每月工作26 日,月薪5200 元,平均時薪22.2 元。他希望,最低工資條例明年能「傾得成」,而有關工資水平可訂在30 元,「政府應帶頭在外判合約加入工人的最低工資標準,保障工人利益,以免公司為壓低成本取得標書,而壓低工人工資,最終令弱勢社群受苦」。他又希望,政府有政策保障長者工作,不受歧視。(劉焌陶攝)

末代會考生 發憤圖強爭14分:
明年將舉行最後一次中學會考,縱使考評局於2011 年會安排重考,但不設中六收生程序,重考成績將無法升讀中六或銜接大學。就讀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的「末代會考生」周熙泓(中)表示,明年的最大願望是「會考順順利利,可以過到14分」,不用花大筆錢到海外升學。為了達成目標,昔日未算勤奮的周熙泓踏入中五後發憤圖強,參加補習班,主攻信心較強的主科中文及英文,希望能取得最少C 級的成績。(資料圖片)

女兒升中 媽媽望派首志願:
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政策下,明年的中學再無分中文中學及英文中學,換來是「英文班」、「中文班」、「彈性班」等字眼,準備為幼女選校升中的余太表示,明年最大的願望是「想入哪間中學便可入到哪間學校」。

她表示,女兒成績可達標升讀全英語教學的中學,已安心一半,但因學校不能公開英文班的數目,令她選校大感困惑, 「學校資料寫得好概括,好難分辨學校的英語水準」。近日她已「咪書」熟讀學校資料,下月4 日至25 日參加中一收生自行分配學位程序。(葉漢華攝)

纖體「代言人」促政府滅消費陷阱:
滿街消費陷阱,花過萬元當修身代言人、接收短訊遭收取逾萬元費用、參加講座被游說購買旅遊會籍……曾參加纖體公司任代言人的鄭小姐,在簽約前一刻「覺醒」,但16,500 元按金早已落入對方口袋。月前,她與其他事主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追討,對方不願和解,明年3 月要再次上庭。事件發生至今天天坐立不安的鄭小姐說:「最想解決件事,但聽說要拖很長時間,所以都不敢寄望明年內可解決。最大希望是,政府能要求銷售商在服務銷售訂立冷靜期。」

09 潮語榜「o靚模」大熱居首 「五區總辭」壓「升呢」排第二

明報
B15  |   MP+     2009-12-31

09 潮語榜「o靚模」大熱居首 「五區總辭」壓「升呢」排第二    

「五區總辭」壓「升呢」排第二

2009 年即將結束,大家紛紛回顧今年社會大事,甚至對今年新興潮語也比併一番。今年周秀娜等「o靚模」、「升呢」成為社會熱話,「o靚模」和「升呢」兩詞順理成章打入城市大學昨公布的今年潮詞排名榜,o靚模一詞更「不負眾望」,成為今年最熱的潮語。但「升呢」只能屈居第三,原因是下半年政改出爐,「五區總辭」一詞後來居上。明報記者

'選出港台京滬見報最多新詞彙

城大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進行「2009 年泛華語地區中文新詞榜」排名,該中心的人員從2009 年香港、台北、北京及上海新聞報章出現的新詞彙裏,選出見報率最高的詞彙。香港地區的結果顯示, 「o靚模」一詞成功奪冠, 「五區總辭」排名第二,「升呢」排名第三。豪宅天匯「跳層」事件,亦令「跳層」一字紅起來,排名第四。「慳電膽券」則排名第五。

年輕人打機期望「升呢」、在職人士亦希望「升呢」,本港市民已用「升呢」來取代「升級」。台北市民則最關注「動新聞」爭議。所謂「動新聞」傳媒以動畫模擬犯罪和暴力等新聞畫面,它們因畫面太逼真而引起社會不安。北京民眾最關注「快通卡」、「婚活」等生活詞彙;上海世博是上海近年的重點工作,透過手機操作和購買門票的世博「手機票」系統成上海最熱詞語。而隨着甲型H1N1 流感肆虐,「甲流」成為香港、台北、北京及上海市民共同關注的事項。

四地關注不同港人傾向民生

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鄒嘉彥分析,「o靚模」、「升呢」帶有濃厚的香港色彩,「跳層」則顯示民生事項亦受到關注。他同時指出,四地關注的事項各有不同,台北市民較關注政治及經濟,北京在經濟迅速增長下,市民較關心「快通卡」和「婚活」等與生活相關的詞語,他說: 「京津城際鐵路開通,推出快通卡;年輕一族崇尚「婚活」,追求新的生活方式。」

1「o靚模」:以潮流及性感打扮為主的年輕女性模特兒族群。

2 五區總辭:香港5 個選區各有1 名泛民立法會議員辭職,產生5 個空缺席位,繼而按香港法規必須進行補選。

3 升呢:又稱為升le,原應為升Level,或者升級, 是一個典型港式中英混雜的網絡語言。

4 跳層:香港一間地產公司推出新樓盤,為迎合顧客,將一幢豪宅的46 樓改成88 樓。

5 慳電膽券: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新措施,由電力公司向住宅用戶派發慳電膽現金券。

兩岸四地09最潮用語 o靚模 動新聞 升呢...

蘋果日報
A01  |   要聞  |   頭條     2009-12-31

兩岸四地09最潮用語 o靚模 動新聞 升呢...    

【本報訊】青春無敵!o靚模大晒!本年度香港最潮新聞用語,不是「五區總辭」或「慳電膽券」,而是「o靚模」。香港城市大學語言學調查發現,09年「o靚模」一詞出現在本港傳媒中最多,其次為「五區總辭」、「升呢」;台北傳媒則以「動新聞」居首。若包括北京和上海,則以「甲流」最常見。傳媒學者認為,o靚模新聞也有一定意義;參與總辭的泛民主派議員則相信,政治已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記者:蔡元貴

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公佈「2009年泛華語地區中文新詞榜」結果,香港不少潮語、網絡語言紛紛進入新聞用語,並佔有相當份量。09年本港最常見的中文新聞新詞語,就是「o靚模」。根據城大的註釋,「o靚模」是指專業模特兒及普通業餘模特兒外,以潮流及性感打扮為主的年輕女性模特兒族群。

反映社會現象主導思維

翻開電子報章搜尋軟件「慧科新聞」,輸入「o靚模」一詞,09年出現了5,117次。年底才開始激烈討論的「五區總辭」,在城大的調查中排第二,網民常用潮語「升呢」排第三。如果以「慧科新聞」計算,「升呢」09年出現次數更多,有2,974次,「五區總辭」有2,350次。

西半山豪宅天匯樓層編號失控跳層,與特首曾蔭權涉嫌明益親家的慳電膽計劃,都深入民心,「跳層」與「慳電膽券」因而打入本港去年最常用新聞新詞語的前五位。其餘常見的新詞語包括「事旦男」、「精債」與「水晶車」等。

調查搜集了香港、台北、北京、上海等多個地區的代表性中文傳媒,然後統計當中的社評、新聞及廣告而得出結果,即使體育新聞、娛樂新聞都涵蓋其中。調查自2004年開始,08年的香港最常見新詞是「奧運鈔」與「迷債」。

周秀娜:好proud of自己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說,從表面上分析,越多見於新聞媒體,顯示該詞語所牽涉的人物與事件最為人關心注意,不是社會上的重要議題,就是主導了大眾的思維:「o靚模、五區總辭應該係比較敏感同多人關心嘅話題,o靚模嘅新聞都有一定意義。」但他補充,常用新詞語究竟反映怎樣的社會現象,還須研究有關新聞的內容。

研究潮語的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師歐陽偉豪說,「o靚模」一語的潮爆,原因不僅是年輕性感模特兒受人注目,也是由於這個詞語本身的語味:「我哋可以用『嫩模』、『幼模』代替,但係點解咁少人用?因為自從電影《o靚妹仔》出現之後,『o靚』字就有少少貶義,最能夠反映o靚模賣弄性感嘅特質。

o靚模代表人物周秀娜昨晚得悉調查結果後興奮地說:「嘩,好勁!好proud of自己,當日起o靚模呢兩個字嘅人亦都應該好驕傲,為港增光呀。」自問「唔係咁o靚」的她感激其他人把她放在o靚模之列:「啲人對呢兩個字好奇,我覺得 o靚模係天時地利人和,我只係一直做番自己。」

網民用了多年的潮語「升呢」也打入前五位,「升呢」是典型港式中英混雜網語,意指升級,是「升level」簡稱。

杜耀明說,這是證明個別領域用語逐漸為全民接受的現象:「潮語走入報刊已成為一種趨勢,連特首都要隨俗講『升呢』,可見潮語深入民心。」他說,廣東話是一種活語言,作為傳媒學者,他不反對新聞報道中使用潮語。

五大本港傳媒今年常用新詞當中,涉及三項引起公眾爭議的政治及社會議題。參與五區總辭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說,想不到「五區總辭」也成為潮語:「咁希望大家唔單止將佢當係文字上嘅嘢,行動上都要支持。」她說,調查證明公眾關注政治議題,政治根本是香港人一部份,政府不應害怕社會政治化。

2009年各地區新詞榜

香港:1.o靚模、2.五區總辭、3.升呢、4.跳層、5.慳電膽券

兩岸四地整體:1.甲流、2.八八水災、3.巧實力、4.民族柱、5.富二代

台北:1.動新聞、2. ECFA、3.一中三憲、4.節費盒、5.宅經濟

北京:1.快通卡、2.婚活、3.農超對接、4.關燈令、5.績效薪

上海:1.手機票、2.健康券、3.床模、4.黑救護車、5.避鹹蓄淡

資料來源:城大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官斥缺德貶長者尊嚴 逼癡呆阿婆吃糞 無良女護囚半年

明報
A01  |   要聞  |   頭條     2009-12-30

官斥缺德貶長者尊嚴 逼癡呆阿婆吃糞 無良女護囚半年    

護老中心女護理主任不滿患老人癡呆的女院友大便失禁,兩度逼她吃糞便及打她,早前被裁定普通襲擊罪成,昨被裁判官斥責行為缺德及貶低長者尊嚴,判囚半年及向事主賠償 3000 元。社會福利署表示,判刑起阻嚇作用,若發現涉案的安老院違規,不排除會削減其資助,以示懲處。明報記者黃靜雅黃雄

不過,正言匯社社長張超雄批評,雖然社署會把違規被票控的安老院資料上載其網頁,但倘若半年內安老院不再犯規,便會將其從網頁上除名,他認為此舉對市民並無幫助。(見另稿)

涉案院舍倘違規社署或削資助

社署發言人表示,案發的上水南方護老中心有參與「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舍,署方會審視該安老院有否確保長者住客免受侵犯,若發現違規,不排除會按程序處分,扣減資助或買位的數目

被告陳秀娟(50 歲)案發時任職的南方護老中心昨日承諾,絕不容許該院再發生虐老事件,若有懷疑虐老個案會向院方報告,必要時交由警方處理。

辯方昨呈交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及院友家屬等撰寫的求情信,被告家屬聞判後指判刑太重。

裁判官黃汝榮表示,事主身患重疾、缺乏自我照顧及表達能力,屬極度脆弱人士;被告案發時則為護理主任,有職責照顧事主,但被告破壞誠信,四度對沒自衛及投訴能力的長者施襲,更兩度逼事主嘗糞,除帶暴力外,犯案手法亦極度令人惡心,行為缺德,侮辱及貶低長者尊嚴,稍有良心的人也不會這樣做,事件亦觸動了廣泛人士的心弦。黃汝榮表示,背景報告指被告毫無悔意,法庭會判以阻嚇性刑罰。

清潔工告發事主子報警

控方案情指去年4 月至今年5 月13 日,患有老人癡呆、失禁等的65 歲女事主彭先妹居於南方護老中心,被告因見事主大便失禁及弄致四周沾有大便,破口大罵,並兩度抓着事主沾有糞便的手塞進其口中,逼她吃糞。此外,被告亦因事主打翻湯碗而責罵及掌摑她,又拍打她的頭,其後因有清潔工「睇唔過眼」,通知事主的兒子,再由他報警。

社署過去5 年曾接獲5 宗有關南方護老中心的投訴,但全部與虐老無關,只有一宗涉護理服務的投訴「部分成立」,被書面勸喻,督察其後巡查亦證實院方已作改善。

社署加強巡查安老院

社署表示,已加強巡查該安老院,牌照處今年巡查該院共10 次並約見其負責人,檢視該院處理有關個案的程序,並跟進院舍員工的專業操守及提供培訓;衛生署長者健康外展隊伍,今年曾多次為該院的員工提供各種照顧服務的訓練。【案件編號:FLCC2670/09】

2009年12月29日星期二

領牌合法開檔寫書人續書寫

明報
A06  |   港聞     2009-12-29

領牌合法開檔寫書人續書寫    

在街上為人寫信、改信的「寫書人」已近乎絕迹,但觀塘仍有一名碩果僅存的「寫書人」潘子政,每日風雨不改在裕民坊「開檔」。本身無牌經營的潘伯當得悉政府向他發牌,昨晨到食環署申請牌照,以在觀塘合法「開檔」。

68 歲的潘子政已經退休,但不甘寂寞,享受交朋結友,遂以廉價為街坊寫信,現時在裕民坊的唐樓下做寫書及睇相生意,周一至周日「一筆一紙走天涯」。

文句不通信件抄寫最難為

潘伯出身內地望族,年幼時飽讀詩書,退休前更是飛機及冷氣維修的專業技工,月入近9000。他5 年前受肝病折磨,往返醫院多時,3 年前身體漸漸康復後,在裕民坊「流動式」開檔,如店舖外、街市及小巴站等,客源不少。

潘伯寫信的內容包羅萬有,包括爭產、法援、情書、申請原區安置等類型書信,他指最難的是「改信及抄信」, 「最慘見到文句不通的信,但客人要你抄,也只好勉強自己幫吓手」。

安排新檔位料收入不如前

昨日他應食環署要求辦理牌照登記手續,首次正式註冊。潘伯每月掙得約一兩千元,足夠「飲茶錢」,未來每年要繳交2700 元牌費,而新檔位被安排至協和街合和大廈外,人流量不及裕民坊,預料收入將大不如前,但他不介意。潘伯把「寫書」當作幫助他人,「找得我的都是弱勢社群,所以幫一幫他們」。

中環10大牌檔拍板保育檔位准傳子女免費接排污渠研究駁煤氣

明報
A06  |   港聞  |   特稿  |   By 陳佩儀 彭美芳     2009-12-29

中環10大牌檔拍板保育檔位准傳子女免費接排污渠研究駁煤氣    

數十年來屹立街頭為無數港人帶來飽暖回憶的大牌檔,隨牌主逐一老去,現時全港僅存28 檔。為免此街頭獨特飲食文化消失,食物環境衛生署決定全面保育中環大牌檔,10 名牌主不但可將檔位繼承給子女,政府更會免費為其駁排污渠,並研究接駁煤氣,但檔主須自費更換潔淨帳篷配合,將環境衛生大翻新。

食環署明年亦主動聯絡全港約100 名營運經年的無牌街頭工匠,包括補鞋、鐘表,甚至碩果僅存的「寫信佬」,助他們像中環擦鞋匠一樣「攞正牌做生意」。

明報記者陳佩儀彭美芳

食環署今年初首次透露,會在區議會支持基礎下,考慮放寬給大牌檔牌主配偶以外的直系親屬,繼承牌照,食環署長卓永興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經徵詢檔戶和地區意見後,已選定將中環僅存的10 個大牌檔全面保育(見表),若地方環境許可,甚至會將大牌檔位劃大,但被喻為「為食街」的士丹利街5 間大牌檔,因已開得密密麻麻,故難再擴展。

料斥數十萬可搞好衛生

「現時地面油膩、有漬、濕,我覺得搞好之後會乾淨和乾爽,露天食肆要更換好帳篷,現在很恐怖,尤其是落雨時恐有污水滴下,若換了電帳篷又美觀又乾淨,我想不到有任何壞處!」卓永興說,據知中環大牌檔未涉及食物中毒事故,但最大問題是無污水渠,他已親致電渠務署長劉家強,相信可由政府斥資數十萬元為大牌檔鋪渠搞好衛生。

卓永興說,若檔戶不怕影響生意,政府甚至可考慮重鋪大牌檔地面。現時大牌檔主要以石油氣煮食,但存放大量石油氣罐也阻舖面,故署方將聯絡煤氣公司了解為大牌檔接駁煤氣的可行性

容許劃定面積任放枱櫈

大牌檔牌照沿用多年的「兩枱八櫈」過時條文要求亦會取消,容許檔主在劃定面積「任放」枱櫈,前提是不阻通道。卓永興稱,已就牌檔保育諮詢警務處、消防處、民政事務處、路政署等部門,該署稍後會撰寫建議書諮詢中西區議會,相信會獲支持。食環署資料顯示,全港28 個僅存的大牌檔,10 個在中環、14 個在深水埗、3 個在灣仔、1 個在大澳,因深水埗區議會指區內大牌檔帶來環境衛生和噪音滋擾問題,不贊成長遠保留,故署方暫不會以中環形式放寬其繼承。

聯絡百街頭工匠助領牌

小販方面,隨了中環擦鞋匠獲發牌營運,食環署亦主動聯絡全港約100個街頭無牌工匠,包括補鞋、縫紉、補衫、鐘表甚至寫信等,助他們領牌搬入附近固定小販檔,部分區議會也表支持,若可行,也會考慮給他們「原地劃位」發牌經營。

卓永興說,不會硬性要求所有工匠均搬進固定攤檔,因持牌後每年要繳交4000 至5000 元牌費兼攤位費,相對無牌工匠只佔街頭一角不用繳租,即使檢控只罰數百元。「我不想好心做壞事,但會主動看看怎樣幫他們。」因販管隊對各區無牌工匠分佈有一定掌握,故若有「新面孔」要求領牌,也須核實資料。

隨着近年「集體回憶」意識漸濃,不少昔日被遺忘的街市、小販及市集均開始被人重視,卓永興說,準備發行一本圖集作記錄,現正構思會否舉辦攝影比賽,與圖集二合為一。

大牌檔「落地生根」老闆娘守得雲開

明報
A06  |   港聞     2009-12-29

大牌檔「落地生根」老闆娘守得雲開    

中環大牌檔終獲保育,對於半世紀也在街頭炮製令食客大排長龍的美食的老牌主而言,除了是一個家族生意的延續,更是「落地生根」的承諾,聞名中環的「陳泗記」,老闆娘四嫂就說: 「等咗呢日好耐喇!」

兒子將承繼「未必做大廚」

由擔心政府收牌取締,到近日親聞政府容許士丹利街大牌檔可傳給子女,四嫂終於舒一口氣。她坦言,政府肯鋪設煤氣管及污水渠,反映它願意承擔管理責任,作為檔戶,她也不介意負擔換帳篷等開支,未來計劃將檔位交兒子「掌舵」,不過這名接班人說,將來或只做管理,未必「親身做大廚」。

「陳泗記」深受附近寫字樓職員及住客歡迎,更吸引馬來西亞遊客李先生一年到訪兩三次。本身在長洲從事飲食生意的蘇先生形容,中環大牌檔的食物很特別, 「就連長洲也做不到這樣的水準」。

勝香園夫婦檔內結情緣

位於歌賦街長樓梯旁的茶檔「勝香園」,更結下無數情緣,年近50 的檔主李愛蓮便是在此結織她的丈夫。她說,10 多歲便幫媽媽手在茶檔工作,12 歲時已有一名20 多歲的茶客常常在茶檔靜靜向她凝望,到了她18 歲時,該男子終於向其表白,成為今天「勝香園」老闆。李愛蓮的女兒,在小五時已在《我的志願》作文中透露要繼承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小茶檔,現時女兒已長大,是否願意接手仍要看其意願,她在必要時才考慮傳承的問題。

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

關閉多年環保署終訂發展計劃 5 堆填區公園明年落成

明報
A11  |   港聞     2009-12-28

關閉多年環保署終訂發展計劃 5 堆填區公園明年落成

【明報專訊】全港13 個舊式堆填區關閉多年,環保署終訂出全盤發展計劃,為大部分堆填區規劃土地用途,當中5 個堆填區明年會有康樂設施落成,耗資約4 億元。環保署表示,堆填區關閉後短期內不宜大規模發展,因此暫只計劃發展船灣堆填區的15 公頃土地,邀請私人機構發展和營運9 個洞的高爾夫球場。至於其他未規劃的堆填區,均會以象徵式租金批予團體使用。

船灣邀私人機構營運高球場

該批舊式堆填區關閉後,每年需耗費6000 萬元公帑維修保養,處理沼氣及污水。環保署官員前年接受本報訪問時曾表示,會考慮撥出堆填區土地作商業用途,或以賣地、短期租約及土地牌照形式批出,為政府開源。

環保署助理署長陳英儂日前再向傳媒宣布該批堆填區的規劃進度,表示目前只計劃邀請私人機構發展營運船灣堆填區共15 公頃土地,用作9 個洞的高爾夫球場,預料明年公開招標。該堆填區已闢建臨時高爾夫練習場,自1999 年4 月起給市民使用,是首個修復堆填區康樂設施。

短期難發展批團體使用

據了解,開源並非政府規劃堆填區的主要考慮。由於堆填區關閉後短期內不能興建大廈,難以大規模發展,預料即使撥作商業用途收益亦有限,因此傾向批予團體使用。例如醉酒灣堆填區部分土地以1 元租予香港單車聯會,發展成為國際小輪車場,租約為期21 年,早前更用作香港2009 東亞運動會的比賽場地。將軍澳第2、3 期堆填區亦於2004 年獲批予香港航空青年團,在周末、周日及公眾假期用作臨時模型飛機訓練場。

僅51 公頃適合康樂用途

按環保署目前發展計劃,明年將有5 個堆填區康樂設施落成,當中政府分別撥款2 億元及1.8 億元,為牛池灣及佐敦谷堆填區興建公園;馬油塘中、馬油塘西及將軍澳1 期堆填區,則由區議會斥資興建休憩處及寵物公園。13 個堆填區共291 公頃,大部分屬斜坡,不合發展,而適合康樂用途的僅得51.5公頃,約3 個維園大小,目前已發展或擬發展的土地已佔去九成。

學者辦展覽助大眾了解 宅男 Cosplay 怕羞變大膽 尋找生活以外角色懶理外人眼光

明報
A21  |   MP+     2009-12-28

學者辦展覽助大眾了解 宅男 Cosplay 怕羞變大膽 尋找生活以外角色懶理外人眼光

尋找生活以外角色懶理外人眼光+Cosplay 一向被視為次文化,本月初,10 多名Cosplayer 現身牛棚藝術村,成為藝術展覽的主角,該活動由城大舉辦,且首次獲政府資助,探討各地動漫角色扮演的現象。被視為宅男的阿賢在展覽日打扮成《Kingdom Heart 2》的Roxas,頭戴假髮手握長劍,自言不善交際的他,認為藉Cosplay 可重拾自信另一位Cosplayer阿聰則視之為普通嗜好,懶理外人理解與否。

明報記者彭碧珊

「換上服裝感覺自在得多」

18 歲的阿賢1 年前開始玩Cosplay,在展覽日戴上金黃色假髮,穿上仿皮黑長袍,顯得特別搶眼,想不到原來他為人非常害羞,說話柔弱,「我經常待在家裏看動漫,人們視我為宅男,但穿上這套服裝,就如換了另一個身分,感覺自在得多」阿賢坦言性格內向,很少知心朋友,即使有心儀對象也不敢表白。中四時學業成績欠佳,未有考會考,現時修讀坊間電腦課程。他說︰ 「生活壓力真不小,希望將來可以設計動漫遊戲,將興趣變成事業

打扮只是Cosplay 部分環節

中五生阿聰亦於1 年前開始玩Cosplay,首次以動漫《鋼殼都市雷吉歐斯》的角色在展覽館出現,參觀者當然不及遊戲展多,但可以接觸到平時少留意他們的市民。 Cosplayer是鎂光燈寵兒,他不但愛被拍,也愛拍其他Cosplayer,認為角色性格需跟拍攝場地配合,才能突顯戲劇效果,故會尋找不同場地拍攝,舊機場則是其中一個熱門地點。他認為拍完每輯照片可跟其他Cosplayer 交流意見,打扮只是Cosplay 其中一個環節。

城大英文系助理教授Anne

Peirson-Smith 博士及媒體與傳播系助理教授Katrien Jacobs 博士表示,Cosplay 的流行風尚正在全球蔓延,去年獲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資助展開研究,採訪過百位Cosplayer 及選取特別個案深入研究。Peirson-Smith 博士發現,這班年輕人投入角色之餘,擁有強烈社交聯繫及歸屬感,「他們有獨特及自創的服飾,有些會很出眾、極端及令人意想不到,他們或許想藉此宣示想或不想成為哪種人的立場」Katrien Jacobs 博士表示稍後會拍攝Cosplayer 題材紀錄片。

城大邀多國學者探討

城大英文系獲政府資助50 多萬,舉辦「異裝/便裝︰亞洲服裝潮流國際會議」,探討東南亞各地的Cosplay 現象,並邀來北美、澳洲、英國、日本、瑞典等大學教授及藝術家出席研討會,在本月10 日下午於牛棚藝術村舉行「The Rest of Us」相展,展出60 幅由攝影師Andrew Guthrie 在街頭拍攝香港市民身穿非凡衣著的照片,以及本地手製的Cosplay服飾,展期已於本月24 日完結。

專業攀樹師日薪2000 再培訓局首辦課程

明報
A11  |   港聞  |   特稿     2009-12-28

專業攀樹師日薪2000 再培訓局首辦課程    

近年多宗大樹倒塌意外,引起政府及部分企業關注樹木保護,增聘樹木保養經驗人員。再培訓局下月(明年1 月)開辦攀樹師新技能提升課程,為本港逾千園林工作人員提供進修機會,倘考取國際認可的專業攀樹師資格,日薪可達2000 元以上,國際樹木學會建議日薪更高達6000 元。

有關課程由國際樹木學會與職工盟合辦,是再培訓局新技能技升課程之一。學會攀樹師李國文向記者示範攀樹,只見他以一根吊索,爬上10 多米高的樟樹,之後又很快游繩而下。

李國文表示,隨着港人環保意識漸增,且接連多宗致命塌樹慘劇,政府及不少大企業均開始注重樹木保養。近期有機構或部門招標,標書更規定投標者需聘有一定數目的樹藝經驗或樹藝師。

李國文表示,樹藝師與攀樹師之間前者稍為高級,偏重管理;攀樹師則主力前線,需不時上樹修剪。工作內裏滿有學問,若修剪不當可能令樹木枯死甚至倒塌。

本港現時只有22 名攀樹師,職工盟近年開辦不少園藝課程,中心行政總監鄧燕梨表示,行內甚少聘請專業攀樹師,多靠逾千名園藝人員包辦,故希望可吸引他們修讀課程,考取專業資格。明報記者梁偉健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圖像描繪自殺謀殺案情 動新聞逼真學者憂模仿

明報
A16  |   教育     2009-12-24

圖像描繪自殺謀殺案情 動新聞逼真學者憂模仿    

【明報專訊】平面新聞的發展逐漸走向立體,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學者擔心,以動畫表達新聞的手法將事件發生經過描述得更繪形繪聲,特別是自殺或嚴重罪行如謀殺等,容易引起讀者模仿,故對這種報道手法的日後發展存憂慮;香港報業評議會則認為,文字及影像的報道手法都應以真確為依歸,亦要兼顧圖像對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影響。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表示,留意到本地傳媒有走向「平面新聞電視化」的傾向,其中《蘋果日報》網上版的動新聞將事件經過描繪逼真,甚至將沒有人目擊到的過程以動畫呈現,她擔心引發市民仿效當中的內容

無表達自殺者跳樓前考慮

她舉例說: 「除了當事人,沒有人知道一個人跳樓自殺前後的情况,動畫卻可以將一個人由寫遺書到跳出窗的過程,繪形繪聲地刻畫出來,而事實上自殺者跳樓前一刻多有考慮,但動畫表達的多似是不經考慮地一躍而下。」她擔心,有關的自殺情節或成為其他人的模仿樣版。

香港報業評議會主席、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座教授陳韜文表示,以動畫重現事件的過程,可增加逼真度,但處理的標準與處理文字報道一樣,表達的必須是真實情况,他認為,愈要在畫像表達事件的細節,就要更深入研究事件,「如果只是想當然的部分,在圖像上都應該表達到是想像部分。他又指出,畫像表達的畫面同時要顧及對青少年的影響。

他舉例,早前廣東番禺發生的輻射事故,一般文字描述較難理解,有圖像解釋就可更清晰,他認為圖像是表達新聞的其中一種手法,但不能逾越基本標準,如不能失真、過於煽情、暴力、令人嘔心及不雅等。他又指出,如事件過程未得到完全確定,又涉及暴力等成分,以畫像表達則「走得太快」。

事件未確定畫像表達「走得太快」

就本報在10 多宗動新聞報道中發現,部分打架過程或賊人打劫經過的描繪較細緻,並配以旁白描繪過程以及當事人的「對白」。

以一宗母親企圖與女兒一同自殺的事件為例,畫像就加入了該母親說「阿女不如我們一起死」,但部分片段則會有旁白說明是「估計」場面。

2009年12月23日星期三

吳宇森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 華人第一人

明報
A04  |   要聞     2009-12-23

吳宇森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 華人第一人    

【明報專訊】憑動作片打進荷李活的香港導演吳宇森,將於明年9 月獲第67 屆威尼斯影展頒發終身成就金獅獎,成為該重要獎項歷來第一名華人得主。威尼斯影展委員會昨日公布獲獎名單時,讚揚61 歲的吳宇森對「營造和剪輯的革命性概念徹底重塑了動作片」。身處內地橫店拍戲的他得知消息時說感到非常驚喜:「可以用電影跟世界各地的人溝通及結交朋友,令我感到很滿足。」

威尼斯影展是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歷屆得獎者均是公認的電影大師,包括日本導演黑澤明、英國演員差利卓別靈及美國導演馬田史高西斯等。第67 屆威尼斯影展將於來年9 月1 日至11 日舉行,吳宇森作為首名香港導演獲此榮譽,威尼斯影展委員會肯定他在近數十年的貢獻,指其「在亞洲及荷李活作品創出強烈風格,近乎視覺藝術」。

吳稱感驚喜下年頒獎

吳宇森接受外電訪問時身處橫店影視城拍攝一套功夫電影。他說: 「這對我來說是個驚喜,感到非常興奮和快樂。」

成為首位成功打入荷李活主流市場的華裔動作大導演,吳宇森年幼時由內地逃難到港生活,由場記做起,得到大導演張徹提攜而踏上導演之路。吳宇森視張徹為恩師,曾說「把張徹電影中的刀換成槍,那麼就會很像我的《英雄本色》了」。

白鴿高飛、雙槍對峙及動人的兄弟情誼等經典情節,一向是吳宇森電影的特色。影評人家明說,吳的本地作品如《英雄本色》及《喋血雙雄》等,富有個人特色,未到荷李活發展時,作品已呈現強烈的個人風格,「他的電影常出現槍戰的慢鏡頭,『暴力美學』非常浪漫,男性情義觀念亦令人感動,鏡頭調度成熟,影響後輩的電影風格,即使去到外國,從作品《奪面雙雄》亦可見其電影風格可駕馭中外市場」。吳宇森的美學在外國電影界有深遠影響,鬼才導演昆頓塔倫天奴曾坦言視吳為偶像,馬田史高西斯亦與吳惺惺相惜。

對於今次吳宇森獲獎,家明稱這是對本地商業片導演的肯定,但吳由美國重投華語片懷抱的《赤壁》,票房未如理想,其電影創作的高峰近年似有回落,現在的頒獎消息似乎「來得遲了」。

《英雄本色》開創黑幫片先河

《英雄本色》是1986 年吳宇森導演的經典港產動作片,開創香港80 年代黑社會英雄片先河,該片演員之一狄龍得知對方獲獎,說感到與有榮焉,「很開心!John(吳宇森)終於捱出頭,有時有才華未必受人賞識,他的才華終於被人肯定, 我感到很光榮。」

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兩成中學生:網戀無真愛有少女拍拖50次9成是網友

蘋果日報
A12  |   港聞     2009-12-20

兩成中學生:網戀無真愛有少女拍拖50次9成是網友    

【本報訊】網上戀情危機四伏,小則失金,大則傷心兼失身。香港青年協會調查發現,近四成受訪者喜歡透過網上認識朋友,更有近兩成受訪者不抗拒與網友談戀愛,有少女5年間拍拖逾50次,當中超過9成是透過網上認識;有少男網友沉迷網戀的虛幻,返回現實時一見對方真人卻落荒而逃。記者:袁慧妍

青協於12月1日至9日,透過問卷訪問1,081名中學生,發現近四成受訪者喜歡透過網上認識朋友,並以男性及初中生為主。近四成半人自信能判斷網友為人,逾兩成不會拒絕社交網站上網友的邀約出席派對。雖然超過四成不會認真對待網戀,逾兩成更認為網戀無忠誠可言,但仍有近兩成不抗拒網上發展的戀情。

「會喺電話度kiss」

19 歲的Anthony首次網戀時只是中一生,因在新校未認識到朋友而感到寂寞,於是在網上論壇認識志同道合的網友。Anthony指當時有一名女生與他「傾得埋」,感到有人關心自己,故交換MSN兼電話號碼,傾心事之餘又會親暱地稱呼對方,「仲會喺電話度kiss。」他倆素未謀面,「當時大家都唔想返回現實,覺得有神秘感。」

這段「戀情」只維持一年,Anthony憶述對方無故與他疏遠,分手時只發短訊通知他,但他仍覺網上有真愛,於是在中三時認識另一名女生,更邀約她外出。Anthony笑說當時在地鐵站憑衣着與女生相認,發現對方貌似20多歲,凝視對方幾秒後他立即「怕醜」地離開,「佢喺網度話10幾歲。」經過兩次「失戀」後,Anthony認清現實,表示不會再花時間網上談情。

未見對方已被騙財

青協關心一線單位主任彭淑嫻表示,網戀在青年的世界十分普遍,有少女中一至中五期間,有逾50個男朋友,戀情維持1個月至1年不等,又會「一腳踏幾船」,這些男朋友九成是從網上認識。又有男生網戀期間從未見過對方,幾個月便被騙過戶失去萬多元。更有人發展網上異地情緣,情到濃時還到外地尋找該名「戀人」。彭淑嫻指出,青年人發生網戀是希望有人陪伴,「有人話鍾意就試吓」,而近年因網戀而失身的求助亦有上升趨勢。

網上戀愛調查結果

你有信心自己能夠判斷網友為人
同意:44.9%不同意:45.4%難講 / 不知道:9.7%

你對網上發展的戀情不會認真對待
同意:44.1%不同意:32.3%難講 / 不知道:23.6%

你喜歡在網上認識朋友
同意:38.4%不同意:55.5%難講 / 不知道:6.1%

網上戀愛不需講求忠誠
同意:21.8%不同意:57.7%難講 / 不知道:20.5%

即使大家從未真正見面,你不抗拒與網友談戀愛
同意:19.3%不同意:71.7%難講 / 不知道:9.0%

假如有網友透過社交網絡邀請你參加派對,你會拒絕
同意:67.2%不同意:22.5%難講 / 不知道:10.3%

註:受訪1,081名中學生
資料來源︰香港青年協會

網友非禮強姦個案升

【本報訊】聖誕氣氛漸濃,是吸毒和失身的高危時間。青協的調查顯示,有近三成七受訪者認為在節日應該飲酒,四成六接受節日在別人家中過夜,有近四成接受與普通朋友有親密的身體接觸,更有一成多認為在節日發生一夜情是可以接受,以上四項均以男性受訪者居多。

臨近聖誕渴望伴侶

此外,超過兩成人指自己認識的朋友及同學在節日有吸食毒品,另有3.5%認為節日期間吸食少少毒品亦無傷大雅。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表示,「關心一線」熱線今年收到5,125個有關戀愛及性的查詢和求助電話,而臨近聖誕,青年人更渴望有戀人陪伴。聖誕氣氛令人警覺性減低,呼籲青年慶祝節日之餘要保持理性,又建議家長與子女協商活動內容及守則,「去邊度、同邊個、做啲乜、幾點返,家長都要留意。」

保安局局長李少光昨出席一個提防網上罪行的活動時表示,近年涉及網上的科技罪案包括涉網友非禮及強姦案有上升趨勢,警方科技罪案組人手已由45人增至70人,加強網上罪案的調查、法理驗證及預防工作。

青協調查:逾一成中學生 佳節願一夜情

明報
A06  |   港聞     2009-12-20

青協調查:逾一成中學生 佳節願一夜情    

【明報專訊】聖誕節將至,香港青年協會本月初以問卷訪問逾千名中學生,發現受節日氣氛影響下,逾一成受訪者接受「一夜情」,近四成表示接受與普通朋友有親密身體接觸,3.5%更認為吸食小量毒品無傷大雅,社工坦言調查結果值得關注。

青協透過33 間使用青協駐校社工服務的中學,訪問1081 名中一至中七學生,了解青少年受節日氣氛影響下的行為,以及網上交友及談情的情况。調查發現,3.7%受訪學生表示曾在節日中吸毒,另外,只有不足一半受訪者肯定自己認識的同學及朋友在節日沒有吸毒習慣,但25.9%受訪者多數或完全不會舉報吸毒的同學或朋友,不肯定會否舉報的有逾四成。

3.7%認曾在節日吸毒

網上交友方面,38.4%受訪學生喜歡在網上認識朋友,超過兩成受訪者不會拒絕出席網友邀請的派對,44.9%受訪者自信能判斷網友的為人。青協督導主任(輔導服務)徐小曼指出,青少年於網上交友及發展戀情日趨增加,反映青少年生活圈子較狹窄,在網上能認識不同人,令青少年自覺「人面廣」。但她提醒,單靠文字交流不足以分辨網友為人,青少年自信擁有的判斷力大多建基於個人經驗,並不可靠。

調查亦發現,近兩成人表示即使從未見過面,亦不抗拒與網友談戀愛,但有44.1%受訪者表示不會認真對待網上戀情,逾兩成認為網戀不需講求忠誠。徐小曼又補充,不少少年男女於網上相戀,會妄想網上的親密關係等於真實戀情,又會沉溺於甜言蜜語之中,一旦見面便會因與期望不同而迅即分手。

生活圈子窄上網找戀人

青協「關心一線」單位主任彭淑嫻表示,有青少年因網上戀情而受困擾,她曾接觸一名中五女生,中一起拍拖達50 多次,九成戀人在網上認識,戀情維持一個月至一年不等,但雙方均會「一腳踏幾船」。她引述該女生表示,只想有人陪伴和疼惜。另亦有青年在網上結識女友並相戀數月,其間以轉帳方式多次借錢給「網上女友」,最多借逾萬元,但二人從未見面。

徐小曼表示,青年人渴望在節日有戀人陪伴,容易接受網上邀請的派對,但受節日氣氛影響,青年的警覺及防範意識會降低,她呼籲青少年保持理性,遇到有違自己原則或親密界線的行為時,要果斷拒絕。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肺癌皮膚癌基因圖譜面世 料10 年後製療法

明報
A26  |   MP+     2009-12-18

肺癌皮膚癌基因圖譜面世 料10 年後製療法    

全球首份肺癌和皮膚癌基因圖譜面世,箇中揭示的基因突變,足以為日後預防及治療這兩大疾患帶來突破。專家預料,約10 年後就可用這些基因圖譜,為所有癌症病人分析出其患癌的基因破損源頭,從而篩選最切合的療法,堪稱十餘年來最重大的癌症研究發展。

英國韋爾科姆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及其研究伙伴的50 種癌症基因分析10 年計劃,首告成果。他們周三宣布,繪製成肺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的完整基因圖譜。

每抽15 根煙染色體有1 突變

他們發現到這兩種癌症數目顯著的基因突變(肺癌22,910 個,黑色素瘤33,345 個),且追溯到大部分肺癌突變是受香煙化學物影響,黑色素瘤突變則由紫外光引致。參與研究的癌基因專家坎貝爾說: 「我們可以講,每吸15 根香煙,染色體便有一個突變。」

癌症基因圖譜讓他們找出環境因素等每個癌細胞成因和致病源頭的突變DNA,從而可以研判哪種藥物大概會對某種癌病起作用,以達人體修復基因破損和抑制癌細胞擴散之效。醫學界通過釐釋所有癌基因,將能研製出針對某一變異基因的新藥,令患者受惠。

他說:「這些基因突變圖譜在告訴我們這癌症是怎樣生成,所以它將在預防上引導我們。它揭露所有干擾癌細胞的過程……因此,這是癌症研究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時刻。我可以預見10 年左右,這些癌病基因圖譜會變得普遍,在為患者篩選療法上作出影響。我們期待,每個癌症患者都有其基因圖譜。」法新社/泰晤士報/衛報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藝人羅君左樂觀面對兩度截肢: 失去一條腿不是失去全世界

蘋果日報
A01 |  要聞 |  頭條     2009-12-15

藝人羅君左樂觀面對兩度截肢: 失去一條腿不是失去全世界    

【本報訊】50歲的無綫藝員羅君左,9月因糖尿病切除右邊半截小腿,正當他以為安裝義肢後可重過新生之際,卻發現傷口再次因為糖尿病影響致久久未能癒合,為保性命,羅君左日前忍痛將右腳僅餘的半截小腿也一併切除。儘管兩度截肢,右腿越鋸越短,羅君左卻不曾氣餒:「失去一條腿,唔係失去全世界。」下周日(20 日)羅君左將以輪椅代步重踏舞台,為歌唱比賽擔任司儀,以行動證明自己殘而不廢。記者:戴彩煥

「鋸一吋又係咁,鋸十吋又係咁,o依家咁樣咪幾輕鬆!」坐在輪椅上的羅君左,在九龍醫院以輕鬆的語調跟本報記者說。今年9月,患有糖尿病、血壓高、心臟病和腎炎的羅君左,因為細菌感染及糖尿病影響,由右腳腳趾生瘡演變成右腳腳板腐爛,要接受手術將右邊半截小腿切除。

豈料截肢後一個月,截肢位置尚有一個八毫米長的傷口不能癒合,醫生恐怕他右腳繼續腐爛下去,會危及性命,遂建議再次接受截肢手術,將右腳僅餘的半截小腿也全部切去。

個多月後將安裝義肢

羅君左說:「雖然右膝以下嘅小腿全部切去,但唔緊要,o依家呢個位安裝義肢嘅話,反而承托力仲會好啲,冇咁容易拗柴。

記者問他可曾擔心傷口再次不能癒合,要多番面對截肢問題?羅君左語氣肯定說:「唔擔心,因為傷口已經埋晒口,我已經倒模做義肢,預計個多月後可以安裝義肢。」醫生又說他康復情況不俗,着他好好保養左腳,並接受物理治療,因為傷口較之前大很多,「醫生告誡我,話第時就算裝咗義肢,每日都唔可以企多過三粒鐘,要等個傷口休息吓。」

周日再踏舞台做司儀

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羅君左未感心灰意冷:「樂於面對,勇於接受,人生有好多唔開心嘅事,係冇人可以幫到你,所以只要凡事睇開啲,肯接受現實,人生就唔會有咁多唔開心啦。」

現時無綫已跟他續約兩年,他說不一定做配音工作,只要健康情況許可,安裝義肢後一樣可以演戲:「我由細到大都好鍾意演戲,希望不久將來,我可以再次企喺舞台上、喺螢光幕前再次同觀眾見面。」

經濟上,羅君左聲言不成問題,有信心在未來日子自己養活自己。他透露,下周日(20日)將再次踏上舞台,在沙田大會堂為沙田文藝協會舉辦的「超新聲歌唱大賽 2009」擔任司儀,今次是他截肢後首次面對群眾:「其實之前幾年我曾經幫呢個歌唱比賽做過兩屆司儀,今次佢哋喺我做完手術後搵我,我都有問佢哋介唔介意我坐住輪椅,佢哋話絕對唔介意。」

他說不擔心招來他人奇異目光,因之前曾向醫院申請外出,外界人士均友善地對待他,並走上前為他打氣,有人更激動地鼓勵他不要放棄,令他非常感動。「我只係失去一條腿,唔係失全世界,最緊要係自己唔好放棄自己。我父母、哥哥同最好嘅朋友梅艷芳一個個咁離開我,令到我更珍惜自己條命,要令自己活得更加開心。」

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防虐老協會:案件屬冰山一角

明報
A07 |  港聞     2009-12-09

防虐老協會:案件屬冰山一角    

南方護老中心爆出護理主任逼院友吃糞的醜聞,再度引起社會對私營安老院質素的關注。香港防止虐待長者協會指案件僅屬冰山一角,又認為社署一直拒絕檢控。

批港未有防止虐老法例

香港防止虐待長者協會助理總幹事林文超對事件表示非常關注,強烈譴責施虐者以及負責監管的社署,他又批評本港現時仍未有相類虐兒的防止虐待長者法例,認為社署一直不正視私營安老院的虐老問題,使他們有恃無恐。

張超雄:社署只視察硬件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張超雄認為,社署每年所作的巡查,主要視察安老院的硬件配套,如人手是否足夠及檢查院舍紀錄等。他表示曾接獲投訴,指有私人院舍以報紙當尿片給長者用,又會集合長者一次過為他們洗澡,甚至把燙熱的食物餵給長者。張指即使有投訴,亦難以追查和取證。他憶述曾突擊到訪一些老人院,目睹牀單骯髒,甚至有蟑螂爬過,衛生環境惡劣。張超雄指本港的私人院舍與經濟水平不匹配,形容「唔係人住嘅地方」。

張又指社署一向對私人院舍寬鬆,因津貼院舍供不應求,故社署希望發展私營市場。社署雖表示可按情况向案老院作出勸喻、發警告信以至檢控,惟張質疑究竟採取哪種罰則,社署並無清晰界定。

《安老院規例》訂明各類安老院的最低人手要求,南護老中心屬高度照顧的安老院,社署指此類安老院在黃昏至翌日早上期間,須有兩名員工當值。

官斥逼吃屎護理「必遭天譴」 多次虐打長者罪成或判囚

明報
A07 |  港聞     2009-12-09

官斥逼吃屎護理「必遭天譴」 多次虐打長者罪成或判囚    

【明報專訊】粉嶺南方護老中心的護理主任因不忿年老女院友大便失禁,將對方沾有糞便的手塞入其口,歷時約1 年的虐老事件,終由被告下屬告密揭發。護理主任經審訊後,昨被裁定4 項普通襲擊罪成,或會被判囚。裁判官指案情嚴重,斥責被告虐老方式令人厭惡,指她必遭天譴。

普通襲擊最高刑罰是監禁1年。社署發言人回應指由於個案仍待判刑,現階段不予評論。但重申社署會按《安老院條例》、《安老院實務守則》等規管安老院舍,社署的安老院牌照事務處每年平均突擊檢查每所安老院約7 次,收到投訴後,會即時突擊巡查。而安老院舍必須保存全面紀錄,社署會按情況發出勸喻、警告信,甚至提出檢控。

機構員工虐老增

社署資料顯示,接獲有關長者被提供長者服務的機構員工施虐的數字,本年度首半年個案比2005 年全年個案激增一倍(見右表)。

被告陳秀娟(49 歲)還押至本月29 日判刑,等待索取背景報告。裁判官黃汝榮裁決時稱,辯方指控方證人因曾與被告爭執而誣告她,但沒證據顯示證人有動機誣告,故不接納辯方說法。黃官又指3 名證人誠實可靠,證供足以證實被告有罪。

官指證人沒動機誣告

控方案情指去年4 月至今年5月13 日,患有老人癡呆、失禁等的65 歲女事主彭先妹,居住在粉嶺南方護老中心。去年4月及9 月,被告因見女事主大便失禁及用手挖,以至四周沾有大便,即用粗口大罵事主,更捉著事主沾有大便的手塞進她的口中,有證人指曾見事主被迫吃大便約5 秒,令她的嘴角及面均沾有大便。

清潔工「睇唔過眼」揭發

另外,被告亦曾因事主把湯打翻而責罵她及掌摑她,亦有清潔工曾目擊事主遭被告拍打頭部,因她「睇唔過眼」,遂通知事主的兒子,再由他報警揭發事件。

被告自辯時否認打罵老人,又指不會捉住院友沾上大便的手,稱自己不會「咁陰功」逼老人吃大便。她又表示曾罵3名證人, 與他們工作關係不佳,指他們誣蔑她。

【案件編號﹕FLCC2670/09】

官語錄: 「(被告)虐待同埋襲擊老人方式極度令人厭惡, 必遭天譴。」——裁判官黃汝榮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考評報告:考生少閱讀視野窄 引用歷史出錯安徒生發明燈膽

明報
A06 |  港聞 |  考試報告     2009-11-19

考評報告:考生少閱讀視野窄 引用歷史出錯安徒生發明燈膽   

教育改革四大關鍵項目之一是閱讀,教改推行至今逾10 年,成效差強人意,考試及評核局剛公布2009 年度中學會考及高考的考試報告,指學生大多欠缺良好、廣泛的閱讀習慣,導致作文內容視野狹窄、表現幼嫩口試則內容貧乏、識見薄弱,引用時事及歷史時張冠李戴,之前有高考生以為愛恩斯坦發明電燈膽,今年則以為是安徒生,「確實令人發笑」。明報記者

考評局昨日出版及發售2009 年中學會考及高考各科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會考中文科及高考中國文化科的考試報告,分析學生各份考卷的表現,多番語重心長提醒考生,平日應廣泛閱讀及多了解時事,以認識新事物及加強識見,提升學養水平,才能於語文科取得優秀成績。不論會考及高考生,錯別字情况未見改善,會考生的錯字更是「令人憂慮」。

作文表現幼嫩口試陳腔濫調

會考及高考考試報告指出,學生欠缺閱讀習慣的弊病比比皆是,會考生的作文程度如前兩年般異常參差,「中等的佔大多數,卻僅勉強達到高中應有的程度,用詞不當、句法錯誤、思緒混亂、詞不達意等毛病,仍俯拾皆是」。報告特別提出︰ 「尤其嚴重的是考生大多表現幼嫩、視野狹窄,明顯沒有良好閱讀習慣。」高考中化科考試報告亦指出,考生需透過廣泛閱讀,改善說話選材,如果內容只是老生常談、陳腔濫調,難望取得佳績。

娛樂多讀寫少盼教師扭轉趨勢

報告寄語教師,學生語文能力倒退是由於讀和寫的數量比以往少得多,社會日漸繁榮富庶,消遣娛樂五花八門,青少年不肯花時間及精力看書及寫文章, 「現今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把這趨勢扭轉過來」。

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黃均瑜認同,普遍學生閱讀量不足是不爭事實,而且遠遠不及台灣、內地學生,本地學生喜愛影像、上網、打機等,亟需學校及家庭提高閱讀風氣。以其學校為例,規定中一至中三至少讀300 篇文章及每天閱讀報紙20 分鐘,保證學生具一定閱讀底子。

校長認同規定學生天天閱讀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中文科教師黃佩雯有3 年批改會考卷經驗,她稱應考中文科的考生常出現的弊病,是思路不夠廣闊,寫作時的情節或論點流於老生常談。她建議學生多閱讀不同類型的書,鞏固中文基礎及擴闊思維。

有考評局中文科評核人員認為,不要將考試報告看得太負面,報告提出善意建議,只為提升學生水平,並非刁難或批評學生。教育局鼓勵學校向教師反映考評局對會考、高考學生的評論及建議,提升或改善教學安排。

【相關新聞刊A14】

高考中國文化科及會考中文科表現評價

高考

實用文寫作

■錯別字

錯別字較前稍有進步,但慣常錯的仍是一樣,如辦法寫成辨法、書籍寫成書藉、報章寫成報張等

■思考混亂、欠邏輯

不少人語法欠通,邏輯混亂;文章組織鬆散、上下文欠呼應更是常見

說話能力

■陳腔濫調、欠缺常識

選取說話題材大有改善空間,例如:年前發現學生以為愛恩斯坦發明電燈,今年發明電燈的人竟是安徒生,確實令人發笑

■為求開口、馬虎應對

例子:討論「謙虛是優點還是缺點?」時,考生甲: 「姚明為人謙虛。」考生乙質疑:「你何以知道姚明謙虛?」考生甲: 「你又何以知道姚明不謙虛?」甲再補充說: 「姚明為知名人士,他一定有優點,而謙虛為一優點,故姚明一定有謙虛的特質。」

會考

口語溝通

■小組討論時,考生爭相扮演「指揮官」,不停邀請其他考生發言及表達意見

部分考生自說自話,甚至胡亂作答, 為求奪得「總結權」而東拉西扯總結討論成果,總結後又請其他考生發言,令人啼笑皆非

綜合各卷

■考生對試題的理解明顯比過去兩屆準確,離題的答案甚少。整合拓展的能力略有進步,但見解論證的表現仍未如理想,錯別字之多更令人憂慮

口試沒禮貌壟斷發言失分

明報
A06 |  港聞     2009-11-19

口試沒禮貌壟斷發言失分   

考試報告除評核學生考試表現外,今年會考中文科報告的「口語溝通」部分,特別提及學生談吐禮貌不足,例如考試期間未知會主考員便自行飲水、考試結束時要求其他考生拍掌慶賀、未離開試場便大聲聊天等,考評局形容考生表現「令人側目」,經常打斷別人發言或壟斷發言,更成為失分主因。

擅自飲水試後拍手慶祝

會考中文科考試報告有關口語溝通部分提到︰ 「綜合主考員意見,今年考生的整體表現與往年相若,惟表現突出者並不多見。」報告特別提及,今年考生打斷別人發言的情况較多,或出現多名考生一齊發言,甚至爭相發言,各不相讓,不少主考員指「部分考生討論時態度欠佳」。

報告又指出,今年考生壟斷發言的情况,明顯比去年多個別考生發言時間過長,使討論變成個人演講,考生失分之餘,亦拖累同組考生缺乏表現機會。考生沉默或冷淡回應也非罕見,影響討論氣氛和節奏。

中七生的高考口試同樣有壟斷發言、打斷別人發言等不禮貌行為,高考報告更形容為「頗嚴重」,強調「提升學生說話能力,必須從改變態度着手,除說話認真外,還要注意禮貌」。

報告提醒考生,不可強行中斷其他考生發言或搶白,更不可壟斷發言,否則主考員必定會給予較低分數。

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

網上外展社工全港僅3人

明報
A07|港聞    2009-11-26

網上外展社工全港僅3人   

香港青年協會今年6月成立本港首個網上外展隊,由3名社工搜尋青少年的網上留言,按不同困惑提供輔導,加上20名互聯網大使提供協助,目前已尋出5400個網誌,在其中2500個上留言,得到約300個回應。

沒專門課程社工邊學邊做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指出,網絡溝通形式轉變很快,雖然各院校沒有提供專門社工課程,但網上社工可以「邊學邊做」,社福界亦必須迎接新趨勢,以嶄新手法迎接新挑戰,故政府除了增加網絡社工名額外,亦要投放資源改進技術配套,增加搜尋高危網誌的效率。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亦於去年6月推出「網蹤人」計劃,由20名義工搜尋提及「自殺」字眼的網誌與討論區,截至今年10月已搜尋到10萬項網誌,當中370多個需跟進。

facebook設權限難追蹤

該會熱線中心主任趙美艷指出,由於facebook存在權限問題,暫未納入計劃。她表示政府能增撥資源聘請「網上外展社工」是好事,但切勿以為有了社工就可解決所有問題,「許多尋死者根本不想接觸專業人士,聽到社工或執法機關會即時失蹤,對義工戒心反而較低」。她表示,最重要是廣大市民能協助留意該類網誌,然後將有關資料以電郵告知該會跟進。

趙說:「要別人打消死念,最重要是治本,建立互信關係後,才能對症下藥。」由於許多「死亡網誌」都沒說明尋死地點和時間,警方一般不會受理,義工會先留言聯絡,不會輕言報警,以免對方被嚇怕而「失蹤」。

自殺者求助熱線

生命熱線:23820000

社會福利署24小時熱線:23432255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2222

(電郵:touch@sbhk.org.hk)

facebook自殺群組 關一個開一個 「練習自殺」群組受查14歲女生另起爐灶

明報
A07|港聞    2009-11-26

facebook自殺群組 關一個開一個 「練習自殺」群組受查14歲女生另起爐灶   

【明報專訊】本港有網民在社交網站facebook設立「我要練習自殺」群組,成員發起於下月21日集體輕生,其中一名中四男生於兩星期前企圖跳樓獲救。有關群組昨日已關閉,探員全天候搜尋188名「自殺高危族」之際,一名14女生昨晚竟在facebook開設類似群組,即時吸引數十人加入,女生留言稱:「人人都唔知我哋的存在……倒不如一齊死去了。」

發起集體輕生警尋會員

新的群組名為「╳我要(練)_自殺_」,昨晚開始運作,至11時許已有60人加入,召集人在網誌內自稱是14歲女生,大頭貼是電腦屏幕照片,顯示一個名為「我要自殺」的facebook群組網頁。群組聲明「不認同ga(嘅)請離開,不要阻住,否則格╳勿論」。

群組需經允許才能加入,當有成員問:「死,真的能解決一切嗎?」女生則答:「我想你一定唔理解死能解決的事。」有人稱自殺要坐監時,女生卻叫對方「不要阻住」,又稱自殺毋須坐監。群組內有多張「血腥照片」,包括滿佈刀痕的手腕及染血紙巾。警方發言人表示已獲悉該群組存在,正派員跟進。

生活不如意找人陪死

較早前出現的「我要練習自殺」群組於昨晨被移除,消息稱該群組於07年3月成立,最初成員不多,今年加入者突然大增,前日仍有188名成員,移除時剩下180人。群組成員近月轉趨活躍,不少人自稱因樣貌欠佳或生活不如意,欲找人陪死,數名活躍成員不斷發表「死亡宣言」,提出下月21日相約尋死,但未談及詳細時間、地點及方式。

據悉,天水圍某中學一名中四男生亦是群組成員,他兩周前在校內企圖跳樓,被同學及時制止,但無人報警。校方接獲家長通知後安排男生接受輔導,其間他透露該群組,社工致電天水圍警署報案,但礙於私隱問題,未有透露詳細資料。警方先後兩度游說社工,社工前日終到警署提供資料。

由於事態嚴重,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科技組人員已接手調查,前晚派出3名探員通宵追蹤,務求找出曾加入群組的188人,不排除會將他們轉介社工跟進。元朗警區指揮官李建輝總警司表示,由於網絡無地域界限,群組成員未必在港,暫未知能尋獲多少人。元朗區中學校長會會長鄧振強昨與警方開會商討事件,他指區內近日無學生自殺,但青少年必然會上網,建議社福界增撥資源加設專門網上輔導的社工,找出需要協助的個案,防止悲劇發生。

網絡難確定個別身分

警方矢言追蹤自殺群組成員,惟專業教育學院資訊及通訊科技系主任首席講師梁秉雄坦言「有難度」。他指出,目前已毋須在固定地點上網,手機、電子手帳和手提電腦均能上網,若自殺留言來自手機,仍可透過網絡供應商尋找號碼主人,但若使用免費無線上網,使用者身分就難以確定。

保安局副局長黎棟國昨表示,網絡世界較難確定個別人士身分,亦不能估計開設群組目的,他呼籲青少年面對困難應尋求協助。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涂謹申強調,促使他人自殺是刑事罪行,事件應由政府最高層官員處理,不論真偽都應盡快制止,他說:「只要有一個人當真都好嚴重」。

提倡體育精神脫離現實?

明報
A29|MP+觀點|思潮|By呂大樂    2009-11-30

提倡體育精神脫離現實?   

在法國對愛爾蘭的世界盃附加賽中,亨利犯手球後助攻予隊友加拿斯射入決定性一球,為球隊取得進入決賽周的資格;這一宗球場上的風波迅速發展為國際政治事件,並且成為了一件全球關注而又富爭議的大事。對這次事件感興趣的,並不限於球迷,關注焦點亦不限於足球運動本身。

在事件發生後大眾即時最關心的問題,是究竟國際足協會否考慮重賽。圍繞着這個議題的討論,還關乎足球比賽的裁判技術與制度。所謂裁判技術,是指在最新科技的協助之下,有關方面大可在出現爭論時暫停比賽,從不同角度了解球員有無犯規、是否越位、皮球是否已經進入龍門等長期在球場上引起爭議的事情,然後才作出最準確的裁決。又或者可考慮加入另外兩名輔助球證,利用無線通話儀器幫助球證了解球場上發生的大小事情。至於裁判制度,則涉及球證於現場的判決可否推翻;如果可以,那麼球賽還可以順利進行嗎?最後的裁決又應該由誰來執行?上述討論在國際足協否決了重賽的可能之後,很快(至少暫時)便冷下來,落筆之時,尚未有更新的進展。

接着,焦點落在亨利身上。球迷——尤其是愛爾蘭的支持者——所見,亨利並非只有一次用手接觸皮球,而是可能在「波打手」之後,再輕輕以手修正控球,然後能夠更準確地送出皮球。究竟是否蓄意犯手球,相信亨利本人會最清楚。而亨利於賽後亦已公開表示,他贊成重賽。不過,明顯地這樣的回應不足以滿足大眾傳媒。結果,媒體以大篇幅拿亨利跟馬拉當拿作比較,討論這是否一次「上帝之手」?

正當傳媒議論得興高采烈之際,我忽然想起了科拿(RobbieFowler)。在好幾年前一場利物浦對阿仙奴的比賽中,阿仙奴被判一個12碼罰球,科拿曾主動向球證表示對方守門員施文並無侵犯,不應判以「極刑」。不過,示意還示意,球證早已鳴笛,不會改變罰球的決定。科拿主射的罰球看似刻意射失(最後由隊友補中),球迷理解為他的一種表示。實情是否如此(科拿本人的解釋是他作為一位射手,絕無故然射失這一回事,只是他一時失手云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主動向球證表示,那不應該是一個罰球。

尊重公平競技的球員

又:年前「賀歲波」丹麥對伊朗的一場比賽,中途發生伊朗球員誤以為球證鳴笛示意半場休息,在禁區內用手拾起皮球,慘判12碼球。當時丹麥的球員很明確的故意「宴客」,以示公平競賽。最後,丹麥敗於伊朗腳下,無緣晉入決賽。當然,那是一場無關痛癢的表演賽,要表現大方,注重體育精神,可以輕鬆處理。這一點我是知道的。但重要的是,原來大家都尊重抱着公平競技的態度來參加比賽的球員。

我想指出的是,在執法技術與裁判程序、應否重賽、究竟亨利有無犯規等議題之外,還有在一個更根本而又值得討論的問題:這就是關乎球員是否誠實,大家是否抱着公平競技的心態參與比賽的基本態度與體育精神的問題。今天,這樣的提問會令人覺得太理想化,脫離現實。但應該這樣嗎?

球壇風氣不正球員不再自律

當今球壇「插水」(假裝跌倒,博取球證判罰12碼球)、偽裝受傷的風氣甚盛,不要說知情不報(例如球員犯手球後主動向球證表示自己犯規),只要球員不再刻意偽裝被侵犯而博罰球,已是一大改進。以前英格蘭的評述員經常批評南美及歐洲球員缺乏專業精神,時有「插水」。今天英國球員有樣學樣,在球場之上有不誠實行為已經十分普遍,而球迷亦見怪不怪,對此雖有反感,但逐漸也接受為現實的一部分。

球壇風氣不正,球員不再自律,令公平競技的價值與規範逐漸消失於運動場上。這樣的發展方向故然令人失望,但更令人失望的是現在大家連提出這種要求的動力,也好像早已隨風而逝。媒介以「上帝之手」作引子來討論亨利的對錯,並不是問球員應否誠實,反而是提供「傳媒通識」:其實有過更差的例子。

面對這樣的球場風氣,球迷有他們的角色,可對足球界造成壓力,促成改變。例如在上屆世界盃期間,出現不少球員偽裝受傷,令球證吹停比賽,那便減輕因失去皮球使對方有機可乘的壓力。在球迷不斷喝倒彩的情况下,到整項賽事較後期的比賽,情况略有改善,而到下屆球季開鑼時,亦再很少見到有球員重施故技了。

法國對愛爾蘭的一場世界盃附加賽的啟示,是公平競賽的背後,不是球證裁判的水平,也不是關於應否改變裁判的程序或是否需要應用更新的裁判科技,而是體育精神。

當我們連提也不敢提出體育精神的要求時,或者這個世界真的改變了。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小學生最愛地道食物 雞蛋仔擊敗港式奶茶 得票逾3萬壓倒龜苓膏

明報
A26|MP+    2009-11-30

小學生最愛地道食物 雞蛋仔擊敗港式奶茶 得票逾3萬壓倒龜苓膏   

得票逾3萬壓倒龜苓膏

在小孩子心中,什麼才算是香港這美食天堂的真正地道小食呢?一項有13.7萬名小學生參與的選舉顯示,香脆可口的雞蛋仔,原來最獲小學生垂青,以逾3萬票成為票王,壓倒港式奶茶和魚蛋等小食,榮登「小學生眼中最具香港飲食文化的地道食品」榜首!明報記者屈俊樂

「第2屆全港小學生齊投票」今年以「最具香港飲食文化的地道食品」為主題,於本月23至26日,在170多間小學校舍,由13.1萬名小學生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從10款候選地道食品中,選出香港最地道食品。投票結果發現,雞蛋仔以壓倒性姿態,獲得3.1萬票成為票王,拋離第2位的港式奶茶近1萬票,第3至5位依次為龜苓膏、雲吞麵、魚蛋(見表)。

香港雞蛋仔的起源,其中一個說法是始於1950年代,當時有雜貨店老闆為了不浪費破裂的蛋,嘗試加入麵粉、油、砂糖等配料弄成漿狀,再經倒模烘烤而成。後來除材料由鴨蛋改為雞蛋,模具亦進化成蜂巢狀的鐵模。

對於雞蛋仔最獲小孩支持,著名的「北角雞蛋仔」檔主廖伯認為,雞蛋仔已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香港的特色食物及文化,甚至勝過其他地道小食。他說:「(雞蛋仔)食極都唔厭!」早於30年前已開始在街邊賣雞蛋仔的廖伯,現時其6間分店,各分店一日可賣300至400底雞蛋仔。

著名小店俘虜一成小學生

廖伯表示,雞蛋仔很受年輕人歡迎,也有近一成捧場客是小學生,很多客人向他表示,經常心思思想食雞蛋仔。超群西餅——芳叔雞蛋仔負責人鄭華芳亦認為,雞蛋仔能夠以大比數勝出,俘虜小學生的心,是因為雞蛋仔十分「香口」,蛋味重,小朋友都會喜歡。

小四生憑卡寄意力撐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小四生歐汶澔也有份投票支持雞蛋仔,他更以雞蛋仔為主題,繪畫心意卡,並憑此榮獲「最具香港飲食文化的地道食品心意卡設計比賽」高小組亞軍。他表示非常喜歡吃雞蛋仔,說:「經常都叫媽媽買給我吃!」不過他補充說,由於居所附近沒有雞蛋仔檔,只能偶爾吃一次。歐汶澔對吃雞蛋仔也很有心得,他認為好吃的雞蛋仔要皮薄且脆,入面要軟熟。熱愛雞蛋仔的他說:「這麼好吃的小食,應該要傳遍全世界!」

蛋太多不夠脆

深受小學生歡迎的雞蛋仔,其實材料十分簡單,主要只是麵粉、砂糖、雞蛋、發粉等,但如可弄得好味卻大有學問。

熱量高每天最多吃「半底」

「北角雞蛋仔」檔主廖伯指要烘出好吃的雞蛋仔,關鍵是蛋醬的成分比例。他解釋,若太多雞蛋,烘出來的雞蛋仔就不會脆;太少雞蛋又會欠缺蛋味。不過廖伯不肯透露確實成分比例,稱這是他的商業秘密。

雞蛋仔的做法,一般是將混好的蛋醬,倒在兩塊特製蜂巢狀鐵製模版的中間,傳統上會放在炭火上烤,但近年為節省成本及安全,大多會改用電。初時雞蛋仔由鴨蛋製成,因為價廉味濃,後來改用雞蛋,及至近年更有小食店製作不同口味的雞蛋仔,例如巧克力、椰絲、黑芝麻等。

不過營養師警告,雞蛋仔雖是廉價美食,但過量進食可導致肥胖。註冊營養師劉立儀指出,雞蛋仔成分包括麵粉和砂糖,含澱粉質和糖分,一「底」雞蛋仔所含的熱量約400卡路里,屬於高熱量但營養價值不高的小食,進食過量容易導致肥胖。她建議無論小學生或成人,每天最好只吃四分之一至半「底」雞蛋仔。

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港產桌球世界冠軍:下一站亞運

明報
A06 |  港聞 |  特寫     2009-11-26

僅5 年球齡落選東亞運未言棄 港產桌球世界冠軍:下一站亞運    

有逾500 度近視、350 度散光的香港19歲桌球女將吳安儀,雖然失落於東亞運遴選賽,但在印度舉行的世界業餘桌球錦標賽中,不僅做出女子組一棒最高度數,前日在決賽中更擊敗了較她年長30 歲的澳洲球手奪得冠軍。這位新鮮出爐的世界冠軍,原來只有5 年球齡,更是最年輕的女子世界冠軍。

明報記者張岳弢

父為球壇名宿初學只當運動

安儀生於桌球世家,父親吳任水是本地球壇名宿,兄長吳俊文亦有參加本地桌球賽。不過,安儀的球齡卻只有5 年多,13、14 歲時才正式接觸桌球。目前仍身在印度的安儀,昨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說,自己是在偶然機會下愛上桌球,因為當年參加暑期班的地點,剛巧在父親工作的桌球室附近,故放學後都會到波樓, 「見人打得幾有趣,就開始跟爸爸學,初時只當做運動」。

沒想到安儀自此迷上桌球,其母笑言女兒更因此不願上學。安儀2006 年便嶄露頭角,在香港女子桌球公開賽中,獲英式個人賽季軍;一直專注打英式桌球的安儀,翌年參加香港美式桌球公開賽,更贏了女子組冠軍。吳太雖然說女兒「符碌」,但安儀在同年的世界21歲以下青少年桌球錦標賽中,取得第二名,證明她確具實力及天分。

高度近視散光無損精準出桿

2 年前,安儀完成了中五課程,開始在桌球室工作。終日陪伴她練波的,除了父親,就是那副粗框眼鏡。小妮子幾歲起已佩戴眼鏡,她坦言習慣了架着眼鏡比賽,暫沒想過做激光矯視或戴隱形眼鏡。不過,她欣賞的球手卻是奧蘇利雲與亨特利,而非有「眼鏡蛇」之稱的老一輩球手泰萊(Dennis Taylor)。

淘汰邊緣晉級擊敗10 屆冠軍

安儀這次再與父親吳任水代表港隊出戰,其父雖然首圈遭淘汰,但眼看安儀一路過關斬將,不僅做出比賽中最高的77 度,在決賽中亦以5 比1,擊敗10 屆澳洲冠軍柏拉莎絲,感到非常安慰。安儀說,對成為世界冠軍感到興奮,因為以往在這項比賽均未能出線淘汰賽,故賽前沒想過會贏。她又形容,「每場波都好驚險,過程並不輕鬆」。事實上,她在分組循環賽中,只是以第4 名出線,但之後便愈戰愈勇,先後擊敗兩名隊友,即使在準決賽再遇分組賽中曾擊敗她的新西蘭選手,最後亦能反勝4:3 晉級。

不過,安儀因未能取得東亞運遴選資格,故下月無緣代表香港爭獎牌。她說,是次世界賽奪冠為她注下強心針,下一個目標會瞄準明年在廣州舉行的亞運會,爭取代表港隊出賽。

是次印度的賽事,本港其他隊員亦取得不俗成績,兩名女將葉蘊妍及蘇文欣並列第5,男子隊的馮國威亦得第5,大軍將於明日早上返港。

環保多一些饑荒少一些

明報
D07 |  Style Server |  Well Being |  By 鄧孟聰     2009-11-26

環保多一些饑荒少一些    

文:鄧孟聰charisbaba@gmail.com圖:luismmoline(iStockphoto)

全世界的焦點都落在下月初召開的丹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各國領袖近期在不同公開場合中都高姿態表示支持,只是具體措施未見談及,各國能否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協議仍是未知之數,熟悉政治生態的朋友都表示,不會抱太大希望。

事實上,環保是刻不容緩的全球問題,若各國政府真心誠意減排,應該盡早推行相應措施,毋須等待在國際會議與他國達成共識才落實執行。因此與其說這是一次環保會議,倒不如說是一次談判,把減排與利益一同放在秤子上,即使達成了共識,也只是一個折衷,一個符合各國利益的妥協。

全球10.2 億人捱餓

倒是另一個本月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更加引起我的關注,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字顯示,今年全球飢餓和營養不足的人口增加了1億,把總數推至 10.2 億人,接近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即每6 個人就有一個人捱餓, 其中6.4 億來自亞洲太平洋地區,另有2.65 億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餘下1 億散居於各地。聯合國在千禧年曾訂下目標要在2025 年之前解決全球飢餓問題,事隔10 年,全球飢餓人口不減反增,這個事實,比溫室氣體排放更加令人心驚。

會議期間,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特別絕食24 小時,希望喚起外界對飢餓問題的關注。只可惜孤掌難鳴,這次會議除了東道主意大利之外,沒有一個已發展國家的領袖願意出席。

氣候異變糧食短缺

饑荒與環保,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互為表裏,肇因同源。全球人口增加令糧食需求大增,窮國飢民遍野,而發達國家在物質主義下則不斷生產不斷消耗,過度開發濫用資源,製造大量廢料嚴重破壞環境,致使氣候異變令到糧食短缺,但貪婪的投機客仍趁機大肆炒作國際糧價,不少國家因此而爆發暴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物慾橫流貪得無厭,引發戰爭仇恨社會動亂。此刻,我們慶幸自己仍安享太平的同時,也要認真想一想,往後還有多久太平的日子。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女職員苦肉計青年心軟失4萬

明報
A14 |  港聞     2009-11-08

女職員苦肉計青年心軟失4萬    

無良公司推銷「旅遊會籍」手法層出不窮,騙金又騙心。24 歲事主陳先生說,2001 年接到問卷調查電話,翌日對方來電指他中獎,通知他到尖沙嘴某辦公室領獎,「上到去即刻叫我關電話,不斷要我買會籍,去廁所也有職員跟住,不准我跟家人聯絡,又不准我走,同禁錮無分別!」

被「禁錮」8 小時多人車輪戰

陳從傍晚6 時一直被游說到凌晨2 時多,「那裡好像的士高,炸強勁音樂,根本就是疲勞轟炸」。無良公司派多人「車輪戰」,軟硬兼施,「其中一個女職員話如果我不買,她就要寫報告,可能被炒。後來他經理抓她到旁邊,好惡地罵她,我見她哭得厲害。唉,都怪自己心軟,又或者他們太好演技了!」

陳被告知隨時可中止合約, 「為了脫身,唯有交出身分證和信用卡,付了幾百元訂金。」他當晚返家即上網看到無數人被同樣手法騙財, 「他們反口說中止合約就要付足5 萬多元!」陳先生已支付了2 萬多元,現時仍被追討2 萬多元。

區議員:公司拍片準備打官司

區議員葛佩帆說:「這些公司早已做好打官司準備,簽約時用閉路電視拍下過程,專登跟事主親切握手,大鑼大鼓,上法庭時就辯稱『你看他簽約時多開心,是自願的』,連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曾放蛇都未能抓到把柄!」葛表示,過往亦有事主根據《不合情理合約條例》證明會籍內容跟職員講解大有出入,成功取消合約。

754 人耍詠春創世績

明報
A06 |  港聞     2009-11-08

754 人耍詠春創世績    

世界詠春聯會及香港詠春聯會昨日舉行千人詠春大匯演,號召本港及多國詠春愛好者,齊集尖沙嘴星光大道耍詠春拳,創造健力士世界紀錄,經點算後最終有754 人參與,他們來自俄羅斯、波蘭、越南等約10 個國家,亦有本地學生失明人士參與,創出最多人在戶外集體表演詠春的世界紀錄,並籌得30 萬元善款捐予世界宣明會。

財政司長曾俊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消防處長盧振雄等主持開幕儀式,雖然曾俊華是詠春好手,但昨日西裝骨骨的他沒有即場獻技。(余俊亮攝)

93 歲超伯寫網誌報平安

明報
A05 |  港聞     2009-11-08

93 歲超伯寫網誌報平安    

全港最年長博客黃偉超已年屆93 歲,以「超伯超伯」為名的網誌至今有超過12 萬人次瀏覽,昨日他參加首屆香港網誌年會,分享寫網誌心得。

籲年輕人教長者上網

超伯自言是個「真真正正的孤獨長者」,雖然有4 名子女、4 名孫子和3 名曾孫,但老伴早逝,兒女各有家室,每年只會在節日相聚,自從他2007 年開始寫網誌分享生活點滴後,看到不認識的網民回應,感到十分有趣,故定期上載文章和創作小說,同時透過網誌與子女保持聯繫。

超伯笑說,寫網誌有如跟親人報平安:「有孫子曾跟父母說,如果有兩天不見爺爺上載網誌,便要打電話給他!」他希望年輕人可以教家中長者上網和寫網誌,拉近兩代關係。

老幼博客走進現實辦年會談網民力量

明報
A05 |  港聞     2009-11-08

老幼博客走進現實辦年會談網民力量    

【明報專訊】首屆「香港網誌年會」昨日舉行,參加活動的逾百名博客包括學生、長者和在職人士,一起討論新興媒體對社會文化衝擊。博客活動近年漸漸由虛擬世界走到現實,台灣博客界去年流行的Punch Party 亦傳到香港,即博客相約在指定地點就特定主題,在限時7 分鐘內用至少20 張圖片發表意見,着重快速、無廢話和娛樂性。

榕樹頭延續講古分享精神

首屆香港網誌年會與亞洲博客暴樂祭由周五起一連3 日在油麻地梁顯利社區會堂舉行,主辦單位DotAsia 及老有網指出,活動地點位於油麻地榕樹頭,早在幾十年前已是叔伯們聚集講古之地,選擇在該處舉辦活動,是想發揚人文分享精神。

來自台灣的DotAsia 組織社群關係副總裁喬敬表示,網民影響力不容忽視,由奧巴馬競選網誌以至伊朗反政府示威都可見一斑。隨着facebook 及Twitter 興起,博客更着重即時和快速交流,早前台灣八八風災,10 名博客便在風災後第二晚即自發建立信息平台,加強協調政府救援中心和非政府組織的救援合作。

喬解釋︰ 「博客們是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成員, 他們以『taiwanfloods』為名開設Twitter 帳戶,匯集所有需要協助的資訊,如災區應變中心聯絡、屍袋數目和運送時間等,後來台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直接發消息到『taiwanfloods』,跟協助救援的志願組織緊密合作,以便更準確預算救援時間及防止資源重疊。」

引入Punch Party 7 分鐘激辯

台灣去年亦興起的Punch Party,以定期聚會廣邀博客面對面分享各種主題,如旅遊、職業和上網習慣等。香港博客Jonathan 2 月起把活動引進香港,名為「Punch Party HongKong」,至今舉辦了3 次聚會,每次有7 名參加者,費用全免。他指出,每次都會就特定主題邀請相關博客分享,不時會與不同界別和年齡層人士一起討論本地網絡熱話,由於限時7 分鐘,表達形式以輕、快、短、小為準則,營造出緊張激烈的討論氣氛。

DotAsia 行政總裁鍾宏安表示,首屆香港網誌年會花了兩年籌備,出席者今年亦可到場參加「亞洲博客暴樂祭」的中國、台灣、緬甸和柬埔寨等網民交流( 相關新聞刊A20) 。有興趣市民可瀏覽網址︰ www.hkbloggercon.asia

發布會演說七大秘技

明報
B16 |  MP+     2009-11-07

發布會演說七大秘技    

由iPod 到iPhone,蘋果旗下產品能大賣,除了這些新穎科技產品每每帶給人驚喜外,喬布斯的發布會演講亦功不可沒,他可說是最成功的企業推銷員。溝通專家加洛(Carmine Gallo)最近便分析了喬布斯演講時所用的7 大技巧。

■推銷夢想而非貨品


喬布斯的目標是改變世界,他在2001 年宣布推出iPod 時就說:「一個小小的方法可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很多人只把iPod 視為音樂播放器,喬布斯卻視它為豐富人們生活的工具。

■精簡標題

喬布斯在發布會上,喜歡為每件新產品配上標題,如在2008 年他宣布推出MacBook Air 時,他就以「全球最薄的手提電腦」為題。

■樹立敵人

建立敵人可以令觀眾都聚集在英雄(那就是你)的身邊。1984年,Mac 機面世,當時蘋果的最大競爭對手是IBM。喬布斯當年對蘋果銷售人員說: 「IBM 全部都想要」,但蘋果將是唯一能擋住這巨人的「英雄」。

■緊記「3」規則

神經學家發現,人的腦部在同一時間只能記住3 或4 組資料。喬布斯在每次發布會上,都將演講分為3 部分。他在推銷產品時亦巧用這個「3」原則,07 年1 月,當他宣布推出iPhone 時,就告訴觀眾有3 件革命性產品要介紹——一部iPod、一部電話及一部互聯網通訊器材。在重複這3 件東西多次後,他又說: 「你發現了嗎?這不是3 件分開的產品,它只是一件,我們稱它做iPhone。」

■簡單至上

蘋果的產品以簡單易用見稱,同樣的哲學亦適用於喬布斯發布會所使用的投影上。一般來說,每一張Powerpoint 簡報有40 個字,但在蘋果的簡報中,你通常都難找到多過10 個字。喬布斯的簡報,很多時候都只是圖片或圖像。

■製造難忘一刻

喬布斯的發布會上總有高潮時刻,而那一刻總會成為全球之後數周的話題。如當年他介紹MacBook Air 時,就從一個薄薄的公文袋中把它抽出,這一刻便令人非常難忘。

■分享講台

喬布斯在每個主要發布會中,都會介紹蘋果的合作伙伴及客戶,蘋果的員工亦會在發布會中負責幾個部分,讓台下觀眾感受到蘋果的團隊合作精神。華盛頓郵報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新聞總署封殺網絡遊戲 文化部狂轟越權

明報
A19 |  中國     2009-11-04

新聞總署封殺網絡遊戲 文化部狂轟越權    

【明報專訊】國務院兩個下屬部門罕有公開矛盾。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前日發出通知,終止網之易《魔獸世界》審批,退回其引進出版的申請。文化部官員昨日就對此炮轟,指新聞出版總署此舉,不符合國務院有關規定以及中編辦文件精神,屬於「越權行為」。

有關人士分析,中央早前將動漫和網絡遊戲相關產業的市場監管由新聞出版總署劃歸文化部,導致總署巨額利益流失,新聞出版總署對此一直心存不滿,今次兩部門之爭涉及經濟利益。

網絡遊戲歸文化部管

據「中國經濟周刊網」引述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司長李雄昨天在新聞吹風會上表示,《魔獸世界》營運權轉移後,上海網之易公司按照有關規定,向文化部重新申報《魔獸世界——燃燒的遠征》內容審查,文化部批准其上網營運。上海網之易公司申報手續齊全,營運行為完全合法。

李雄強調,根據中編辦「三定」方案及其解釋文件,網絡遊戲一旦上網,完全由文化部管理,違法網絡遊戲查處由文化部負責指導文化市場執法隊伍處罰。新聞出版總署對網絡遊戲不具備處罰職責,因此對《魔獸世界》的處罰是「越權」。

新聞出版總署日前通知稱,網之易公司9 月19 日擅自收費並提供新帳號註冊的行為,造成事實上公開營運服務,嚴重違反國家關於網絡遊戲上網前須經新聞出版總署前置審批,和境外著作權人授權的網絡遊戲作品須經新聞出版總署審批的規定,為此決定終止《魔獸世界》審批,退回其申請。網之易隸屬的網易隨後表示,暫不回應相關通知。

職權混亂中央9 月再厘清

內地動漫和網絡遊戲管理向來呈「一國三公」局面,即由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共同負責,造成管理範圍重疊,部門相互扯後腿。今年9 月,中央對3 個部門管轄權限作出厘清:文化部負責動漫和網絡遊戲相關產業規劃、產業基地、項目建設、會展交易和市場監管;新聞出版總署在出版環節負責管理動漫,對遊戲出版物網上出版發行前置審批;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負責管理「影視」動漫和「網絡視聽」中的動漫節目。

「香港霍金」要活好每一天 慈母逐頁揭書 成就理大一級榮譽畢業

香港經濟日報
A24 |  社會要聞     2009-11-04

「香港霍金」要活好每一天 慈母逐頁揭書 成就理大一級榮譽畢業    

8歲起患上不治之症的劉曉鋒,四肢癱瘓,醫生估計只能活到16歲,但他卻不認命,在25歲之年,成功取得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的畢業證書、且是一級榮譽。輝煌成績的背後,是偉大的母親替他逐頁揭書苦讀、用手指夾着筷子「篤」電腦鍵盤做功課……

這個被稱為「香港霍金」的殘障生,不知道生命還剩下多久,只記着編寫程式幫助殘障人士,令他們如自己一樣「活好每一天!」

劉曉鋒8歲時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肌肉不斷萎縮,12歲開始便要用輪椅代步:「他四肢和器官機能都開始衰退,醫生當年很悲觀,覺得他只有16至20歲命。」劉母憶述。

四肢癱瘓 醫生料僅得16歲命

人生捉摸不住,他卻沒放棄,入讀了甘迺迪中心,發奮讀書,終在會考取得26分,又在高考考獲1A1B1C,3年前成功入讀理大工程學院。

之後面對的,是漫長的上學路。理大位處紅磡,他家住馬鞍山,但四肢癱瘓,每天都要由母親推着輪椅陪他搭車上學:「就算是『天地堂』,由早上8時半上課到晚上10時,媽媽都會陪我;沒有她,我連理大都到不了。」這3年來,他和母親並肩上學,再早的課堂都沒遲過到。

讀書也不能沒母親的份兒;劉曉鋒四肢只剩手指可以微微郁動,連揭書的能耐都沒有,讀書時母親就伴在旁,為他逐頁逐頁揭;做功課、找資料要用電腦,他不可以如同學般用齊十隻手指迅速打字,只能夾着筷子按電腦鍵盤。

未停奮鬥 編寫程式助殘障者

憑着堅毅意志,他取得優異成績,上月底又以畢業作品「基於射頻識別及短信通訊技術的航班與廣告資訊系統」參加「珠三角安利杯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擊敗40多隊來自超過200間大學的隊伍,奪得金獎。

昨天他披上畢業袍,踏上頒獎台領取畢業證書,但沒就此停止奮鬥,他已當上該校電子計算機學系的研究人員,矢志利用所學的電腦知識,編寫程式幫助更多殘障人士:「凡事盡力做不要放棄,理想活好每一天!」

劉母稱,曉鋒從小就很聰明,讀書成績一直都很好,獲一級榮譽畢業全賴他的努力。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陳峻斌讚揚曉鋒,非常用心學習,形容他的意志非常堅強,早上八時半的課堂亦沒有試過遲到,他表示曉鋒即使患上惡疾,但並沒有打倒他的意志及毅力,無阻其學習態度,對其他同學來說,起着積極鼓勵的作用。

相關文章:
不望有薪只求工作 回饋社會

不望有薪只求工作 回饋社會

殘障大學生畢業後,最需要社會人士提供一個機會,行動不便的鄭建慧,並未如另外兩名同學般,甫畢業後即獲聘用,相反已寄出逾百封求職信仍無回音,她只盼望可工作貢獻社會。

天生我才必有用,因大腦麻痺導致長期坐着電動輪椅的鄭建慧,求職態度積極,她四肢不靈活,但仍可處理基本的文書及接聽電話等工作,最重要的是,她亦擅長操作電腦及與網絡相關的工作。

寄逾百信 參加實習計劃

鄭坦言,雖然行動不便,但仍希望可貢獻社會,自6月後寄出逾百份求職信,參加6次的面試,包括網頁設計及電話銷售等,惟至今仍沒消息。

「經濟不好,我都不敢要求有薪酬,只希望有工作!」鄭建慧已參加大學畢業生實習計劃,並向勞工處展能就業科及協助殘障人士就業的不同機構求助。

一級榮譽畢業 港版霍金歸功「陪讀」媽媽

明報
A02 |  要聞     2009-11-04

一級榮譽畢業 港版霍金歸功「陪讀」媽媽    

霍金罹患肌肉萎縮,卻克服殘障在物理學上大展光芒;同患肌肉萎縮症的電腦天才、「港版霍金」劉曉鋒,全身肌肉不斷退化,僅手指可稍微活動,他遂以筷子控制鍵盤,逐個字輸入電腦完成論文,加上劉媽媽全天候貼身照顧「陪讀」,終於創出佳績,昨在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以一級榮譽畢業。他只想將榮譽獻給媽媽,「沒有媽媽,我連學也上不了」。醫生原預計他只有20 歲命,如今他25 歲,每天都是「賺來的日子」,他只望無悔過每一天。

「沒有媽媽我學也上不了」

劉曉鋒8 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12 歲已需要以輪椅代步,肌肉退化情況無法預計。他自小對電腦很有興趣,在紅十字會甘乃迪中心應考會考及高考,順利入讀理大。當他昨日在台上獲工程學院院長衛炳江「撲頭」頒授學位,全場掌聲雷動為他喝彩。

以筷子打字溫習靠母掀書

曉鋒回顧3 年大學生活,最想感謝的人是媽媽,最難忘是媽媽陪他走過由早到晚的「天地堂」——早上7 時半,劉媽媽陪他出門口乘坐火車回校上8 時半的課,一直等到晚上10 時完成所有課節後一同回家,再為他梳洗。曉鋒每晚入睡,劉媽媽還未可以休息,需要不時為他轉身,以免他不適。他說:「最要命的是,第二日早上的課仍是8 時半!」

念大學要閱讀大量參考書,曉鋒全身只有手指能稍微活動,一切「行政工作」都由劉媽媽代勞。他一邊看書,劉媽媽一邊為他掀書。劉媽媽笑言,雖然常常陪兒子上課、讀書,但始終仍是電腦盲,電腦知識增長等於零。

她覺得兒子畢業成績屬其次,為人父母最重要是兒子活得開心。曉鋒的家庭經濟條件足夠聘請工人照顧他,但劉媽媽堅持親力親為,一點不覺辛苦。

伯樂教授:教過最聰明學生

劉媽媽最感激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陳峻斌,覺得他是兒子的伯樂,從兒子畢業作品於今年6 月奪得「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金獎,以至兒子畢業獲理大聘用撰寫電腦程式,全賴陳教授賞識。已在理大任教10 多年的陳峻斌讚揚劉曉鋒是他多年來「教過最聰明的學生」,比其他學生勤力, 「他上堂時很留心,每次8 時半的課,都是最早到」。

同患肌肉萎縮症、昨與劉曉鋒一同畢業的趙志恒說,自己不時患傷風感冒缺課,劉曉鋒都會為他「補課」。明報記者陳嘉婉

愈長大四肢愈退化 一般活不過20 歲

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屬遺傳病,是肌肉萎縮症之一,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也是肌肉萎縮症患者。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說,一般患者只可活到20 歲,劉曉鋒能活到25 歲已屬很難得。他預計劉曉鋒的病情會繼續惡化,最終或需要呼吸機協助呼吸。

韓錦倫解釋,病患者出生頭幾年與正常人無異,但隨着漸漸長大,四肢肌肉會愈來愈無力,最終壞死,以致癱瘓。現今醫學水平無法停止患者身體退化,只可減緩退化速度。

2009年11月2日星期一

垂直綠化試驗屋邨外牆大降16℃

明報
A14 |  港聞     2009-11-02

垂直綠化試驗屋邨外牆大降16℃    

【明報專訊】房屋署3 年前於部分屋邨的外牆引入垂直綠化試驗計劃,研究結果顯示,垂直綠化能減低室內溫度大約1.5℃,外牆溫度更較沒有垂直綠化的外牆低16℃。

減熱島效應室溫低1.5℃
06 年8 月開始,房署委託中文大學為「組件式」垂直綠化展開一系列研究。垂直綠化除有一般的「攀牆式」、「攀架式」外,還有新引入的「組件式」。「組件式」的特點是可在工廠預先製造,並事先種植合適的品種,在種植期完成後安裝在新落成的屋邨。

房屋署高級建築師鄭朝陽表示,在是次研究中,油塘油麗邨4 期的「組件式」垂直綠化,採用了中文大學與承建商研製的「岩棉」(高密度纖維棉)代替泥土,好處是不會像泥土那樣受到地心吸力影響而下墜,並能有效鎖住水分。不過, 「組件式」的成本亦較其他兩種高出數倍(見表)。

至於較早前的試驗,為房署提供一些有用數據,如灌溉水量、施肥策略、品種選擇及有效的灌溉系統等方面。至於溫度方面,大廈的室內溫度可減約1.5℃外,設有垂直綠化的大廈外牆溫度,亦較沒有垂直綠化的外牆低16℃。

商場行人路先行目標綠化率20%
雖然垂直綠化能減低熱島效應,美化環境,但房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承認,有市民不喜歡住所外牆有攀緣植物,或害怕鐵架等會成為小偷的「踏腳石」,所以現時只能在公共設施如行人通道及商場等推行垂直綠化。

對於會否在現有公共屋邨推行垂直綠化,以達至綠化率為20%的目標,馮表示,因公共屋邨數目眾多,所以只會在屋邨進行大型維修時考慮,「再看看能否增加綠化率」。但她強調,新建公屋定能「達標」,未來亦會不斷在新建公屋推行試驗計劃,但要等待油麗邨的試驗成效後才考慮「大手採用」垂直綠化。

2009年10月31日星期六

「港式雜音文學」

副刊采風
C02      文匯報       黃仲鳴
2009-10-31
琴台客聚
「港式雜音文學」

張堅庭在他的專欄「星級爸爸」裡寫了一篇〈反對文學館而非文學〉的文章,其中有段話說:

「殖民地發展出來的文體有:港式三蘇雜音文學,金庸的武俠長篇混有西洋短篇結構的巨著,倪匡的科幻,劉以鬯的意識流……」

這番話咀嚼再三,迄摸不着頭腦。三蘇、金庸、倪匡、劉以鬯的作品是「殖民地發展出來的文體」?如何「發展」法?沒有「殖民地」,就沒有這種文體?其次,甚麼是「港式三蘇雜音文學」?如何「雜音」法?金庸的「混有西洋短篇結構」,所指是甚麼?莫名其妙!而劉以鬯的「意識流」,西洋早已有之,為何是「殖民地發展出來」的?倪匡的科幻,更不用說了。總之看了這段文字,確令人莫名其妙。

「港式三蘇雜音文學」這個名詞,是誰創的?是否張堅庭的發明?所謂「雜音」,是否指三蘇能寫各式各樣的文章?抑或指他的「語言」?假如是指各式各樣的文章,這就是所謂「雜音」了?用「雜音」來形容,欠妥切。

三蘇以史得筆名撰寫的社會小說,以許德寫的偵探小說,以小生姓高寫的借殼小說,以三蘇寫的怪論,以高雄寫的《香港目睹怪現狀》,這些文類早已有之,並非有「殖民地」才「發展」出來;至於所謂「港式」云云,有哪個作家不寫「吾土吾民」的?何獨特之有?

至於三蘇作品的語言,有文言、白話文、三及第,這就是「港式雜音」了?非也。文言、白話文不用說,張堅庭或指三及第,這更非三蘇所創。這種文字,一早便流行於廣州一帶,這可追溯至明朝之時,《花箋記》、《二荷花史》都雜有文言、白話、粵方言了;晚清時廣州一帶便流行一部邵彬儒寫的小說《俗話傾談》。這根本就不是港式的產物,更非「殖民地發展出來」的文體。「港式雜音文學」云云,真是費解之至!

不錯,沒有香港這塊殖民地,很多作家如生長在大陸,便沒有那麼大的創作自由。我推測,這可能是張堅庭的真意所在。但文之不合邏輯、之混含、之不可理解,委實令人興嘆!

至於文學館,為甚麼香港不可以有一個文學館?假如香港很早就有一個文學館,那麼,研究香港文學的,於今便不用那麼「徬徨」,那麼「束手無策」了。例如研究三蘇早期的作品,研究金庸武俠小說早期的版本,研究一些通俗小說家如周白蘋、靈簫生、怡紅生、司空明、楊天成等等的作品,假如有文學館的蒐集收藏,香港文學便更豐盛和多采。可惜,這些作品大都湮沒,怎不令人惋惜!猶記得,我為了研究三及第,跑遍圖書館,四出搜購,都得不到一套齊全的《中國殺人王》。

香港文學館能做到雅俗文學兼收、兼備,我是舉手贊成的。

民政局副局長面前發炮 汪明荃再轟政府支援粵劇不足

明報
A06 |  政情     2009-10-31

民政局副局長面前發炮 汪明荃再轟政府支援粵劇不足    

【明報專訊】粵港澳三地文化代表昨舉行記者會講述聯合國把粵劇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即場發炮,批評政府支援不足,例如粵劇一直無良好培訓場地、欠缺清晰發展目標等。在場的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強調,政府會有不同政策推動粵劇發展,包括興建粵劇表演場地、撥出3300 萬元予康文署作購入劇目和租用場地等。

汪:表演場地只為西方藝術而設許曉暉表示,三地政府已成立專責小組加強弘揚粵劇的工作,舉辦粵劇日、研討會、合作演出等,政府自粵劇發展基金成立後,已撥款2030 萬元支持200 多項粵劇計劃,包括為梨園新秀粵劇團等提供資助。三地政府會在下月至明年1 月期間,舉行超過20 項粵劇活動。

許曉暉:已撥款2000 萬支持粵劇汪明荃重提,八和會館曾經希望在北九龍裁判中心興建粵劇文化中心,但未符合發展局要求而遭拒絕,她在答問環節再批評政府支援不足,表演場地主要只為西方藝術而設等,她雖然認為香港粵劇是最傳統文化,但現時處於嚴峻關口,台前幕後、編劇等均缺乏人才。

汪明荃建議,粵劇成功申遺後,政府應盡快召集本地有關部門或人士,共同商討發展粵劇政策,又認為要建立粵劇中學,或於文化中學設立粵劇訓練課程,並在港島區設立粵劇表演戲院。

粵港澳合作推廣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長方健宏表示,三地會組織演出、展覽、講座等,亦會盡快設立中國粵劇網站,提高公眾對粵劇的關注和了解。

粵劇列世界遺產八和擬辦中學

蘋果日報
A08 |  港聞     2009-10-31

粵劇列世界遺產八和擬辦中學

【本報訊】粵劇歷史源遠流長,最近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粵港澳官員均表示三地需盡快落實合作方案,廣東粵劇學校會掛牌作為三地粵劇人才培訓示範點,並致力把粵劇推廣至年輕一代。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說正與大型辦學團體及教育局磋商,成立以粵劇為重點課程的中學。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昨日出席「粵劇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記者會表示,政府將於2009至10年度,投放3,300萬元推廣及發展粵劇,包括資助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粵劇課程、兒童及青少年文化交流等,又會撥款建設粵劇培訓設施,而康文署則每年會支持約500場粵劇粵曲表演。汪明荃指出,入讀演藝學院的學生需中五畢業,故要吸引學生於演藝學院修讀粵劇,必須由中學層面入手培養人才,現正與大型辦學團體磋商,亦繼續聯絡教育局跟進成立以粵劇為重點課程學校事宜,並建議把粵劇列入新高中學制通識科。

「人才唔夠觀眾都要栽培」

汪明荃說香港粵劇沒有受文革洗禮,是三地中最傳統亦較活躍,但政府提供的資源不足,又沒有長遠政策,以致業界面臨嚴峻考驗,「台前幕後人才都唔夠,連觀眾都冇,觀眾都要栽培。」她表示,業界正努力創新劇目,而以往一齣劇約四小時,現可改為三小時或以下,以免觀眾流失。汪明荃又鼓勵30歲以下年輕人入行,她以武師為例,每場收入有400至500元,「o依家都唔係好多人有咁嘅日薪」。集齊軟件,汪明荃就炮轟政府提供的硬件不足,如沒有合適培訓中心,「樓底要有20呎高,但香港寸金尺土,冇培訓中心根本乜都做唔到。」許曉暉則透露,高山劇場最快會於2011年完成擴建,油麻地戲院改建的戲曲中心將於2012年落成,西九第一期戲曲中心最快亦會於2015年投入服務。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表示,粵港澳三地本年初已簽定《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五年規劃》,廣東粵劇學校會掛牌作為三地粵劇人才培訓示範點。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教師節」與「敬師日」

大公報
A39 |  教育 |  教育觀點 |  By 葉建源     2009-09-10

「教師節」與「敬師日」    

從來都沒有聽說過有律師節、建築師節,卻有一個「教師節」。

在各行各業之中,唯有教師這一個行業,有一個專屬他們的節日。而且不僅中國有「教師節」,世界各國都有各自的「教師節」,例如美國是每年五月份第一個完整星期中的星期二(今年是五月五日),巴西是十月十五日,印度則是九月五日……可見社會對老師的尊敬師生之間的濃厚感情並非我國特有,它跨國界、跨文化,也是跨時代的。

我國敬師的傳統源遠流長。儘管民間的塾師的待遇一直十分微薄,但位極人君者也要尊師(見《禮記.學記》),而歷史悠久的「祭孔」活動,就可算是教師節的雛型。

現代意義的教師節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早期的教師節嘗試承接孔子的傳統,到今日,台灣地區在九月二十八日同時慶祝孔誕與教師節,已經有好幾十年了。內地曾經換過幾次教師節的日期,最終定在九月十日,據說,這一方面是因為九月份較少大節日,另一方面是希望藉此讓學生在開學之初學習尊敬老師。

今年的九月十日是中國的第二十五屆「教師節」,應有一番熱鬧。香港特區則慶祝第十二屆「敬師日」,一向以來,香港地區的教師節都算不上熱鬧,它沒有像母親節、父親節那樣被商業化了,老師太忙,在開課之初根本沒有精力去理這個新興的節日。不過,慶祝教師節的不一定是在校的老師或學生,如果忙碌的香港人在這一天偶然想起了久違了的老師,給他們寫一個問候卡,發一個短訊,我想香港的老師們一定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感到特別的高興。

學生送禮敬師 成消費生力軍

文匯報
A26 |  文匯教育南北直通車     2009-09-11

學生送禮敬師 成消費生力軍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江鑫嫻、上海新聞中心記者朱姝哲、駐浙江記者白林淼、實習記者王屹峰電】昨日是內地第25個教師節,為了向恩師表達謝意,學生送禮的方式從上世紀80、90年代親手製作手工賀卡,到掛曆、鮮花、土產,再到如今的各式高級禮品,令「教師節經濟」的發展勢頭逐漸強大。據了解,「實用討巧」的消費卡成為今年教師節的熱門禮物,而北京多家商場更特別為教師節推出一系列中高檔的女性消費產品。

早在開學初,家長紛紛在網絡討論區上詢問「送甚麼給老師」,生怕自己不送或送少了讓孩子「吃虧」。家長還在網上羅列各自的「禮單」,除了鮮花、賀卡、巧克力等傳統禮物外,書券、購物卡、美容券等消費卡以其「實用討巧」,成為今年的熱選禮物。

美容消費券最好賣

一位在內地著名購物網站「淘寶」做賣家的受訪者表示,最近銷量最好的是某美容中心100多元一張的消費券,「女老師都愛美,送美容卡也是學生希望老師年輕漂亮啊!」有北京商場的負責人亦表示,他們對教師節禮品的定位主要是中高端女性消費品,「我們的活動時間一般提前一周,畢竟送禮要趁早!」

另一方面,教師節送禮也成為老師頭疼的事。一位入行近20年的小學教師指,學校明確規定不許收禮;但拒收又會讓家長覺得老師看不上自己的禮物或對其孩子有看法。她說:「理解就是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更願意收到學生的親筆信和祝福電話。」

大學生競效弟子勞

相比之下,大學生送禮就顯得更成熟體貼。「與其挖空心思,還不如現學現用。」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課程的學生便為老師進行推拿,讓他們在緊張的教學間歇放鬆一下。杭州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學生則想出了為教職員新裝修居室免費檢測甲醛的點子,讓老師擁有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該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腦俱樂部也發揮所長,為老師維修電器,並提供預約和上門服務。

敬師運動委員會 頒發表揚狀 向教師致敬

明報 - 教得樂
P15 |  教育多聲道     2009-09-15

敬師運動委員會 頒發表揚狀 向教師致敬    

敬師運動委員會(簡稱「敬師會」)日前舉行「向老師致敬2009 —敬師日慶典暨表揚狀頒發典禮」。由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等向近千名教師頒發「表揚狀」。

成立十四年的敬師會,以「提升教師形象,發揚尊師重道、關懷學生的精神」為宗旨,積極推動「敬師愛生」運動。現任主席黃均瑜校長表示,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期望教育界和政府共同努力,為社會營造尊師重道的良好風氣。

敬師日慶典日前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主禮嘉賓是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教育局常任秘書長黃鴻超、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博士及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主席張百康校長。香港校長合唱團、香港兒童合唱團及由十七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傾力演出,歌手孫耀威亦出席獻唱,共同向卓越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豪宅屢創天價草根交千元租金也難

蘋果日報
A02 |  要聞     2009-10-30

豪宅屢創天價草根交千元租金也難  CNN披露籠屋慘況港府厚顏卸膊籠民    

【本報訊】香港籠屋「升呢」,榮獲國際關注。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昨日報道豪宅樓價屢創新高下的本港籠民慘況,引發外國觀眾參與討論。港府把籠屋問題歸咎於租金及籠民本身的意願,社工則批評這是香港房屋政策的失敗,並對香港形象受損感到慚愧。有籠民說,特首曾蔭權不會因國際傳媒關注而改善對他們的態度。記者:蔡元貴  馮永堅

CNN的報道以《活在香港的籠》(Living in a cage in Hong Kong)為題,披露香港籠屋的慘況。記者Eunice Yoon今年9月透過社區組織協會,訪問了觀塘一個住了19個人、僅625平方呎的籠屋單位。汗流浹背的她在34℃室內高溫下,講述國際大都會下草根居民的生活環境,單在YouTube觀看轉載版本的網民,半日已超過300人次。

網民:香港政府白癡

報道訪問了籠民鍾火流,從前當保安員,月入3,875元,去年金融海嘯後被裁。眼看現有的積蓄,連1,160元的籠屋月租也應付不來。CNN邀約港府訪問被拒,只能引述港府書面回應稱:「政府一直重視草根所需,包括住屋需求……他們選擇居於床位,除了因為租金低廉,也由於單位設在方便的市區。」CNN記者特別提及香港豪宅市場近日交投瘋狂,港島西半山樓盤天匯一個複式單位以4.39億元成交,呎價創紀錄,對比籠民生活苦況。網民反應激烈,有人直言「羞恥!」有人說"I hate HK."有留言衝着港府的回應而來:「香港政府是一群白癡。(HK government is a group of idiot.)」更有留言說:「政府在末段的反應讓我反胃。(government's response at the end made me sick.)」

議員:我覺得好慚愧

協助CNN訪問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說,外國傳媒採訪香港籠屋並不罕見,過往路透社、美聯社也曾報道:「啲外國記者入到籠屋,個個反應都好驚訝。」她說香港的籠屋已破壞了國際都市的形象:「一個咁有錢嘅地方,連草根階層嘅基本生活都保障唔到。」施麗珊並批評港府的回應是推卸責任:「籠民要住呢啲地方,係因為申請唔到公屋,政府根本冇提供選擇畀佢哋。」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張國柱也指出,籠屋問題是由於單身公屋不足,綜援金也不夠租住私人住宅,「籠屋係世界少見嘅住所,唔好話西方,東南亞都少見。一個咁發達嘅地方,有啲咁嘅住屋環境,作為香港人,我覺得好慚愧囉。更加令我慚愧嘅係,政府完全冇關心過呢班居民。」本港現時約有10萬人住在籠屋,集中在深水埗、大角嘴、油尖旺、土瓜灣及觀塘等區。社區組織協會今年4至6月的調查顯示,10.7%籠屋板間單位的租金在金融海嘯下不跌反升,平均加幅為15%,有業主更瘋狂加租40%,整體租金呎價中位數由07年的23.9元推高至現時的32.9元,「媲美」半山豪宅。

特稿籠民:沒有選擇的選擇

「無可奈何,綜援太少。」觀塘區籠民梁伯每月的住屋津貼只得1,200元,剛好夠交籠屋租金。他去年因病入院後失去了公屋單位,重新申請起碼要再等一年,惡病纏身也要住在籠屋。雖有國際傳媒反映問題,但梁伯並不樂觀:「曾蔭權俾人吠都係咁咯,佢聽到都當聽唔到啦。」

「曾蔭權聽到都當聽唔到」

74 歲的梁伯本來住在鯉魚門公屋,去年大病入院,出院後被社會福利署「丟入」老人院。該九個多月內,梁伯未能前往交租,公屋單位遭房屋署沒收。梁伯離開老人院後,只好租住50呎丁方的籠屋,月租1,200元,比公屋單位1,040元更貴。梁伯體弱多病,本身前列腺有毛病,又有時生蛇。他說籠屋環境惡劣,「窗都冇個,空氣唔夠,人又多,十幾人得兩個廁所,好話唔好聽,試過等到瀨。」他仍有機會重返公屋,但最快要多等一年。政府指籠民是自己選擇住籠屋,梁伯慨歎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我去開市區嘅醫院診所睇病,搬去新界,你叫我用啲錢嚟搭車好定食好呢?」政府邇來盡失民心,即使有國際傳媒報道施壓,梁伯也不敢奢望政府改變對籠民的冷漠態度,「有外國電視報道,咁咪威水囉!不過對我哋都冇益處啦,政府理得你吖!曾蔭權俾人吠都係咁咯,佢聽到都當聽唔到啦。」本報記者

pressure 與壓力共處

明報
D14 |  通通識-輔導/ 中文 |  生活技能 |  By 黃祖兒     2009-10-30

pressure 與壓力共處    

從身心出發,學會各項生活技能,成功之路,從自我管理開始。

平日生活壓力處處,明天測驗、下周演講、功課繁重,統統都帶來壓力。既然壓力無處不在,不如好好認識它,並學懂減壓的方法!試做以下的壓力測試,量度一下你的壓力指數吧!文:黃祖兒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一座山的困難過後只是土丘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解釋,壓力的形成分兩種,一種是外界要求跟自身能力有落差,力有不逮就會有壓力。另一種是生活轉變,如升小升中會出現壓力,需要時間適應。

陳國棟指出,現時年輕人的壓力來源主要有4 種。首先是社會人士大多要求年輕人學業成績良好,並以此衡量表現,容易忽略他們讀書以外的天分。第二種壓力是社會普遍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負面評價,年輕人聽多了便有如「催眠」,不知不覺也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第三是現今不少年輕人沉迷於電腦的虛擬世界,缺乏與別人溝通和互動,處理人際關係會感到困難,繼而產生壓力。第四是對名牌趨之若鶩,物欲與購買力的落差帶來困擾。

這幾種壓力來源不但令年輕人感到自卑和氣餒,亦會令他們尋找逃避的途徑,最常見就是通過電腦逃避現實,或以吸毒發泄,嚴重者更會自殘或抑鬱。陳國棟解釋年輕人需要同輩和長輩認同: 「他們『索K』不止是貪玩,更是因為想從同道中人身上找到認同!」

既然壓力對年輕人影響如此大,遇到壓力時應如何處理?陳國棟認為年輕人社會經驗不足,許多事情仍處於學習階段,因此面對壓力時應勇於求助,向信任的人請教解決方法,如家長、老師和社工等。

陳國棟指出,年輕人很多時把問題看得太重,「刻下有如一座山的困難,過後再看可能只是一個土丘!」不要隨便自暴自棄,應正面評估能力、肯定自己,並適當處理情緒反應。他建議年輕人注重社交生活,分配時間在不同的活動上,都有助紓緩壓力,切勿把大量時間投放在一種活動上。

壓力測試
回想過去一個月可有出現以下情况:
□ 1. 覺得手上工作太多,無法應付
□ 2. 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分秒必爭,例如過馬路時衝紅燈,走路和說話的節奏急速
□ 3. 覺得沒有時間消遣,終日記掛工作
□ 4. 遇到挫敗時很易發脾氣
□ 5. 擔心別人對自己工作表現的評價
□ 6. 覺得上司和家人都不欣賞自己
□ 7. 擔心經濟狀况
□ 8. 有頭痛╱胃痛╱背痛的毛病,難於治癒
□ 9. 需借煙酒、藥物、零食等抑制不安情緒
□ 10. 需要借助安眠藥去協助入睡
□ 11. 與家人╱朋友╱同事相處令你發脾氣
□ 12. 與人傾談時,打斷對方的話題
□ 13. 上牀後覺得思潮起伏,很多事情牽掛,難以入睡
□ 14. 太多工作,不能做到每件事盡善盡美
□ 15. 當空閒時輕鬆一下也會覺得內疚
□ 16. 做事急躁、任性而事後感到內疚
□ 17. 覺得自己不應該享樂

計分方法:
從未發生0 分,間中發生1 分,經常發生2 分

分析:
0-10 分:壓力指數偏低,可能會令人缺乏動力11-15 分:壓力指數中等,但仍可應付16 分以上:壓力指數偏高,應尋找壓力來源及解決方法

測試由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提供

剷行人路短片鐵騎士停牌

 明報
A35 |  港聞     2009-10-30

剷行人路短片鐵騎士停牌    

【明報專訊】鐵騎士於傍晚繁忙時間貪快,剷上旺角洗衣街行人路「爬頭」避開塞車,隨後的小巴亦有樣學樣,過程被人拍下,上載YouTube 網站,鐵騎士遭檢控,昨就危險駕駛罪被判罰款3000 元及停牌半年。

被告劉國強(43 歲)求情時稱,案中無人命傷亡或財物損失,因當時塞車及「好熱」才一時大意犯案。裁判官指本案情節嚴重,斥責被告行為有潛在危險,指他由行人路返回馬路時或會與其他車碰撞。

案情指今年8 月6 日晚上約7 時,被告駕電單車行經旺角洗衣街,見交通擠塞,遂以時速5 公里駛上行人路避開車龍,行駛7 至8 米後返回馬路,被人拍成片段上載到互聯網,引起警方調查,被告其後被拘。另一被控同一罪名的小巴司機,早前亦被判罰款500 元及停牌半年。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港繁榮排名大跌排18 民主自由評分拖累

明報
A14 |  港聞     2009-10-28

港繁榮排名大跌排18 民主自由評分拖累   

【明報專訊】英國智庫

Legatum Institute 公布最新的「全球繁榮指數」排名,芬蘭、瑞士及瑞典在全球104 個國家與地區之中脫穎而出,位列前3 名;去年排第8 的香港,今年跌至18 位,主要受民主及個人自由兩項指數評分拖累整體表現。

港挫10 位中國急跌22 位亞洲地區排名全線下跌,中國大陸跌幅最大,今年排名75 位,急跌22 位,當中民主指數全球排名100,接近榜尾。

Legatum Institute 是倫敦一個智庫組織,顧問委員會成員來自牛津及哈佛等多間大學,自2007 年起公布全球繁榮指數,以9 項指數評估繁榮程度,包括經濟基礎、創業與創意、民主、教育、健康、治安、政府管治、個人自由及社會資本。繁榮指數排名涵蓋104個國家或地區,佔全球逾九成人口。

香港在多項指數中取得較前排名,經濟基礎更是全球首位,顯示在失業率、通脹及經濟增長等較優勝,政府管治、治安與健康等指數也位列前茅,但教育、民主及個人自由分別排名39、60 及67,拖累整體表現。

學者:個人自由排名過低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分析,香港在個人自由的排名明顯過低,相信普遍港人不會認同,「香港最珍貴的地方就是擁有高度個人自由,可以隨時隨地批評特首及國家領導人」。他表示理解西方對民主及自由的概念不能分開,近期港府在處理普選問題拖泥帶水,以致香港在民主指數失分,但個人自由近年沒有明顯惡化。

香港鄰近地區排名亦下跌,日本由去年第13 位跌至16 位;新加坡由去年的第4 位,大跌至23 位,當中民主指數全球排名86;內地在經濟基礎表現較佳,但民主、個人自由及政府管治均欠理想,分別排第100、91 及93。Legatum Institute 強調,個人自由指數參考20 多個項目,佔整體評分項目的三分之一,包括創業自由度及宗教自由等。

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

客觀評估體重

明報
D04 |  健康 |  By 何慧凝     2009-10-27


客觀評估體重

「身高別體重圖」是按兒童的身高,評估兒童的體重是否符合正常比例,中學生也適用。

用法說明

1.量度身高及體重

2.按性別運用男生或女生的身高別體重圖,作量度標準3.找出身高數值後向上畫一條垂直線,再在體重數值向右畫一條水平線,找出會合點

解說

大部分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比例都會在第3 個百分位至第97 個百分位之內,即圖中最高及最低斜線的範圍內。

例子一名身高140 厘米的女孩,她的體重落在第75 個百分位上(見右圖藍線),代表她在100 個同高度的女孩中,較74 個女孩重,較其餘的25 個女孩輕,但並不表示她的體重是過重或不正常。

升降幅度過大宜小心

假使青少年的身高或體重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升降,例如由第10 個百分位增至第75 個百分位,又或由第50 個百分位下降至第10 個百分位等,家長應盡早安排子女約見醫護人員,作進一步的跟進。

體重過重

若體重在身高別體重圖中位數(第50 個百分位線上的數值,見右圖紅線)的120% 或以上,便屬過重。

例子一個身高160 厘米的男生, 其體重中位數為50 公斤,若體重為60 公斤或以上(50 公斤的120% 或以上),便屬過重。

體重過輕

若體重在身高別體重圖中位數(第50 個百分位線上的數值,見右圖紅線)的80%或以下,便屬過輕。

例子一個身高160 厘米的男生, 其體重中位數為50 公斤,若體重為40 公斤或以下(50 公斤的80%或以下),便屬過輕。

資料來源:衛生署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網頁
(網址:school.eatsmart.gov.hk/b5/ template/index.asp?pid=11&id=63)

錯誤評估體型擾情緒

明報
D04 |  健康 |  By 何慧凝     2009-10-27

錯誤評估體型擾情緒

不少人曾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萌生減肥的念頭。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近一項研究指出,不正確的體型評價容易令青少年產生錯誤的體型觀念,並對他們造成較多的情緒困擾。

研究在2006 年9 月進行,訪問了2 萬多名11 至18 歲本地學生,了解他們曾否被家人、朋友或醫護人員評價其體型,以及有關評價對其體型觀念的影響,並利用衛生署的本港兒童「身高別體重圖表」(見右圖)與學生的實際體型作比較,分析這些體型評價的準確性。研究同時對其中8000 多名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追蹤調查,以了解他們有否出現情緒困擾。

錯誤評價多來自家人

結果顯示,過半數受訪者對自己的體型存在錯誤的觀念。受訪者收到的體型評價逾六成都是不正確的,這些不正確的評價多來自家人,而醫護人員和教師的評價相對較為中肯。

研究又發現,錯誤的體型評價會增加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的風險。

研究人員建議,青少年應定期量度自己的身高和體重,並利用本港兒童「身高別體重圖表」計算自己的實際體型,而家長和朋輩則要避免主觀地評論青少年的體型。

廣告model 「頭粗過腰」

明報
D04 |  健康 |  By 何慧凝     2009-10-27

廣告model 「頭粗過腰」

翻開報章雜誌,不難看到樣貌標致、身材高䠷苗條的模特兒照片,他們穿著當季的流行服飾,擺出型格甫士。如此完美的形象讓讀者羨慕不已,更成為不少人仿傚的對象。

照片加工設計師道歉

不過,最近某時裝品牌的一張廣告照片,就因為模特兒「太完美」而鬧出笑話。在該品牌的牛仔褲廣告中,模特兒的纖腰看上去比她的頭還要幼,身材完全不合比例,廣告一出即惹來不少批評。其後品牌設計師為此公開道歉,承認曾以電腦軟件修改廣告硬照,以致「女性的身體被扭曲」,並承諾採取措施,保證廣告照的水平能適當地代表品牌的形象。但在個多星期後,相同事件又發生在該品牌澳洲網頁的另一名模特兒身上。

倡加警告字句辨真偽

鑑於經過加工的照片可能令讀者對女性的體型產生虛假印象,法國正立例要求所有在媒體刊登的照片若經過電腦修飾,必須加上警告字句,告訴讀者照片經過加工,相中人的外形與真實有別。郭碧珊認為,有關建議有助公眾分辨自己所看到的是否真實的形象:「讀者如果不知道照片曾被修改,會誤以為相中人的『完美體態』是真的,更可能設法追求這種不切實際的體型。」

盲目纖體 損身心

明報
D04 |  健康 |  By 何慧凝     2009-10-27

盲目纖體 損身心    

你認為怎樣才是理想的身形?苗條是否總比豐滿好看?你曾否因不滿意自己的身形而嘗試減肥?希望體態完美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所追求的是不切實際的「標準身形」,就可能矯枉過正,甚至有礙身心發展。

加拿大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在4000 多名小五學生中,女生的體質指數(BMI)愈高,她們對自己的身形便愈不滿意。研究人員指,滿意度低的研究對象,傾向做出控制體重的行為。

逾半兒童想瘦一點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理想體型』的標準,當你不滿意自己的身形時,自然會想辦法改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進食失調中心一級執業臨牀心理學家郭碧珊(左上圖)說,我們對體型的觀念受着社會、文化、潮流、傳媒等因素影響,若體型觀念被扭曲,不但會影響自我形象,還可能引發一些與體重控制和進食有關的行為問題。

「美」的定義隨着時代而轉變,以往體態豐盈的人最美,現代人卻普遍認為瘦才是美。在香港, 「瘦等於美」的觀念不但為成年人所接受,就連小學生也深信不疑。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以往曾以問卷訪問了600 多名本港的高小學生,當中實際過重的兒童只佔4.7%,卻有近半兒童曾經想自己瘦一點,逾三成人認為如果自己瘦一點會更受朋友歡迎,近兩成人更嘗試過減肥。調查發現,受訪兒童普遍認同「瘦就是美」,72%兒童認為身形苗條的人比身形偏胖的人漂亮,超過兩成人更希望自己的體型跟時裝模特兒或藝人一樣。

改變體型解決問題?

從調查結果可見,受訪兒童似乎將「瘦」等同了「好」,認為只要變瘦就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令自己更受歡迎。

郭碧珊稱,現在的電視廣告或硬照廣告多以纖瘦的人當主角,並將推銷的產品包裝得美輪美奐,觀眾經常接觸這類信息,容易被潛移默化,將纖瘦和美好的事物聯繫起來。「體型滿意度低亦反映自信不足。有些人誤以為體型改變後,個人的種種問題便會迎刃而解。然而,身高是較難改變的因素,而體重則較易控制,於是人們便透過減肥改變自己的外觀。」她續稱,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自我形象和價值觀仍未完全確立,如果在這階段接觸過多與體型有關的錯誤信息,便最容易受影響,以為外表代表一切,並將太多注意力放在外表上,忽略內在特質的發展。部分人甚至因為盲目追求過瘦的身形而出現行為問題,例如進食失調。

廣告洗腦扭曲體型概念

其實不止兒童和青少年,就算是思想成熟的成年人,若長期接收這類信息,也會不知不覺被「洗腦」。「有時初看當季流行的時裝會覺得不好看,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無論在報章、雜誌或街上都看到類似的裝束出現,慢慢就覺得『順眼』,甚至會買來穿。同樣道理,當滿眼盡是纖體廣告或時裝照時,便會不自覺地想追求相中人的苗條身材。」有女藝人在懷孕時仍保持身形纖瘦,並巧妙地以衣著將大肚子遮掩起來,傳媒對她的外形擊節讚賞,指她懷孕仍不失漂亮苗條,完全不像孕婦。郭碧珊認為,若類似現象反覆出現,會扭曲青少年對體型的概念:「懷孕期間的體型變化是很正常的,如果這也要刻意遮掩,可能會帶出錯誤信息,令人以為這種變化是不好的。」她指出,公眾對體型的接受程度似乎愈來愈狹窄,只認同高䠷纖瘦的身材,容不下其他體型,長此下去並不健康。

多着眼子女內涵

「傳媒對於體型觀念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現時外國的一些媒體已不再刊登過瘦的模特兒照片,這是值得鼓勵的。」然而,生活在資訊發達的年代,要完全杜絕錯誤的體型信息並不可行,除了靠傳媒自律外,學校和家庭的角色也不容忽視。郭碧珊建議,家長和教師應多着眼於青少年的內涵,並鼓勵他們發展內在特質,同時要向他們灌輸正面的體型觀念,以平衡社會上只重視外表的風氣。

Wii Fit Plus 獲英衛生部力撐

明報
A26 |  MP+     2009-10-27

Wii Fit Plus 獲英衛生部力撐    

兒童沉迷打機一直被批評影響社交生活、容易造成癡肥,但本周五在英國上市的任天堂Wii Fit Plus(圖),卻成為英國衛生部首款支持的電玩。

Wii Fit Plus 是18 個月前推出的Wii Fit 更新版,讓玩家隨熒幕上的指示,大玩呼拉圈、瑜珈及滑雪等運動。

Wii Fit Plus 最近獲英國醫管局NHS 的准許,可在電視和商店的廣告上,使用NHS 的Change4Life 公眾健康計劃的標誌。明年起,任天堂更可將該標誌直接印在Wii Fit Plus 的盒上,創下英國政府與電玩業合作的先例。

業界:電玩業一大勝利

業界人士科克爾(Guy Cocker)認為,這是電玩業的一大勝利, 「這是任天堂的功勞,我想許多人購買Wii Fit 的目的,都是真的想改善健康」。

衛生部發言人稱,他們支持的並非電玩遊戲,而是遊戲中的運動, 「孩子玩時需要隨着遊戲跳高跳低或跳舞,這是吸引孩子運動的好方法。」NHS 的Change4Life 計劃,是鼓勵民眾,尤其是小孩,多運動和健康飲食。

每日電訊報

2009年10月24日星期六

教局撥款購電子資源 每校料獲5萬用3年

明報
A14 |  教育     2009-10-24

教局撥款購電子資源 每校料獲5萬用3年    

【明報專訊】為協助學校採用電子學習資源,教育局檢討課本的小組提交報告建議,本學年向全港中、小學發放一筆過撥款,在未來3 年購買電子學習資源,預料每校可獲4 萬至5 萬元。津貼中學議會認為,撥款應可用作將來購買分拆出售的教材。

藉感觀刺激學習動機

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由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領導,他昨日出席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中表示,透過互聯網學習是大趨勢,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質素,小組建議向每所學校購入電子學習資源。他稱,電子學習另一方面能照顧特殊學生的需要,透過感觀刺激學習動機。陳鼓勵教育學院等大專院校,出版電子學習資源供教師及學生使用。

是否夠用3 年視乎定價

陳維安又指出,小組的建議令教科書有減價空間,分拆教材與學材可減輕家長負擔,政府的書簿津貼開支亦隨之減少,而節省的開支將會用於教育,至於是否撥給學校購買教材,則要視乎學校的需要及分拆後的情况再作考慮。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表示,電子學習資源定義廣泛,出版商將來分拆出售的教材,如光碟都屬於電子學習資源。政府一筆過4 萬至5 萬元,是否足夠學校使用3 年,需視乎出版商的定價。

資助小學校長會署理主席林惠玲則認為,一筆過撥款,可供學校小試牛刀購買簡單軟件及版權便夠用。她認同小組先於20 至30 間學校推行試驗計劃,政府可審視試驗學校的成效,再作更大的投資。

小組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撥款4000 萬至6000 萬元,下學年於20 至30 間中小學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劃,為期3 年;向全港學校發放一筆過撥款,預算4000 萬至6000 萬元,供學校未來3 年購買電子學習資源之用;香港教育城網站建立電子學習資源商貿平台及教師網上社群;下學年起,教科書由3 年不改版變成5 年不改版。

藝術教育是文化產業基礎

信報財經新聞
P16 |  時事評論 |  By 曹啟樂     2009-10-24

藝術教育是文化產業基礎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六項優勢產業,其中一項文化與創意產業和教育關係密切,值得一談。報告有關段落有三,其中第四十三段指出︰「為發展本地文化市場,我們與文化藝術界及社區緊密合作,發展優質品牌藝術節目;透過新高中課程,在學校推廣藝術;通過訓練計劃和實習機會,培育藝術人才及藝術行政人員。建設西九文化區,是我們促進文化發展、推動創意產業的重大項目,西九文化區落成後,將提供世界級設施及優質節目。」

正規藝術科未見樂觀

我們可看看新高中課程安排,以及西九文化區設計,能否在培育下一代的藝術素養上有較大力度的推動。

在新高中課程架構內,藝術教育可用正規與非正規兩種方式施行,前者指藝術學科如音樂、視覺藝術等,而後者則指其他學習經歷,約佔課時的百分之五。一般學生修讀四個核心科目以外,會選修二至三科,少部分更會加修一門體術或外語學科,然而在眾多科目可供選擇時,藝術學科會否更少人修讀呢?可先看看現時的統計。在剛過去的會考中,報考音樂與視藝的分別有二百九十一及六千四百零七人,高考不設音樂科,報考視藝的只有二百三十三人。日後報考中學文憑試藝術科目人數其實並不樂觀,部分學校索性不在高中開設此兩科,例如在港島東區的二十八所中學,不設視藝科者達十二所。這對日後大學藝術、設計等院系收生有不利影響。

在正規藝術科萎縮的同時,非正規課程則有擴展趨勢。因大學收生將會考慮學生的學習檔案,而當中也包括藝術文化的經歷在內,故此各校會為新高中生安排各類藝術觀賞活動,務求學生在填寫有關紀錄時,有一定的相關內容。是以未來,在文化場所不難發現一群群身穿校服的青年,邊觀賞展覽或節目,邊做筆記的景象。在本港,升大之門是如此狹窄,一切對升大有助的活動定必受到師生、家長高度重視,藝術觀賞活動的蓬勃正是公開試「倒流反應」的結果。綜合而言,藝術修養的提升未必做到,但普及則是可期的,不過,以「趕功課」方式去欣賞藝術是否一定能提升藝術素養,其實也有疑問。

值得一讚的是藝術發展局多年來設立年度「藝術教育獎」,確認中小學推動藝術的成就。去年開始推行「校園藝術大使」計劃,讓中小學可提名一位同學出任大使,一方面表揚他們的傑出表現,另一方面透過系列培訓,開拓這些藝術尖子的眼界,更難得的是他們之間結成網絡,同道者相互支援。這正是成本低、高效益的計劃。然而要培育更多藝術文化人才,西九文化區應該肩負更大任務。

西九文化區教育元素少

西九管理局現正進行第一階段諮詢,簡介單張內如此界定文化區︰「滙聚世界級的文化藝術設施,優秀的節目,寬裕的休憩空間,別具一格的商店、餐廳及消閒設施,創造出一個讓我們享受、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這是僅有出現「學習」字眼處,整份單張也只提及「教育」兩次,其一是說文化區兼具多元功能,包括教育在內,其二是諮詢市民對日後提供節目和教育活動的意見。然而活動是需要與硬件(即設施)配合的,而縱觀所列設施,包括博物館、劇院、戲曲中心、表演場地、展覽中心等,對與學習相關設施未有詳細說明。如果說西九要肩負培育下一代藝術素養,甚至提升藝術尖子數量的話,對藝術教育的關注未免不足。一直以來,有關西九討論中,不少論者擔心設施成為「大白象」,也就是擔心不夠觀眾,從這次諮詢調子看,西九管理局仍未能正視有關疑慮而作出回應。諮詢單張提到西九共有十七個世界級藝術場地,另有綜合土地,例如零售、飲食、消閒、住宅(不超逾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酒店和辦公室等,偏偏就是欠了教育一環。

筆者不妨在此作出補充︰文化藝術場館的設計絕大部分可包含教育元素在內,例如工作室、演講室等,並設專門負責推廣教育的部門。同時,可考慮撥出空間增闢一幢藝術綜合教育中心,讓學生可同一時間在內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

新高中既然重視其他學習經歷,而當中藝術佔一定比例,可以預見學校定期撥出一天半天的時間,整級學生移師西九文化區進行各類活動,西九管理局亦宜主動策劃相關活動,此舉不單帶旺該區人流,更重要的是能實現規劃原則之一—連接社區,可持續發展!當然,各大專院校有關藝術、設計、文化評論等院系,亦可以低廉租金租用教育中心作為學院的合理延伸部門,「近水樓台」借助西九文化氛圍,以擴闊學生視野,提升藝術修養。筆者衷心期望在下一階段諮詢中,教育元素會佔一個更顯眼的位置。

2009年10月23日星期五

港無滅貧目標 只有創富扶貧

香港經濟日報
A26 |  社會要聞 |  爾事港 |  By 葉鏗然     2009-10-23

港無滅貧目標 只有創富扶貧    

貧富懸殊這議題,令人反思怎麼才算是貧,誰人才叫富?任醫生與律師的夫婦稱買不起樓,是富還是貧?居住公屋的富戶,又孰貧孰富?

特首貧窮定義 低於綜援收入

曾蔭權上周四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首次表明他心目中的貧窮定義。他說,低於綜援的收入便是貧窮。

若是如此,收入低於綜援的,轉為拿綜援,不就脫貧了麼?到時,香港不就成功滅貧?

貧窮討論可分絕對貧窮及相對貧窮,絕對貧窮即沒有足夠資源維持生命,只需解決生存所需便可脫貧;相對貧窮則是指未能過着一般人的慣常生活方式,即生活在貧窮綫以下的人。各地貧窮綫有異,一般定於入息中位數的4至6成,本港不設官方貧窮綫,而社聯則以住戶入息中位數5成計算,最新推算本港有123萬貧窮人口。

學者相信曾蔭權眼中的貧窮是絕對貧窮,因此綜援確保人生存,不確保人好好過活,綜援學童有書簿津貼,但不會有上網津貼。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更質疑,政府曾於99年減綜援,以此作貧窮綫不準確。即使綜援綫可視為貧窮綫,「不是定了一條綫就不做事」,這條綫下有96萬人,僅一半人取綜援,其餘一半怎麼辦?

123萬窮人 要等6產業脫貧

世界不少地方都定下滅貧目標,作為扶貧的決心,香港卻沒有滅貧目標,只有創富扶貧。曾蔭權今年施政不扶貧,在其剛出爐的施政報告第123段,表明「香港作為城市經濟體,解決就業及貧窮問題,要依靠經濟增長,共同創富……羣策羣力推動產業發展,才是治本之道」。

特首的「妙計」令不少社福機構和學者摸不着頭腦,到底推動醫療產業,多聘醫護還是清潔工?到底辦大學多聘用教授還是校工?到底共同創富後,貧富如何分享?123萬的貧窮人口,又是否要苦候六大產業成熟起來,才可脫貧?

港貧富差距全球最懸殊 學者憂易造成社會分化

星島日報
A09 |  港聞     2009-10-23

港貧富差距全球最懸殊 學者憂易造成社會分化    

聯合國開發組織發表報告,在反映貧富懸殊差距的堅尼指數中,香港成為全球先進經濟體中,貧富差距最大地區。有學者指,財富不均極易造成社會分化,政府須採取措施平衡貧富懸殊問題。記者:梁愚瀚

美國《商業周刊》引述聯合國開發組織最新公布的《中美洲人類發展報告》,當中指香港是全球最先進經濟發展地區中,貧富懸殊情況最嚴重,堅尼指數達到四十三點四(下用堅尼系數,相等於零點四三四),而經濟體系與香港相近的新加坡,則排行第二,系數為零四二五,第三位是美國。堅尼系數數值介乎零與一之間,數值愈高即表示社會收入分布愈不平均;一般而言,系數超過零點四已經是到達「警戒綫」。但報告指北歐各國、日本和捷克,則是最均富的先進經濟體國家。

社聯促政府帶頭滅貧

周刊又引述報告指,香港貧富懸殊情況最大,可能是因本港有較多百萬美元收入的富豪造成,據《福布斯》今年三月的公布,本港有十九名億萬富豪,而新加坡只有兩名。另外,報告指本港除外傭,並無為工人訂下最低工資保障,成為加劇貧富懸殊的成因之一。本港的堅尼系數多年來都超過零點四的「警戒綫」,更長期領先其他先進經濟體。資料顯示,○六年本港堅尼系數一度高達零點五三三。

社聯早前以全港入息中位數一半來作貧窮綫,推算本港貧窮人口達到一百二十三萬人。社聯認為綜援為政府扶貧的措施,但政府卻以綜援金額作為貧窮標準,推算本港貧窮人口只有九十六萬人,兩者雖相差百分之二十二,社聯認為政府帶頭深入研究如何滅貧。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亦指,本港貧窮人口十數年間升逾五十萬人,反映政府「財富下滲理論」已告失敗,富庶人士的收入不會惠及貧窮基層。樂施會倡議幹事黃碩紅認為,本港應研究創造更多低學歷、低技術的職位助低層就業,以及增加社會保障,如退休及失業援助。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財富分布不均,極易造成社會分化,本港貧窮人口多為失業及欠缺工作能力的長者,政府應盡快訂立最低工資及全民退休保障,以平衡社會貧富狀況。

每月領取五千多元單親綜援的陳女士指,因一對兒女尚幼而無法外出工作,每月兩童額外的學習費用,已令他們每人每餐不過十元,更遑論讓兒女參加課外活動。她更指因家貧,遭到鄰居及其他家長白眼,終日留家避開他人歧視目光,形容自己幾近成隱蔽人士。她現只希望政府關注「跨代貧窮」問題,增加兒童的學習津貼,如上網費、實報實銷的書簿津貼等,讓下一代拾回自尊,早日脫貧。

聯合國報告:港貧富懸殊最嚴重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政情政策     2009-10-23

聯合國報告:港貧富懸殊最嚴重    

聯合國開發組織(UNDP)最新數據顯示,香港在全球先進經濟體系中,貧富差距最大。報告指出,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可能與香港的富豪人數不斷增加有關。

美國〈商業周刊〉引述聯合國開發組織,量度先進經濟體系的貧富懸殊問題(根據「堅尼系數」等指標),由零到一百分,零代表最均富,一百代表貧富差距最大。結果香港以四十三點四分成為貧富最不均地區,新加坡以四十二點五分排第二,此後排名依次為:美國、以色列、葡萄牙、紐西蘭、英國、意大利、澳洲、愛爾蘭、希臘、瑞士。而排名最低的是丹麥,得分為二十四點七。

報告指,香港樓價高企舉世聞名,但居於公共房屋的人口亦屬全球之冠。此外,香港沒有立法制訂最低工資保障基層,加上富豪人數不斷增加,拉開貧富差距。至於新加坡,報告指因該國部長級以上官員領取全球最高薪酬,另一方面大量引進廉價外勞,造成嚴重貧富不均。

資料顯示,香港二○○六年的堅尼系數達零點五三三,○六年至今未有最新數字。去年,新加坡的堅尼系數達零點四八一,美國○七年的數字達零點四五。

關注貧窮問題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認為,聯合國最新數據是香港的「極大羞恥」,亦反映特首曾蔭權提出的「進步發展觀」指「解決貧窮要靠經濟發展」是自欺欺人。協會批評,政府若只聚焦發展六大產業,而不製造惠及基層的低技術職位,難以紓緩貧富懸殊。

一分鐘,一輩子

大公園
C04      大公報       王國軍
2009-02-07
人與事
一分鐘,一輩子

他五歲的時候,全家從美國搬遷到香港,他在一所小學讀書。可他實在太調皮了,上學第一天,他就把同桌的女生辮子給剪掉了。院長極為惱火,罰他打掃一周的清潔,他卻利用這個時間,到後山的樹上偷吃桃子。父親不得不親自到書院道歉,並為他支付罰款。

然而類似的惡作劇卻屢屢發生,父親每周都要接到好幾個投訴,當然也免不了來回奔波,但縱是如此,父親每次來學校,臉上的表情總是不卑不亢,他從沒有因為有一個調皮的孩子而羞愧。

十三歲,他迷戀上了武術,開始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來學習。十六歲,他為了替班上的女同學討回公道,對一幫混混大打出手,傷了兩個人,他也因此被勒令退學,他決定到美國去求學。父親指着他房間裡的大沙包說: 「你什麼時候能在一分鐘內把它打破,你就能走。」他驚訝得張大了眼睛。

「是的。一分鐘。」父親微笑說, 「對別人說也許要用一輩子,但你只能用一分鐘。因為你與眾不同。」父親的話他牢牢記在心裡面。接下來的時間,他開始瘋狂的訓練,因為他知道,他的人生命運,將在一分鐘內決定。

三個月後,父親給他換了一個新沙包,並在一邊按下了秒表。一拳,又一拳,他幾乎使勁了全身的力氣。最後一記重拳,沙子砰的一聲向外傾瀉。

他成功了,十八歲那年,他如願以償地來到了三藩市,攻讀哲學心理系。並且開設了截拳道武館。

三十歲,雖然他卓絕的武藝贏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評,但在電影界,他還只是個新人,雖然他進了荷里活,但發展得並不好。

次年三月,好友將他引薦給大導演羅維,羅維早就聽說了他在美國的種種事跡,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聞名已久,有心讓他擔任自己的新電影的男一號。

但是羅維導演的決定,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畢竟這是一部凝聚了大家數年心血的新作,卻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擔任主演,大家都接受不了。

為了說服大家,羅維只好通知他來公司。把劇本扔給他: 「你需要多少時間來參透劇本?」他以少有的嚴肅而認真的口吻說:「一分鐘。」他的回答令所有人感到驚訝,他接着說:「這事兒是這樣的,對別人來說或許需要幾周的時間,但我只有一分鐘的時間,我的父親曾經就教導我,要想有出息,就必須把別人的一分鐘當成自己的一輩子來慎重對待。」接着,他拿出一個秒表,開始計時。一分鐘後,他來了一段即興表演,雖說內容有出入,但他卻把鄭潮安這個人物的性格演繹得活靈活現。

他就是李小龍,這也是他由美返港拍攝的首部影片:《唐山大兄》,影片上映兩周就創下了兩百萬港幣的票房收入,這在香港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

態度認真,言談謙虛而自信,這就是李小龍的處事哲學。平心而論,一分鐘和一輩子差距何止千萬倍,但只要把每一分鐘都當作能改變一輩子的事情來慎重對待,那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完成,什麼抱負不能實現的呢?

學會感恩

寫意
C13      香港經濟日報       李焯芬
2008-12-31
寫意——活在當下
學會感恩

一位朋友向我講述了她小女兒的故事。她女兒每天晚上臨睡前,都要回憶自己一天所經歷過的人和事,並要在心中默默「感激」三個人和三件事。

當然,這個任務是我那位朋友安排給她的,因為她想讓女兒從小學會看到人生美好的一切,並真心地感恩。一個常常感恩的人才會惜福,才會快樂,心靈才會高尚美好。

一天晚上,她的女兒練完琴後很久也沒有上床,呆呆地坐在那裏,不知在想着甚麼。她問女兒怎麼了,女兒為難地告訴她,今天她謝過了為自己剪指甲的老奶奶,為她上鋼琴課的老師,為她們班房做清潔衞生的鐘點工,以及老天沒有下雨……可是,可還少了一件事需要感謝,想來想去也想不出需要感謝甚麼了。

朋友看着女兒苦思冥想的可愛狀,建議說,只要是讓你快樂的事,都值得去感激。

女兒看着她,一會兒臉上出現了開心的笑容。她說,媽媽種在露台上的茉莉花開花了,這件事令她開心極了,茉莉花那麼香、那麼美,她要謝謝花開了!

朋友為女兒的話感到非常開心,她說想不到女兒如此有心,而且詩意盎然。

聽了朋友的講述,我也被她女兒的話感動了。六歲的小女孩已開始會感謝花開,等到秋天,她就會感恩碩果豐收;到了冬天,她一定會感恩溫暖的陽光。

學會感恩,就等如學會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優點。感恩是溫暖的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也是感情的黏合劑。只有學會感恩,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只有學會感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向和睦合作的方向發展。

愛情無常

副刊  時代
D07      明報      周瑮
2009-05-05
七齣好戲
愛情無常

最近聽了很多三角戀和婚外情的故事,不覺狐疑一段專一的愛情,到底在什麼情况下才能站得住腳?

——36 歲的已婚婦愛上33 歲的單身男,他們一起兩年,沒有承諾與將來,大家的共識是「只在乎曾經擁有」,兩人後來理智分手,因為已婚婦準備生小孩,可是她最後還是強調:我愛你多過愛我老公。

——34 歲的他與相戀九年的女友結婚,兩年後,他承認愛上另一個女人,他希望與一個相戀一個月的女人長相廝守。他太太恃着十一年的感情,以為他會浪子回頭,可是她在丈夫的blog 上看到,她逃回娘家的日子中,他們依然過得快樂又無所顧忌。

——婚後三年與舊情人重燃愛火,雖然出軌的男女都已有家室。女的在不設防下有了丈夫的孩子,她突然發覺最愛的是她的舊情人,本來把心一橫想把孩子打掉,後來還是不忍,留下了胎兒,也留下了怨恨。丈夫說:你討厭這個家就離開吧。她說:我不是不想,可是我有了你的孩子。

——他不是第一次對她不忠,31 歲的她拒絕接受他已不愛她的事實,分手後的日子還每晚如情人般致電對方,試圖以一種「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的態度,把一段破裂了的感情碎片,逐一拾回。她渴望與他共諧連理,可是誰也在問她:他能給你幸福嗎?

幾個姊妹談了一個晚上,已婚的I以幾乎肯定又認命的語氣作一個結論:能夠白頭到老,比中六合彩更難。我不語,想起《小團圓》的一句, 「現在海枯石爛也很快」。

愛是良藥

小公園
C07      大公報       葉特生
2008-05-21
生命特寫
愛是良藥

夫妻長期爭吵,各執一詞,各有道理,勸架的人,千萬別陷入他們的是非爭論中。

爭吵,後面都有無解的情結,一刻的安撫和暫時的忍耐,都解決不了問題。內在的傷口比表面的傷口更難治。即使搞清楚內在的傷口在哪裡,也未必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撫平。有個女人一直嘮叨丈夫,說他天天酗酒,不務正業;她丈夫就說:受不了她的吹毛求疵,惟有尋求一醉解千愁。這都是表面現象,心理治療師說她有受虐傾向,有意刺激別人罵她摒棄她,然後到處訴苦,好引人注意。為什麼要這樣

她父親道貌岸然,態度冷漠,令她從小得不到親情和溫暖,強烈自卑,常自覺是壞孩子,長大後經常怨天怨地,自暴自棄,丈夫不勝其煩,躲到醉鄉逃避,大家都是受害者。當夫妻二人打開心防,發現都是心靈弱者,不應再彼此傷害,反而應珍惜和相愛。愛是解決夫妻問題的惟一特效藥,愛愈增長,難解的結愈消失於無形

愛就是接納,先接受它,才能改造它。不斷批評和埋怨,不是解決方法。當女人接納丈夫酗酒的事實,男人也不再怕妻子嘮叨,說也奇怪:忽然女的不再抗議,男的也不再喝酒,兩件環環相扣的困難,一起不見了。

愛成了習慣

小公園
C07      大公報       李若梅
2008-05-21
呼之欲出
愛成了習慣

不知其他母親有否同樣的困惑:望着長大成人的孩子,會感到親切又陌生,望着望着,愈不覺着是自己的孩子了,只像一個關係很親密的房客,無法與二十年前懷中那個粉團聯繫在一起,直至他叫你一聲媽。你已難再把他摟在懷裡,儘管你仍然愛他。

這麼多講母愛的歌,我最喜歡肥媽唱的那首「媽媽I love you」。

其他講母愛的歌多從子女的角度去寫,但這首由潘源良填詞的歌,卻是從母親的角度來抒發的,歌詞說「無需負重任,催迫一生答謝,只需講一聲媽媽I love you」,因為「愛你是我的生趣」。

母親愛孩子是基於天性,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會保護下一代以保證物種的延續,只是依循天道而行,沒什麼偉大不偉大。

現代人生孩子,已很少是因為立意為繼後香燈,都只為要一個愛的結晶品或純粹「喜歡BB」。

生下來後,看着懷中的粉團,知道這無助的小東西需要照顧需要愛,於是你有意識地去愛他照顧他。

到孩子長大了,事實上不再需要你的照顧了,你仍然愛他並希望繼續照顧他;儘管你已老得要倒過來需要他的照顧了,你還是千方百計尋找力能所及的地方去照顧他:上班離家時為他開開門,下班後給他遞上一杯茶之類。

這時候,你的愛已變了無意識,你的愛已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生趣。

愛情病

小公園
C07      大公報       葉輝
2008-05-21
魚在藻
愛情病

約翰曼尼長期從事性行為研究,也替人做過變性手術,最具爭議的是大衛利馬(DavidReimer)醫療案例,他聲稱成功為利馬變性為女性,其後被揭發手術失敗。他在《愛情及愛情病》(LoveandLoveSickness)一書指出:「在數千年來人類居住的地球上,對於性行為的解釋,再沒有什麼比哺乳動物的固有民間智慧更為貼切。」他認為人類的愛情和「配對關係」(pairbond),只是受腦下垂體分泌所支配的「癖」或「癮」(addiction)。

有一首叫做《卡門》的老歌說:「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兒,一點兒也不稀奇」,「癖」或「癮」作為愛情病,在約翰曼尼看來,也是一點也不稀奇的玩意兒,稍為走向極端便會形成「戀物癖」,那是指變態性慾對愛慕對象的鞋子、手套、衣服等感到亢奮。他認為兩個人之間的「戀癖」,像電流的正極和負極或攝影的陰片和陽片,是類似「酒精中毒」(alcoholism)的「殉道」(martyr)。

雜交對動物來說是常態,有些動物似乎會忠於「配對關係」,但生物學家發現,牠們總會搞「婚外情」,這使人想起電影《情已逝》(Heartburn),梅麗史翠普向父親抱怨丈夫拈花惹草,老爸竟調侃她:你為什麼不嫁給一隻天鵝?可是老爸錯了,生物學家發現,天鵝也不會從一而終–––約翰曼尼會告訴你,那不是因為性,而是天生的愛情病。

最痛苦的人

大公園
C04      大公報       汪金友
2009-04-24
最痛苦的人

很多人都向一位大師哭訴自己的痛苦,於是這位大師從中挑選了一百個自以為最痛苦的人,讓他們把自己的痛苦寫在紙上。寫完後,大師說:「現在,請你們把手中的紙條相互交換一下。」結果,這一百個人交換看了別人的紙條之後,個個都非常驚奇。過去,總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現在才發現,其他人比自己更「痛苦」。

一個身體殘疾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有一天,他在醫院裡碰到一個身患絕症的人,而且癌症已經到了晚期。一想到死,這個殘疾人嚇出一身冷汗。這時他才感覺到,雖然自己肢體殘疾,但照樣可以活着。每天都能享受燦爛的陽光,欣賞美麗的景色。還有那麼多的親情、友情和同情,給自己帶來了不盡的快樂。

一個身患絕症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為此,他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飯也不想吃,話也不願說。難道剛剛五十歲,就這樣告別人生嗎?後來,他發現得他這種病的,還有很多是三十歲和二十歲的人。再想想在事故中喪生的年輕人,頓時覺得,即便自己馬上走了,也沒有遺憾,因為已經充分享受了生活。

一個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一個老頭走過來對他說: 「挖掉你一個眼睛,給你一萬元,你幹嗎?」年輕人一愣,立即回答:「不幹!」「砍掉你一個胳膊,給你十萬元,你幹嗎?」「不幹!」「鋸斷你雙腿,給你五十萬元,你幹嗎?」「不幹!」「讓你現在死去,給你一百萬元,你幹嗎?」「不幹!堅決不幹!」老頭說: 「你已經是個『百萬富翁』了,為什麼還說自己一無所有?」年輕人醒悟了,馬上信心百倍地去尋找新工作。

一個剛剛失戀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外出散心時,在一個村旁遇到一個看魚塘的老漢。老漢說:「我今年六十歲了,最大的痛苦,就是至今沒有討到老婆。像我這樣的老光棍,我們村裡還有二十多個。我的條件並不高,只要是女人就行。可是至今,沒有一個人願意嫁給我。看來,我這一生,是注定要在孤獨中度過了。」 

一個連續十年職務沒有升遷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一起大學畢業的同學,一塊參加工作的同事,很多都已提升到縣處級。而他,卻仍是機關裡的一般幹部。吃飯沒有酒,出入沒有車。同學聚會的時候,因為職務最低,只能坐在最下席。但當金融海嘯到來的時候,他才發現,還有很多沒有工作的人,夢寐以求的就是到機關當公務員。 

一個大學畢業幾年仍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可是他並不知道,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人,比他不知要痛苦多少倍。他們或者在農村種地,或者在工地幹活,能在工廠裡當個操作工,就心滿意足了。 

成功之上還有成功,痛苦之下還有痛苦。到任何時候,都不要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而且,生命中的每一種痛苦,都是成長的代價和成功的成本。

教局小組建議教科書五年才可改版 逼減價課本與教材將分拆賣

要聞
A04      蘋果日報     
2009-10-23
教局小組建議教科書五年才可改版 逼減價課本與教材將分拆賣

【本報訊】為遏止教科書加價,政府一個由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率領的專責小組昨發表報告,建議下學年分拆課本、學材及教材售賣,可望降低課本價格;同時印刷課本由每三年改版一次延長至五年才可改版。小組有信心書價可以下調,惟業界估計少於一成。記者:夏志禮

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用了近一年時間研究,昨發表報告提出15項相關建議,當中包括就教科書價格及電子教學的主要建議(見表),其中四項電子學習建議涉款約1.4億元。

政府預料可以減價一成

現時課本與教材以綑綁形式銷售,教材歸學校,費用卻由家長承擔。小組建議下學年起,將課本與教材分拆,讓市場以用者自付原則購買所需材料,各學校屆時將不可收取書商贈送的免費教材。陳維安表示,學校可按情況購入合適教材,避免出現浪費。局方會監察書商有否違規送書予學校,按情況決定罰則;若購買所需教材時遇到財政困難,局方可按需要增加津貼,津貼金額未定,但不會向所有學校提供定額撥款。陳維安指,現時難言書價將因方案下調多少,對於書商期望政府資助學校購買教材,他指政府絕不可能為出版商「包底」,期望書商提升教材質素爭取市場,而課本五年不改版也有助維持價格穩定。委員之一的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相信,教材分拆出售後書價可下調,「如果個成本下跌都唔減書價,咁書商可能要解釋原因。」消委會最近調查指,本學年課本價格較上學年輕微下滑,是六年來首次下跌,但個別如新高中一年級的平均購書費,卻較去年中四級的2,380元增加3.1%。有書商指政府估算教材分拆後課本可減價一成,現時言之尚早,「佢係用教科書市場每年營運盤數去推算,但係o依家如果我哋真係做分拆,就要去考慮埋有幾多學校會買(教材),同要唔要再提高個質素。」他舉例,若書價減一成,書商便損失1.5億元生意額。

議員恐書簿津貼「充公」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表示,現時難估計教材分拆後成本上漲多少,「我哋學校 o依家大約用兩萬蚊買教材,下學年可能要加到三萬至五萬,相信今次會成為教師自己整教材嘅驅動力。」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表示,今次總算行出教科書減價的第一步,但擔心個別「蠱惑」書商會利用各種藉口不減價,「可以話係拉上補下,或者好似o依家咁,啲補充練習係唔算入書單裏面。」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同意分拆可降低教科書價格,但政府未必可贏得掌聲,「每年有成四億書簿津貼,如果教科書減兩成,咁政府就可從中慳八千萬,呢筆錢如果唔拎返出來,例如畀學校去買教材,咁咪即係變相充公?」

專責小組六項主要建議

1.斥資4,000萬至6,000萬元,下學年於20至30間中小學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劃,為期三年
2.本學年起投放額外資源加強發展「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
3.本學年向全港學校發放一筆過撥款,預算4,000萬至6,000 萬元,供學校未來三年購買電子學習資源之用
4.在香港教育城網站建立電子學習資源商貿平台及教師網上社群
5.下學年起將課本、教材和學材分拆定價,落實用者自付原則,局方將按需要發放津貼予學校
6.下學年起,教科書由三年不改版變成五年不改版

資料來源:「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

聯合國報告香港貧富懸殊全球最嚴重

蘋果日報
A08 |  港聞     2009-10-23

聯合國報告香港貧富懸殊全球最嚴重    團體:特首當窮人冇到推社會向危險邊緣    

【本報訊】本港半山豪宅剛創下冠絕全球的天價,聯合國的最新調查卻顯示,香港貧富懸殊全球最嚴重。在全球27個先進經濟地區當中,貧富懸殊積分以香港最高。社區組織協會認為這是香港的羞恥;有學者認為,本港長期失業的貧窮青少年難有翻身機會,不滿情緒可能引致社會動盪。記者:麥志榮

美國《商業周刊》利用聯合國開發組織剛發表的全球各國的堅尼系數報告,將其中經濟先進地區的數據作出排名。結果顯示,在全球27個經濟先進地區中,香港貧富懸殊堅尼積分達到43.4,排名第1。排第2位的新加坡為42.5,美國排第3,為40.8。香港每年生產總值超過2,000億美元(折合港幣 15,600億元),但其中最貧窮的一成人口只能分享當中2%收入,最富有的一成人口則佔了34.8%收入,富裕階層的收入是窮人的17.8倍。

反映本港有大量有錢人

《商業周刊》又指出,香港的勞斯萊斯房車、豪宅及名牌商店數目甚多,反映本港擁有大量樂於炫耀財富的有錢人,但與此同時,香港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公共屋邨,近一半人口住在公屋及資助房屋中,工人也沒有最低工資保障。堅尼系數是用以量度社會貧富差距的指標。根據社區組織協會收集的各地堅尼系數數據,得出和聯合國開發組織研究類似的結果。該會指出,香港在全球先進地區中貧富懸殊排第一,是香港的極大羞恥,特首剛發表的施政報告「當窮人冇到」,所謂六大產業又不能惠及基層打工仔,特首再不推行扶貧措施,會令本港貧窮問題繼續惡化,將香港社會帶向危險邊緣。

學者:可引起社會動盪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香港近年經濟泡沫爆破以及經濟轉型,導致低技術及低學歷人士的勞動價值下降,其中對年長者及青少年的影響最大,當中青少年的失業率最高,難有翻身機會,形成不滿的情緒,根據外國經驗,最嚴重會引起社會動盪及治安轉差,其次也會引致青少年吸毒、自殺率高等社會問題。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指出,本港經濟以金融為主,部份人可透過投資賺大錢,無餘錢投資人士的財富難以大幅增加,於是形成極大差距。但由於本港有綜援及公屋,就算貧富懸殊趨勢轉差,窮人的實際生活也未致太惡劣。

10大貧富懸殊先進地區

排名1:香港
排名2:新加坡
排名3:美國
排名4:以色列
排名5:葡萄牙
排名6:新西蘭
排名7:意大利、英國
排名8:澳洲
排名9:愛爾蘭、希臘
排名10:瑞士
資料來源:美國《商業周刊》

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高鐵西九總站的七宗罪

信報財經新聞
P12 |  時事評論 |  專業眼 |  By 黎廣德     2009-10-22

高鐵西九總站的七宗罪    

二○一六年,一位北京國企的總裁來港參加公司上市酒會,預訂了中環五星?酒店。他聽說專為高檔商務旅客而設的香港高鐵站新落成,於是在深夜從北京站上車,十個小時車程,剛好在清早上班時間抵達西九龍總站。他過關後,拿着行李,從八層樓深的地底月台到達地面,用了五分鐘跑到接車處,司機早已恭候。

他滿心歡喜地乘車離開,怎料原本預計十分鐘便可到中環的車程,在離開西九站,轉上西隧前已經堵塞了五分鐘,抵達干諾道中時又再堵了五分鐘。他到酒店後質問下屬,為什麼不乾脆從西九站轉乘東涌線列車到中環站?他的下屬只好說出實情:從西九站往九龍站轉車需要步行十二分鐘,一上一落共有二十層樓深的垂直距離,實在不適合他飽受飲宴折磨的身形,恐怕他屆時更會一肚子氣。

如果你是這位北京總裁,會否發誓日後來港,只乘飛機、不坐高鐵?

或者你會說,高鐵不是為高檔商務客而設,理應服務普羅大眾。果真如此,我們便應仔細思考,西九總站是否方便分布全港的市民和旅客的最佳選址。

政府辯稱全球大城市的高鐵均直達市中心,所以西九總站是最佳選擇。這說法本身不符事實,很多城市的高鐵站,例如新建的廣州市總站,以至每天載客十萬人、接駁法國第一條高鐵的全國第二大城市里昂,選址均偏離市中心區,證明選址決策必須顧及當地實際條件。

由於過去市區規劃造成的局限,西九總站有「七宗罪」,使高鐵「直達市區」變成得不償失。

第一宗罪:造價高昂 正由於西九站位於市區,必須從港深邊界興建二十六公里長的隧道直穿而入,為車站挖出四百五十萬立方米的泥土,又由於須在地底施工,不能分期興建,車站容積相當於建造三十個旺角地鐵站;其造價之高,足以令香港取得「全球最貴鐵路」的健力士紀錄。即使運輸局放風,準備用「創意會計」手法把部分工程款項剔除,聲稱造價「只」上升至五百億元,但即使真的如此,也已經是目前全球每公里造價最貴的英法海底隧道高鐵的三倍。

第二宗罪:接駁困難 目前西九已經有兩個車站:服務東涌線和機場快線的九龍站,及西鐵線的柯士甸站。由於過去地鐵和九鐵兩家公司互不咬弦,兩個車站相距大半公里,西九站夾在兩者之間,猶如孤島,無法興建相連的大堂。所以由西九站往九龍站轉車,須往上行達十一層樓之深,再走約半公里之遙,穿過「圓方」商場,再往下九層樓才抵達月台,常人須用上十二分鐘。這是從中環站到香港站的兩倍時間,對拿着沉重行李和年長的旅客來說,便是活受罪,究竟這種設計是「吸客」還是「趕客」?

第三宗罪:路面擠塞 目前西九區內柯士甸道至廣東道的路口,在繁忙時間已經非常擠塞。這個死結早在交通模型中預計,但因為當年停止在海運大廈對開填海,梳利士巴利道無法接通到西九,所以九龍站一帶道路變成死角。即使將來多加一些沉降式路段,仍難免有經常大塞車的風險。政府預計使用西九站的人流中有一半利用路面交通,即是額外增加每天五萬人出入,再加上西九文化區的車流,使西九站猶如銅鑼灣時代廣場的翻版:一次錯誤規劃,便足以使油尖區的交通萬劫不復,而在六年施工期內的交通改道,也足以令全區商、住?叫苦連天。

第四宗罪:受惠人少 政府估計,使用西九站的旅客只有百分之五會步行至目的地,等於宣布每天九萬多旅客都要大費周章,轉乘其他列車或汽車,才能扺達目的地。公共專業聯盟提出的「貫通南北方案」*,指出西九站只能使約四十萬港人受惠,但如將高鐵總站設於錦上路,再新建一條港島快線從錦上路接駁青衣站出市區,卻可以讓全港四百多萬人更快抵達目的地,包括前往赤臘角機場、新界、中環和港島的所有旅客和市民。

第五宗罪:浪費土地 由於從邊界到市區均須全線使用隧道,為安全起見,政府必須在中途設置露天救援站,因此需要徵用石崗菜園村二十多公頃的土地。菜園村村民為此失去家園和耕地,卻連一個方便新界居民使用的車站也沒有着落。這等於用兩倍土地,只換來一個市區車站。對寸金尺土的香港來說,極度浪費資源。

第六宗罪:效率奇低 長途列車到站後必須清潔整理,但由於西九站面積狹小,列車須空車駛往石崗的停放處,清理後再空車跑十六公里回到西九站載客。這種安排既霸佔了車軌容量,更浪費能源。效率降低的結果是營運成本增加,要不提高票價,要不由政府補貼,對乘客和納稅人都沒有好處。按照北京交通大學趙堅教授的分析,政府須向京津線高鐵的每程乘客補貼二十至三十元,才能維持營運。即使香港高鐵情?不比京津線更差,政府仍須每年補貼十億元。

第七宗罪:妨礙西九 西九站地底的路軌須往南延伸,佔用了西九文化區內四公頃的土地。由於這片土地是西九文化區從尖沙咀的入口,車站施工時不但使文化區的「大門」位置在六年內無法建設,更使建築設計受到極大的制肘。市民希望西九文化區早日落成的願望又再落空。

虛心聆聽、客觀求證,是市民對政府官員的起碼要求。但願曾蔭權政府這次不要以「數夠票」的心態硬闖,只懂動員「凡是派」護航。特首的面子重要,還是社會的長治久安更重要?

2009年10月21日星期三

YouTube 片揭小巴剷行人路 司機認危險駕駛

A16      明報     
2009-10-21
YouTube 片揭小巴剷行人路 司機認危險駕駛

【明報專訊】YouTube 早前流傳一段短片,揭發一輛電單車與小巴駛經旺角洗衣街時瘋狂剷上行人路「爬頭」,兩名司機同被控危險駕駛罪,小巴司機昨日認罪,押候至今日判刑。惟法庭質疑電單車剷上行人路時無人途經,或未能構成控罪,押後至本月22 日處理。

官質疑電單車控罪標準

兩名被告分別為小巴司機謝智能(53 歲)及當經紀的電單車司機劉國強(43 歲),二人同被控於今年8 月6 日,在旺角洗衣街近亞皆老街危險駕駛車輛。

裁判官認為,控方先要證明被告駕駛技術遠低於合格謹慎人士的標準,而電單車當時時速為5 公里,加上行人道上沒有途人,質疑何以構成危險,故把劉的案件押後處理。案情透露,今年8 月6 日晚上7 時許,小巴司機謝智能駛至旺角洗衣街128 號時,發現前方交通擠塞,遂把小巴駛上行人路,以時速8 至10 公里行駛了10 米至水務署門外,越過另一輛小巴及私家車後始返回行車道。

SARS英雄沈祖堯 明年任中大校長

A06      明報    
2009-10-21
SARS英雄沈祖堯 明年任中大校長

【明報專訊】2003 年積極抵抗SARS 疫症獲《時代周刊》封為亞洲英雄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前副院長沈祖堯,獲中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推薦做唯一候選人,明年中將成為第7 任中大校長。本港大學近年多物色海外著名華人學者任校長,沈祖堯是少有的百分百香港地道學者。沈祖堯對本報記者說:「我雖然不是教育家,但會抱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去做(中大校長)。」中大校董會將於11 月10 日舉行特別會議,考慮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建議,通過聘任年僅50 歲的沈祖堯為下任校長,接替明年6 月30 日任期屆滿的校長劉遵義。沈祖堯發表簡短聲明回應指出,很榮幸成為中文大學的校長候選人,熱切期待在未來數星期與不同的大學成員會面。

唯一候選人將與師生會面

他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目前不方便接受訪問,但表示樂於服務中大。他形容成為唯一候選人是「意想不到的結果」。沈祖堯未來數周將與校內師生及各持分者會面,聆聽意見。他說: 「未來3 星期是相當重要。」本地大學大多於海外尋找人選擔任校長,較少於本港物色本地學者。土生土長的沈祖堯說,他自信自己的研究於醫學界具國際知名度。至於年僅 50 歲便成為大學校長,全職行政工作會否妨礙日後的研究,他沒有詳細回應。

有中大校董形容,沈祖堯於遴選過程一直是「最強候選人」,認為他的醫學成就有助推動中大醫學及生物科技等研究,亦可加強籌款能力。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沈祖堯的處事技巧及與學生關係均較劉遵義優勝,相信他上任後可提升中大的聲望。蔡子強讚賞沈祖堯關心弱勢社群,同時亦關心學生的通識教育,正與他籌辦通識課程。

學生會長:將是開明校長

中大學生會會長林朝暉相信沈祖堯將會是一位開明的校長,會接納同學的意見,令校政更具透明度。他期望沈祖堯可帶動中大師生更和諧。

中大校友兼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沈祖堯於2003 年沉着冷靜處理SARS 的表現,判斷力是毋庸置疑,相信他有足夠能力勝任中大校長一職。中大校友會聯會顧問李少鶴讚賞沈祖堯為人隨和,與學生關係良好,是校長理想人選。

沈祖堯於2003 年SARS 疫症爆發期間,積極對抗SARS 的經歷廣為市民所認識(詳見另稿)。他加入中大約17 年,92 年擔任中大內科學系講師,於2004 年曾以「行政工作不適合我」為由,推卻中大醫學院院長職位。他自去年出任逸夫書院院長一職後,即有傳言指他可能擔任中大校長。

港聞
A06      明報    
2009-10-21
讀皇仁中一幾乎包尾

【明報專訊】沈祖堯自小在港讀書,現時研究及學術成就超卓,但學業及工作卻非一帆風順,升讀皇仁書院及香港大學醫學院更幾近考包尾,剛行醫時亦感鬱鬱不得志。

沈祖堯過往接受訪問時曾表示:「小學讀書年年考第一,中學升上皇仁,中一竟跌至第32 名,接近包尾,對我來說是很大打擊」。

其後他大幅減少活動,專心學業中五才升到10 名內,他入讀港大醫學院又再遇上幾近包尾的噩夢,後來學懂與同學分享讀書的心得,不斷進步,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大學畢業後,沈祖堯加入威爾斯親王醫院行醫,卻不獲賞識,遂辭職到加拿大修讀博士課程,其後回港繼續行醫,直至2003 年本港爆發SARS 期間,他正擔任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

2009年10月18日星期日

商場廁門手柄含菌超勁比鈔票多255倍兒童長者易受感染

蘋果日報
A10 | 港聞 2009-10-18

商場廁門手柄含菌超勁比鈔票多255倍兒童長者易受感染

【本報訊】商場人流甚高,暗藏細菌黑點,一項調查發現,商場洗手間大門手柄上藏菌量勁恐怖,較經常使用的鈔票高出255倍。兒科專科醫生指,當中或有可致病的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兒童及長者接觸後再摸口鼻會受感染,引致腹瀉、呼吸道感染,甚至腦膜炎,建議市民養成正確洗手習慣,減低感染風險。記者:梁瑞琼

一個濕紙巾生產商進行該項調查,在港九新界各選一個大型商場的大門、電梯扶手、按鈕、食肆餐牌、餐盤及洗手間大門等8個地方抽取樣本進行化驗,了解其藏菌量。結果顯示,洗手後接觸的洗手間大門手柄或推門位置高踞藏菌黑點首位,平均藏菌量高達7百多萬菌落,較鈔票高出255倍,其次為餐盤有7,400菌落食肆餐牌963菌落櫃員機按鈕787菌落電梯按鈕518菌落。兒科專科醫生歐陽卓倫估計,大部份細菌均對人體無害,但少數如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及 H1N1病毒等則可致病,部份市民如廁後即使有洗手,但未有抹手便推門離開,會營造出有利細菌滋長的潮濕環境,加上細菌繁殖能力高,傳染期長,市民推門離開時,雙手便受細菌污染。「市民好多時抹完手掉咗張紙巾先開門,應該用紙巾隔住開門,出咗去先掉。」

清潔雙手可減感染五成

細菌是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歐陽卓倫指,以受污染的手取食物進食,或觸摸眼、口及鼻,或會受感染,引致腹瀉及呼吸道感染等,兒童及長者等體弱者更可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腦膜炎。他稱,有效清潔雙手可減低患腹瀉及腸道感染近五成,也可減少呼吸道感染二成三,建議市民進食前、如廁後及接觸眼口鼻前應以肥皂洗手、用酒精搓手液或消毒濕紙巾潔手,減低感染風險。王太與4及8歲子女逛商場時,定必注意他們的雙手清潔。她表示,儘管商場已加強清潔,但小朋友喜歡觸摸新事物,在所難免會接觸到細菌,惟有更注重手部清潔,「會提佢哋經常要洗手,同埋千祈唔可以用手摸眼、口、鼻。」她也會自備消毒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商場藏菌黑點

地方:洗手間大門手柄或推門位置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7,667,920
地方:餐盤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7,400
地方:食肆餐牌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963
地方:櫃員機按鈕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787
地方:電梯按鈕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518
地方:超級市場購物車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320
地方:商場大門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320
地方:電梯扶手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147
地方:市面流通鈔票(對照)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30,000

資料來源:一間濕紙巾公司委託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調查結果

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排隊文化凸顯都市文明

大公報 上官泰芙
2007-09-10
時評文化
排隊文化凸顯都市文明

排隊,也形成了香港文化中的一種現象。香港很少出現「一哄而起」、「蜂擁而上」的情況。香港人雖然好奇心重,大唱「行得快,好世界」之歌,喜歡湊熱鬧,但香港人其實是非常講究和遵守秩序的。這種「排隊文化」的形成和百年來英式的管治有些關係,英國人標榜「紳士風度」,影響到香港市民也養成了不那麼爭先恐後的公德心。整個香港社會風氣和都市節奏,幾乎都靠排隊維持,如果沒有了排隊這種形式,可能整個社會就無法運作了。因此,如果要提高來講,「排隊」是香港都市文化最基本的特色,排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證明着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裡,機會是人人平等的,生存狀態也是一視同仁的。

排隊顯示人人平等

只要閉着眼睛想一想,就會發現在香港,排隊這種形式是十分普遍的,也無處不在的,可能每天我們都要重複做好多次,不知不覺地排起隊。

先說交通方面的「排隊」:在飛機場、火車站,搭的士就必須排隊,含糊不得。不像上下班時間或下雨天,在馬路上截的士,因為無隊可排,往往後來者居上,有時還為了搶位而吵架。這是香港較為不文明的一面。但要是搭飛機劃座位,則對不起,哪怕你是腰纏萬貫的人,只要是經濟艙,大家一律平等。排隊的「圈兒」七拐八彎,你都必須乖乖地拉着皮箱排隊。

大街小巷均守秩序

在地鐵內,列車停站一側的站台,為你劃了好幾條黃線,從列車出來或要進入列車的,都分得很清楚。要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間,車廂爆棚,站台也擠得密密麻麻的,這時多半有工作人員在廣播和維持秩序,誰都要乖乖地排隊。在一般的巴士總站,乘客靜靜地排隊,很少出現混亂的局面。香港為什麼不混亂,到處都顯得井然有序,全因人們自律、守本分;要是你突然打尖,必然會引起咒罵,惹起「民憤」,後面阿叔、師奶、老者會群起而攻之,將你等同過街老鼠一般對待,你必然承受不住壓力而趁早放棄排前的念頭,灰溜溜地排到後面。這種自律加上市民共同監督的方法非常行之有效,正是這種方式令香港呈現一片文明。

再說「飲食」:香港是美食天堂,但許多食肆都有人滿之患,也都必須排隊。一些頗有口碑的茶樓,排隊變成「派籌」,意思一樣。如是開在大街大巷,門口常見人群;開在樓上、商場的,則會讓你坐在椅子上等候。中午在快餐店,收銀處前往往會排起長龍購票,取食物時又再排一次隊;等候座位,又排一次,也許只有你一人在等候,人少但是等的時間不短。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餐廳或茶樓推出「又平又好」的下午茶,也可吸引食客大排其隊。

人人自律安居樂業

我們只要到鬧區一走,就會看到一些著名的大廈內既有書店,又有學院、補習社,或讓人領取禮品的信用卡公司,其底層有時也會排起長龍。電梯將乘客一批一批載上去,超重就會請你等下一趟。到了領取禮品時,又得排一次隊。買六合彩彩票、足球下注,這些與「發財」有關的好事,往往人特多,幾乎沒有一樣不需要排隊。在「股票上市熱」的那段日子,我們就見到在一些銀行門口裡三圈,外三圈,大家排着隊,為的只不過是領取一份「抽新股」的表格。再說銀行,「排隊文化」在香港經濟幾度動盪中令人渾然不覺形成,大部分銀行你存款、入錢都要排隊。尖沙咀一家老牌銀行內的大廳上,更為壯觀,等候辦事的人自己抽了次序票據之後,就坐着等候了,電腦屏上會用數字及次序告訴你還要等多久。

在超市購物,在電影院前購票也都需要排隊,概莫能外。在政府部門、旅行社辦理一些證件,排隊文化更是大派用場。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排隊文化,社會才顯得那麼有秩序和次序,香港才體現出是了不起的文明之都。生老病死還不是如此?內地「排着隊」來港生產 (分娩) 的孕婦,因為不合規則,門被堵上了。如果此門一開,醫院可能有人滿之患,香港產婦的床位就要出現「雀巢鳩佔」的狀況了。香港的政府醫院,由於制度好,價錢便宜,看病的人特別多,當然也要排隊。這一「排」時間之長非常驚人。有些病要診斷,排期短則半年,長則一年之後。有些病不能等,但香港看政府醫院的人特別多,醫生、病房均不足,看來一時無法解決。

有幾類「排隊」非常瘋狂和驚人。例如追星族,為了見見偶像 (歌星、明星等) ,握握手,不惜排通宵的隊。她們搬草蓆,帶枕頭,在人行道上睡覺,為的只是等待第二天那麼幾秒幾分鐘的「心跳時刻」。

再如地產熱、買樓花熱的時期。為了買平樓、靚樓,我們不是猶記得一些中產人士全家出動排隊買樓花嗎?時期不同,如今我們只要到一些將落成的新樓去看,便見經紀人「排隊」爭看客……。

總的說來,香港的「排隊文化」是很好的文化。由於已成為風氣,香港基本上呈現一派安寧。因為這種排隊文化的保障,香港人才能安居樂業。「排隊文化」既有自律性,也有監督性,是一種「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機會」的共識。只要這種高度自覺的風氣永不消失,香港必會永遠和諧,更加進步和文明。

作者為資深出版人,作家

中國遊客為何高聲說話

大公報 章明
2007-10-14
如是我見
中國遊客為何高聲說話

消息傳來,舉國愕然。近來多家傳媒報道,我國不少出境遊客在國外舉止不當,形象欠佳,今年歐洲酒店業舉辦的全球遊客評選時,中國遊客形象排名倒數第三。我國外交部向我駐各國領事館發出指示,要求各領事館提醒我國公民在出國期間的言談舉止應當注意十幾種問題,保持自己的端正形象,避免出現不文明行為。–––這些不文明行為包括在街上亂撿東西、違犯當地的某些禁令、遇到麻煩時向對方執法人員行賄等等,而排在第一位的則是:在公共場所高聲說話。

我國外交部的措施是十分恰當而得體的。文件中列舉的「不文明行為」雖然在我們看來都是小事,可在許多發達國家裡卻看得很重,有的行為 (如當場掏錢行賄) 甚至於會引起法律糾紛。咱中國人 (不是全體也不是大多數) 好不容易有錢能夠出國旅遊了,可如果花錢買來一樁涉外官司,豈不大煞風景而且冤哉枉也!再說這些問題大部分是由於隔膜引起的,要是有人事先提醒一下,我相信都不難避免。–––只除了一樁:這就是「在公共場所高聲說話」。這個問題是大多數國人都患有的一種痼疾,即使事先有人提醒也是無效的。我這樣說決不是誇大其詞、嘩眾取寵

追根溯源,中國人並沒有高聲說話的毛病。咱們是「禮儀之邦」,人們多多少少都可能受到孔子的一點影響,《論語》一書不僅記載着孔子的言論,也記載着他的儀態舉止和聲音笑貌。孔子做人是「溫良恭儉讓」,說話是「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誾誾如也。」 (都是溫和、恭敬、誠懇的意思) ,他決不贊成說話轟轟如也,洶洶如也。所以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自士大夫至於文盲都一致認為「斯斯文文」就是一個人的好的形象。斯文過了頭就是懦弱,受壓迫也不敢叫苦。「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魯迅所寫的舊社會的狀況恐怕也和孔子有點關係。但是評價孔子學說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我只想說明:兩千多年來,中國人並沒有高聲說話的傳統。

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都是歷史,只有最近五十多年來才是對「高聲說話」有決定意義的。恰巧,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始,直到今日也還沒有止,我們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全民高聲吆喝」的超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收到了極大的效果。第一階段是政治吆喝。在一場接一場的政治運動中,全民高呼口號,高唱頌歌,「萬壽無疆」要喊三遍,「無限忠於」必須四番,「萬歲」則喊得越多越好。歌聲喊聲,直沖霄漢,洋洋乎盈耳哉!這還只是每天必做的尋常功課。若是聲討反革命集團,批鬥牛鬼蛇神,當然就更加電閃雷鳴,地動山搖了。持續二十餘年的政治吆喝給中國帶來了什麼福祉,也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但光說它對於增強國人的肺活量、鍛煉聲帶的堅韌性,無疑是大有好處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人又迎來了第二階段的「全民高聲吆喝」的訓練,這一回是市場吆喝。賣瓜的說瓜甜,吆喝自不可少。但是有了前番的功底,人們吆喝起來就有點邪門兒。借助電視的普及,每家每戶都給你埋伏了迫擊炮和機關槍,炮手槍手都是有頭有臉的大明星,你一不小心他們就開起火來,雖不致血肉橫飛,至少也讓你寢食難安。「我爺爺的爺爺都說好!哈哈哈哈!」「孝敬爸媽,腦百金!」「脫髮重生,白髮變黑!一周見效,無效退款!」「你還猶豫什麼?拿起電話,訂購呀!」明星們也真夠膽,只要給錢,真的假的全都不管,即使觸犯法律也照樣吆喝不誤。這第二階段市場吆喝訓練的作用也絕對不可小覷,何況它至今還在不斷加強呢。

就這樣,經歷了半個世紀、兩個階段「全民高聲吆喝」的大訓練,如今中國人 (包括我本人在內) 已經個個都練成了鐵齒銅牙金嗓大喉外帶半聾的耳朵,一開口就是高分貝,大嗓門,渾然不覺,習慣成自然,華佗也束手了。

當然,也並不是無可挽救。當前我國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這就是一劑對症的良藥。不過,半個世紀積澱下的沉疴,恐怕也得治療五十年才有望痊愈,願我們大家都不怕艱難而且富有耐心吧。

做不做好人,這是個問題

大公報 蒲繼剛
2009-07-11
自由談
做不做好人,這是個問題

范滂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名士,他少年時便懷有澄清天下之志。

范滂疾惡如仇,為官清廉,任清詔史按察諸郡時,貪官污吏望風解印綬而逃。在他任汝南郡功曹時,抑制豪強,制裁不軌,結交士人,反對宦官,深受官吏與民間敬重。第一次黨錮之禍起,范滂與李膺同時被捕,被釋還鄉時,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車有數千輛。黨錮之禍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縣令郭揖欲棄官與他一起逃亡,他不肯連累別人,自己投案,死於獄中。

在獄中時,范母帶着孫兒隨着公差到監獄來探望范滂。范滂安慰她說:「我死了以後,還有弟弟會撫養您。您不要過分傷心。」范母說:「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兩位一樣留下好名聲,我已經夠滿意了。你也用不着難過。」范滂跪着聽他母親說完,回過頭來對他的兒子說:「我要叫你做壞事吧,可是壞事畢竟是不該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沒有做壞事,卻落得這步田地。」…

每當讀東漢歷史到此,我總是憂憤難忍,潸然淚下,尤其是范滂對兒子說的那一席話,更是讓我不知所措,痛入骨髓。現實是多麼殘酷,做一個正直、善良,為民着想的好人,卻落個無處藏身,身首異處的下場。而做一個做壞事,喪盡天良的壞人,卻不一定就會得到老天的懲罰。做好人還是做壞人,這是個問題。尤其在中國,成了哈姆雷特似的經典問題,如同人生的生與死。

因為做好人吃虧,做壞人得利。這成了做好人還是做壞人的一個風向標,一個歷史難題。人性心底中的善,告訴我們不能做壞人,而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在的「做好人吃虧,做壞人得利」的現實,卻讓我們迷茫、困惑,難以抉擇。范滂對兒子說的那一席話,便是他看透了人生後,對在中國社會,做好人還是做壞人的一個經典性總結。

但范滂依然教育孩子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即使是千刀萬剮,身首異處,也不悔改。這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但這種精神又是這樣無力而又無助。

固然,人生的正直、善良,並不一定有好報,因為你的正直、善良,總對應的是小人的卑鄙、無恥。而卑鄙、無恥的小人是不按規矩出牌的,他也不願意讓這個世界證明,好人的正直、善良,能成為一種力量,尤其在官場上。那種老天睜眼,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寓言,只是存在於文藝作品裡,而生活中,沒有這麼多快意恩仇的故事。這正是人生的切膚之痛。正直、善良的人正是在這種切膚之痛中折磨着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最終難以抉擇是做好人還是做壞人。所以,曾國藩說出了:「要有霹靂手段,要有菩薩心腸。」的驚人之句。這正是他在波譎雲詭、驚濤駭浪的人生經歷中對付小人的手段。這看似做人的兩個極端,其實是在告訴人們,既要做一個好人,又要有力量。那樣才不被小人所害。

范滂最終被小人所害,但他依然要讓自己的兒子做一個正直、善良的好人,這總讓我們掩卷長思,為歷史哭泣。

在那種專制、罪惡的封建制度下,是沒有贏家的。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又如何?范滂早已說出了答案。在那種人人生活在恐怖和欺壓之中的封建社會世界裡,即使是皇帝,他依然生活在恐懼中,他依然怕臣子、宦官,甚至是兒子奪了自己的位子。那樣的制度是多麼可怕的制度,那樣的世界是多麼可怕的世界。

范滂的故事,再一次告訴人們:一個較完善的制度是多麼的重要,在那樣的制度下,好人能夠理直氣壯地做一個好人,壞人做了壞事,隨時都會受到懲罰。懲惡揚善,好人揚眉吐氣,壞人無處可遁,成為社會最起碼的制度底線。

愛什麼

大公報 言止善
2009-03-11
人生在線
愛什麼

關於愛情,有兩種對立的說法。一種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另一種說凡不能和牢固的婚姻聯繫在一起的就不能叫做愛情,支持兩種說法的都大有人在。

悽婉的經典愛情故事不能支持兩種說法中的任一種。羅密歐和朱麗葉只不過舉行了一個秘密的婚禮後就馬上發生了慘劇;梁山伯和祝英台演繹的更不過只是人間不能聚會的相思之苦─故事裡根本就沒有什麼牢固的婚姻,人們更無法知道瑣碎的婚姻生活是否會澆滅那些有情人火一般的熱情。

周國平想了一個聰明的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他分析,愛情有兩種,一種是「浪漫式的愛情」,另一種是「親情式的愛情」,前者主要存在於結婚前後,後者則可以長久地伴隨婚姻。「那種浪漫式的愛情可能導致婚姻的締結,但不能作為婚姻的持久基礎。

能夠作為基礎的是一種由愛情發展來的親情,與那種浪漫式愛情相區別,我稱之為親情式的愛情。在這種愛情中,浪漫因素也許仍然存在,但已降至次要地位,基本成分乃是在長久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彼此信任感和相知相惜之情。」這個難題解決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愛情裡的那個愛,到底愛什麼?是愛對方的容貌,還是風度?是智慧,還是品德?抑或就是頭上的光環?

這道題中的每個選項都有一定道理,但即使你把它們全選上也未必會是一個中肯的答案。聖埃格楚佩里獨闢蹊徑,從另外的角度來尋求解答。他說:「愛情不在於相互凝視,而在於共同朝一個方向向外看。」聖氏的思維很具有啟發性,因為「相互凝視」不過是在對方身上捕捉閃光點,「朝一個方向向外看」則是一種彼此默契的生活方式。當我讀了延靜的散文《許嘉璐印象》(見二○○八年十月九日《大公園》)後,益發認同聖氏的說法。許嘉璐是一位從政的學者,在訓詁學方面造詣不淺,他的研究生裡有三位韓國女生,師生關係「親如父女」。許和延靜一起訪問韓國,其間,他的一位原來的學生金宣希來酒店看望老師,她如今在梨花女子大學任教。她「一見面撲到他的懷裡落淚不止,還託他為她找一位中國男友。」這時延靜才體會到「親如父女」的真意。

我再次思考周國平對愛情的認識,原來那種「浪漫式的愛情」正是以「相互凝視」為主要內涵,而「親情式的愛情」則已昇華為「朝一個方向向外看」。在此階段,步入婚姻的男女將認同一種生機勃勃的家庭文化,質言之,新家的存在,賦予他們新的視角和新的生命力。韓國女子金宣希對中國式的家庭文化情有獨鍾,她的導師許嘉璐,還有她期待中的男友,都是為這種文化所「化」之人。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下)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下)

 此次中文會考的閱讀材料是「某校一位同學」的《探月感言》,文章開頭是個總述:在探討今次探月行動時,我們往往把焦點都放在中國科技發展上,而忽略了這個升空壯舉,在中國各方面都帶來極重要的意義。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文主旨在於探討探月行動在中國「各方面」帶來的極重要的意義,下文則進行了「化夢想為現實的能力」、「從民生上來看」、「在能源運 用上」等分述。而試題所指是文章的總結部分:「嫦娥工程雖是中國探月行動的一小步,卻是中國科學發展的一大步」。這裡加上了「科學」一詞,就與文首的「各方面」、文中的分述發生了牴觸。這既是定語限定的語言問題,也是行文呼應問題,還是閱讀資訊對稱問題,這都是學生寫作易出錯的問題。

 此次考卷的第二個亮點,我認為是「指引」,其中第二和第三篇閱讀文章及試題的設計,便予人非常清楚的命題意圖:指引。

 第二篇和第三篇給出的首道試題都是這樣一句話:以下是一篇分析某某的文章,當中部分內容須由考生自己填寫、選擇。從設題的角度看,命題人把考生放置在一篇賞析文章的語境裡,於是考生就進入雙重閱讀的語感中,一是閱讀文章的文境,二是答題的文境。

設置答題文境

 設置答題文境,我認為是把平時教學的程式演變成閱讀理解的常規層次,把試題變為藝術鑒賞活動,讓枯燥、理性的答題過程成為考生感悟的過程,循序漸進地展示了閱讀的趣味。

 對於中國古代詩歌的鑒賞來說,一般以景、情、理、趣的發現與創造為精要。發現的要義,在於能入詩境,以解讀詩人本意為目的;創造則以能「出乎其外」為目標,想像、聯想、重設詩境、接受理趣、構建鑒賞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我覺得第二篇便是基於這種鑒賞層次設題的。試卷從第7題開始到第11題為景,12題為理,13題為情,14題是意象遷移,15題是詩歌主體形象的發 現,16、17題是側面描寫,18、19題是抒情方式,20題是修辭手法,21題是詩歌常識。歸納起來,此次試卷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即從常識到景理情及藝術手法,進行了全方位的考查,可成為詩歌教學的指引。

指引詩歌教學

 第三篇則是按照散文教學的一種常規模式設題的。它依照行文層次、寫作手法、主旨發掘、讀寫結合的規範,揭示了散文閱讀的基本流程,用以檢驗考生的散文閱讀能力。如果比較07與08年中學中國語文會考的散文閱讀,我還是欣賞今年的試題設計,雖然它與第二篇的設題形式相似,令題目設計有些呆板,但依然是散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指引。

 考試不是指揮棒,但對教學一定要有指引性。雖然今年中國語文閱讀能力試卷的設計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其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為中國語文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宋正武(宜昌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

(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

  打開08年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我們看到該卷將文學、語文與文化結合在一起,將閱讀、寫作、欣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以「月文化」為主題的試卷整體,構建了「主題文化考評」的新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少的主題文化值得我們去探究。如「柳文化」、「荷文化」、「桃文化」、「菊文化」、「茶文化」等。把這些文化作為專題研習的內容,也是新高中課程指引的一個重要方向,對於多維開放的新高中課程體系,本次閱讀考卷也算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和指引。

學生習作納入閱讀考材

 我認為本次考卷裡的閱讀能力考卷有兩大亮點。首先是第一篇把學生習作作為閱讀考材,這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因為傳統閱讀總是推崇經典,即使不是大家名作,也一定是典範。但本次閱讀題材卻是「某校一位同學」的《探月感言》,以考卷的方式啟發考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將通過閱讀獲得的資訊深化至批判資訊。

 這次的選材與設題都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從選材方面看,該文是一篇說理隨筆,布局中規中矩,但考題卻點出了學生平時寫作中最易出錯處的地方,相信命題者是一位資深並對學生寫作教學很有研究的教師。

 請關注下列幾道試題:試題3「在本文第二段中,有老師指出其中兩個連接詞用得不恰當,令文章的思路難以銜接。試先分別寫該兩個詞語,然後從以下八個連接詞中選擇最適合的,分別換上。」

 第二段共有六個句子,三個層次。前四個句子說古典與科技的交融,例舉李商隱《嫦娥》與「嫦娥一號」。第五句寫日本奔月火箭「輝夜姬」,說「科技與傳統交融」。最後一句說「中國人有化夢想為現實的能力」。

 從行文層次來看,中國與日本關於科技與傳統的交融,都是相似的例子,屬並列,因此,其關聯詞語應該是並列並有相似意義的「就如」,而不是「反正」。

 同時「傳統」與「科技」,在文中對應的就是第六句的「夢想」與「現實」,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應有並列的,所以第二詞應將表轉折的「然而」換成表並列「再者」。

前瞻性命題 指引寫作

 在平時學生的習作中,常常是喜歡用關聯詞而造成濫用和亂用。閱讀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要理清層次,那麼,在這個考題中,有效考出了學生理清文本資訊與調整文字邏輯的能力。這裡,不僅是閱讀能力的考核,更是一種思維能力的錘煉。

 試題6「文中第五段與第一段的文意並不呼應,應刪去第五段中的一個兩字詞,才能令該段與第一段互相呼應。試寫出該刪去的兩字詞。」

 這道題出得很巧妙。一方面考出了閱讀的本旨:提取資訊,獲得資訊,另一方面又考出了行文的整體性,甚至於給學生以寫作的明確指導,使考試不僅僅局限考試,更有一種對考生將來寫作的指引,這種前瞻性,是絕大部分考卷無法達到的命題境界。(待續)

■宋正武(宜昌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

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讀中文所為何事?

星島日報
E07|年華|文化廊|By鄧小樺 2008-12-15
讀中文所為何事?

當整體社會已經被那些中文程度最糟的八卦周刊攻陷、佔據了「消閒」的領域,可歎「讀優良中文書寫」變成了某種有壓力而與生活脫離的東西,要為之提供「理由」。而香港社會的荒誕是,彷彿只有涉及謀生或者更加功利的關注,才能成為「理由」。近年「語文程度」頻受關注,往往與求職、工作掛勾,言必稱僱主。文:鄧小樺圖:星島圖片庫

中文科教育改革,取消範文(學生有可能在整個學習過程裏,毋須接觸文言文),設聆聽、口試、綜合能力等考卷,是向英文科看齊。中文大學教育行政及政策學系的蔡寶瓊教授,一直對香港歷年的語文教育政策口誅筆伐,指英文科多年以來,就是為商界僱主尋找優秀勞工,把學生的整體人格和美學品味之成長置於次要地位。過往中文科兼負德育責任,課業不算繁重,留有空間予一些受過傳統教育、具使命感的中文老師,在正規課業以外,將博大精深的國學、五花八門的雜學,還有與商業社會頡頏對抗的風格氣質,傳給學生。是以,不論出身和現在的階級,人們隨口談起「影響我最深」的老師,往往都是教中文的。如今「中文」算不算洗脫了多年來「唔湊米氣」的窮酸形象?還是更進一步的邊緣化?昔日讀經書,可以建功立業考取功名,今日讀中文,可以如何?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精研琴棋書畫醫卜星相的老派讀書人,幹甚麼去?

文字掌故保留傳統

在商業化的社會,傳統文人便有前朝遺老、沒落貴族之態,苟存性命於亂世,如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南來文人寄身小報副刊,煮字療饑。古中國文化經典,融入民間傳統,便成俗語掌故的趣味資料,在各報章專欄、歷年電視節目,都有固定捧場客,包括吳昊、韋基舜、何文匯、潘國森等作者持續工作。寄身於風俗掌故的古文知識,某程度上總須有庶民親切,龍蛇混雜不分高下,擁有既權威又草莽的兩面性。如彭志銘,除了有研究粗話的《小狗懶擦鞋》,也同時有《正字正確》、《正字審查》等著作考查難字、尋找廣東口語的正字,將粵音與古漢語傳統接軌,為常被誤指為粗鄙不文的粵語,樹立歷史的權威性。掌故收集者多念舊之情,這幾年記錄舊物、舊事、舊風俗而最受注意的,當是陳雲。他是民俗學博士,行文雖顯出深厚修養,但其考證沒有學究的戀物味道,反而是他個人的情志、品性、姿態比較突出。新出的《中文解毒》一書,亦把「掌故派」的功架耍夠,從經典中的詞源開始考證,採集俗語文化,記錄當代作者如三蘇、黃霑、陶傑等的創作,考證粗話時亦旁及女性版及加長版,又如張愛玲點評「若要停車,乃可在此」(busstop)那樣,把分析對象擴展至公文、標語、廣告。

掌故考證貌似閒雅,但爭逐權威自然有干戈之氣。每年一有正音正字或者語文趣談等節目推出,自有一群會家子受眾出來,質疑考證、競逐權威,論戰時還真的殺氣騰騰,不識者難免覺得這樣咬文嚼字過於挑剔。本地有一集體撰寫的博客「新春秋」,就曾有人狙擊《最緊要正字》(偶亦狠評城中著名專欄作家的語文和用典),近十位作者撰文二十篇左右,彷彿高手比拼內力。其實晚近的語文現象往往多爭議(蘇真真與彭志銘解釋「屈機」就有出入),而確鑿的掌故卻是死的,我試過在同一天的黃金時間和深宵重播中,看兩個年代的正字節目,都是「臊孲崽」和「打爛砂盆璺到豚」,解釋一樣、組合一樣,連主持都同樣是中大美女教授黃念欣,只是早年上鏡穿唐裝,後來換成洋裝,顯示節目風格定位不同。

須尊一權威說法

遺民多以「掌故趣味」來繞開政治,如此是在風刀霜劍嚴相逼(政治與商品兩相夾擊)的社會裏,為自己尋找空間,彷彿自得其樂,但也因此而有小眾趣味之局限。但其實,我認為文字當世之用,不在趣味,文人應把公共性較重而看來權威沉悶的諮詢文件、政策及小組命名、聲明都納入分析範圍。研究文字,始終須尊一權威說法,一般正音正字的針砭對象都不通文墨,如街巿餐廳所見白字,但其實政府也有份製造語文現象和語言變體,晚近的「銷毀雞隻」、「移除大樹」、「零容忍」、「真情對話」、「集體決定」、「政治真空」,都因為出於公關理由而與我們習用的詞義有距離,只是一般人不習慣對正襟危坐的政令文件或政府發言,視為平等的分析對象而已。記得以前教授說過,「貴族」的正面意義不在特權,而在於「有些事無論如何也不能做」的自持。是故民間可以食字,但政府的公民教育計畫都以「悅讀」作招徠,則有失莊重。路易‧阿圖塞(LouisAlthusser)曾指所有文學都只旨在考慮品味問題,令我等文學研究者汗顏———「品味」也要有具社會維度的批判理由。

陳雲卸下官職後甚為調皮,《中文解毒》書名食字,自序更是以粵語口語寫成,似乎有意承繼夾雜文言、白話、方言的「三及第」文體,而施之於公共論述的範疇。這讓我想起董啟章《時間繁史》,裏面用大量的口語對答,去處理角色嚴肅認真的思考,以開拓日常口語的嚴肅維度,讓「口語」不再限於表示「滑稽」和「親切」。對於讀中文的人來說,語言確是生死大事,語言與思維人格無法割離,而這些統統都要回饋社會。

‧作者簡介‧

鄧小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主修文學,文學雜誌《字花》編輯,為港台節目《思潮作動‧文明單位》主持,於各大報章撰寫評論及專欄,著有詩集《不曾移動瓶子》。
博客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