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網上徵設計 潮Tee登陸大百貨

明報
A09  |   港聞  |   香港有計     2010-04-26

網上徵設計 潮Tee登陸大百貨    

你想過街上有人穿著自己設計的T 恤嗎?或許真的有可能。本地品牌teelocker 開放網上設計平台,蒐羅全球T 恤圖案設計,挑選具潛力作品,印成T 恤售賣,助設計者將意念「產品化」。品牌雖小,但3 年前已進駐本地百貨公司,如沙田一田百貨、銅鑼灣崇光百貨等,同時亦攻入內地市場,現有16 個百貨銷貨點,更於四川成都開設了首間專賣店。3 年前數萬元本金,現每月營業額60多萬元,最渴望在港開設首間旗艦店,「離成功目標,尚有很遠路呢!」明報記者謝凱瑩

有份成立 teelocker 品牌的池上有限公司(Yoko Sun)營運總監賴馥生表示,網上設計平台的意念,外國早已流行,如日本、美國有闖出名堂的Designer Tee 品牌,不少旺角小店亦有「自家製」Graphic Tee,但每間店設計師只有一兩個,總有江郎才盡之時, 「來來去去得幾款,相近風格,香港人好易悶」。於是,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他,以Web 2.0 概念開拓出T 恤設計平台, 「衫款潮流興一季半季,好快轉,利用網絡可蒐集更多好作品」。

每月收50 設計兩三款投產

果然,網站確能吸引熱愛設計人士,公司每月收到約50 款T 恤設計,逾半來自本地,亦有日本、英國及瑞士等,但池上的設計總監林志鋒表示,正式投產造出成品,最多只有兩三款,「揀到出來,一定要靚,看上去要令大家有共鳴」。

teelocker 最初以分佣模式,與設計師、店舖「拆數」,故首筆投入資金只是數萬元,用作印製首批T 恤,賣出後賺錢再重投入投資。不過,後來生意日趨成熟,故改以一筆過形式,向設計師買下設計版權, 「賣得好,重印當然都會分錢畀設計師」。

獲一田崇光青睞「三分好彩五分誠意」名不經傳的小品牌,要打入百貨公司開檔,殊不簡單,阿生笑說,在一田百貨洽談時,根本連貨都未出, 「好彩當時一田想引入青春形像服裝,配合到先入到去」。至於走入崇光,他說,因當年做過慈善服裝計劃,崇光又想要一些新創意,才有機會進駐,讓品牌更深入民心, 「都是三分好彩,五分誠意啦」。

月營業額60 萬盼開旗艦店

有了崇光作「後盾」,成為他們打入內地市場的強心針,現於內地有16 個分銷點,成都更開了首間專賣店。開業3 年,出過百款別出心裁的圖案設計,現時每月T 恤的印製量已逾2000 件,每月總營業額約有60 萬元,未來盼在港開設首間旗艦店。他指teelocker 開張後,冒起不少「抄橋」的競爭者,唯有暗自安慰, 「有人抄,即代表我們的概念work(可行)」。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周迅獲聯國「地球衛士獎」 世博綠色大使 身體力行推環保

明報
A26  |   MP+     2010-04-23

周迅獲聯國「地球衛士獎」 世博綠色大使 身體力行推環保    
+世博綠色大使身體力行推環保

昨天是世界地球日40 周年,內地著名影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親善大使周迅與另外5 名環保人士,獲聯合國頒發最高級別環保人物大獎「地球衛士獎」(Champions of the Earth),聯合國讚揚周迅身體力行推廣環保理念,影響百萬計影迷。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昨在韓國首爾揭曉「地球衛士獎」,周迅與馬爾代夫總統、奎亞那總統、阿富汗王子等共6 人獲獎。UNEP 執行主任斯坦納(Achim Steiner)讚揚6 名獲獎者促進綠色發展。UNEP 稱讚周迅一直是環保的踐行者,指她無論走到哪裏,都會隨身攜帶筷子、水杯和環保購物袋,亦鼓勵他人使用循環再用產品。斯坦納說:「周迅是中國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她向社會廣泛傳播其見解、建議和生活方式,目前正影響着百萬計影迷, 令他們成為更注重環保的市民和消費者。」

周迅獲獎後發表感言: 「我很榮幸,能代表所有關心地球的中國人獲得這份榮譽。我希望通過自身的榜樣,激勵其他人效法學習。」

買樹抵銷保母車碳排

2008 年4 月,周迅獲UNEP 任命為首名中國親善大使,兩年來。她努力在內地推動宣傳環境可持續發展。2008 年,她響應上海國際電影節碳中和號召,自願購買樹苗以抵銷她因參加該活動所產生的碳足迹,又與幾名環保人士一同參與「橫穿北京不開車」活動,從天壇到鳥巢,體驗步行、搭地鐵等5 種環保交通方式。她還出任上海世博的「綠色出行大使」,身體力行宣揚環保。去年她便認購了233 棵樹,用以抵銷她個人用的保母車行駛6.8 萬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訪非州貧民窟親自清理紙箱

今年初, 周迅為法國著名導演洛比桑(LucBesson)監製的史上投資最大環保紀錄片《家園》(Home)擔任中文配音。之後她又前往非洲國家肯尼亞,探訪當地一間大象孤兒院與當地小學,向貧民窟的黑人學生派發新書包、文具及衣物,捐贈活動完畢後,她仍不忘親手清理紙箱及包裝袋。她解釋說: 「紙箱、編織袋等是最大的白色污染,我們此行雖然是捐助小學,但同樣應保持環保意識。自己動手清理好現場,讓貧民窟的環境不要因我們到來而更惡劣,這本身也是對學校師生的一種關愛。」

UNEP 自2005 年起,每年都會選出約6 名人士,頒發「地球衛士獎」,表揚他們在環保領域透過自身行動和影響所展現的卓越領導力和貢獻,迄今共有34 人獲獎。2005 年,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名譽主席、現為湖南省省長的周強榮獲「地球衛士獎」,是首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今次周迅是歷來第2 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法新社/eco-business

其他得獎者及聯合國頒獎詞

南美國家奎亞那總統賈格迪奧(Bharrat Jagdeo)

●熱心致力發展當地林業和生態系統基礎設施「積極倡導人們保護且更聰明地管理自然。他認為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創造就業、改善供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所能帶來的綠色經濟惠澤」

馬爾代夫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

● 積極應對國際氣候變化「公開替面臨全球暖化挑戰的弱者和貧困者發聲,也向全球其他民衆展示,向碳中和轉型的願景能夠實現,且各國無論大小,都可作貢獻」

日本地球科學家高橋太郎(Taro Takahashi)

●從事海洋碳循環研究「率先研究氣候變化與海洋之關聯,其研究不僅闡明了我們所面臨的威脅,還為各國政府和投資者提供了政策方案,確保海洋可保持健康高產、繼續擔當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盟友」

阿富汗國家環境保護局總幹事扎哈爾王子(PrinceMostapha Zaher)

●熱心倡導可持續發展「他改變了阿富汗的環境政策,為最終獲得清潔空氣和衛生用水等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並通過立法提供支持」

美籍印度人、綠色能源Sun Microsystems 企業創始人科斯拉(Vinod Khosla)

●推動低碳發展「以實現低碳發展為己任,為從事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初創公司提供投資幫助」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

電子智力遊戲 無助提升IQ 英研究測試萬人

明報
A26  |   MP+     2010-04-22

電子智力遊戲 無助提升IQ 英研究測試萬人    

電子智力遊戲近年大行其道,男女老幼都愛玩,認為有助訓練頭腦靈活。但英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玩電子智力遊戲其實無助提高智商(IQ)。有神經學專家則指,腦力遊戲並非完全無助增強智力,但前提必須具有挑戰性,而非僅是「好玩」。

玩家IQ 不高於普通上網者

這項研究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贊助,招募了1.143 萬名年齡介乎18 至60 歲的健康人士,其中逾8600 人須玩由研究員設計、「有助改善記憶力、推理及其他認知能力」的網上智力遊戲,每日玩最少10 分鐘,每周3 次,持續6 周;而另一批約2700 人則不玩智力遊戲,而是花同等時間上網及回答常識問題。

研究人員分別在實驗前後,給參加者做智商(IQ)測試。6 周後試驗完成,研究人員發現玩電子智力遊戲者在IQ 測試中的表現,並沒有比只上網者好,甚至在一些環節中,後者得分更高。

這項研究周二刊登在《自然》雜誌上。報告主要作者、英國藥物研究委員會認知及腦科學部助理主管歐文(Adrian Owen)說: 「若你因這些遊戲有趣才玩,當然很好,但若你希望這些遊戲能提升你的IQ,我們的研究數據顯示,它起不到作用。」

遊戲商質疑結論欠準確

智力遊戲製造商Posit Science 總裁奧爾德里奇(Steve Aldrich)反駁稱,其公司部分遊戲是得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證實對提升腦力、尤其是提升長者的記憶力有效,認為BBC 的研究並不適用於其產品, 「他們的結論像是說: 『我無法在4 分鐘內跑到1 哩,因此這就是無可能做到。』」

現時不少電腦遊戲商如任天堂等,均推出許多聲稱能提升記憶力、推理和其他認知能力的遊戲,全球玩家數以百萬計,但之前很少有研究去證實這些遊戲是否有效。

專家:遊戲難度高或有效

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和神經學教授克雷默(ArtKramer)建議,相比玩腦力遊戲,人們更應做多些運動,因體力活動可建立神經之間的新連接,產生新的腦細胞, 「運動改變大腦結構的組成部分。」其他專家亦表示,腦力遊戲或有用,不過只在它們「不好玩」時才有效。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心理與神經科學榮譽教授阿德(Philip Adey)說: 「若你將這些遊戲難度級別設定到非常高,你通常都答不出且真的令你煩擾, 那可能有用」,他指出,若這些腦力遊戲根本沒有挑戰性,人們只是享受其中,那麼其功能就可能僅與普通的電子遊戲無異。美聯社/泰晤士報

腦力小遊戲

1你能在20 秒內完成以下的簡單數學題嗎?

4x7=, 4+1=, 10-2=,4+2=, 5x8=, 4+2=,6+0=, 8x8=, 0x3=, 8-8=,11-5=, 6x8=, 10-7=,6-5=, 6+0=,1+6=,6-2=,17-8=,2x7=, 9x8=

2下列每個詞組有多少個音節?

A fool and his money are soon parted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3在兩分鐘內記下這些字,然後試試看你在兩分鐘內能寫出多少個?

race pick into oboe diveriot plod swap user shoerage noun exam nova stoppony kick unit pawn kneedawn pelt vice calf joinbeak time aged vale amok

中樂團樂師 四成時間無工作

明報
A06  |   審計報告     2010-04-22

中樂團樂師 四成時間無工作    

繼旅遊發展局後,香港中樂團亦被審計署揭出營運不善的「6 宗罪」(見表)。報告批評,受資助團體的高級管理層,前往海外理應只乘經濟客位,但中樂團去年3 次由政府資助的海外演出,行政總監和理事會成員均乘搭商務客位,並把住宿升級,理事會甚至為全體理事買醫療保險;審計署亦發現,中樂團的樂師每周平均工作時數,只及合約規定的六成。

高層坐商務位住套房違指引

審計報告指出,受資助團體人員往海外,即使是行政總裁級,亦規定只可乘經濟客位,除理事會正副主席可住套房外,一般高層只可住單人房,職員應住雙人房。但近兩年行政總監錢敏華和理事會成員外訪演出,均乘坐商務客位,合共花費 7 萬多元;樂團理事會亦在去年中修訂指引,上調住宿安排待遇,令錢敏華前往新西蘭時可住套房,一般職員亦租住單人房,花費逾7 萬元。

香港中樂團每年要向政府匯報年度營運成效,2009 年報告顯示門票收入達428 萬元,原來當中約22%、即3321 張門票由樂團以83 萬元自購,向傳媒等團體免費派發,所有派發的門票歸入票房紀錄。審計署亦發現,樂團在超額派票時享有酌情權,和一般政府安排不同。

83 萬自購門票派發納入票房

香港中樂團副理事長梁廣灝回應表示,樂團高層只會在外訪演出時才乘坐商務客位和居住套房,他指表演者要保持最佳狀態,高層就經常要代表香港上台頒獎,因此需要較舒適的待遇,以保持儀態。他又解釋,樂團並非以自購票充撐票房,只是入帳方法不同。

審計署建議樂團檢討外訪演出的安排,並嚴格遵守規定,民政事務局亦應提供協助;至於年度報告的提交,則應由理事會預先審批。

報告續稱,樂團和樂師訂有合約,規定他們每周至少工作28 小時,每年則為703 小時,中樂團有85 名樂師,審計署抽查其中20 人,發現他們每年平均工作時數只有533 小時,缺席率高達43%。香港中樂團理事陳永華解釋,合約上的工時只計算樂團演出、整個樂團一起綵排的時間,但樂師在熟習樂曲、能夠合奏前,必須付出十多至數十小時作個人或小組練習,若這些時間計算在內,則樂師每周工時超過28 小時。

終院重新定義「室內」 食肆50%面積圍封須禁煙


明報
A05  |   港聞     2010-04-22

終院重新定義「室內」 食肆50%面積圍封須禁煙    

【明報專訊】室外食肆一向是吸煙者的「天堂」。高院早前在違例吸煙案中將「室內」重新定義,但昨由終審法院「撥亂反正」,裁定在食肆室外圍封而成的位置,若有關面積佔食肆總面積50%,即屬室內禁煙區,換言之平日以膠簾圍封的「露天茶座」或開揚單邊舖位,均有可能屬禁煙區。

衛生署發言人歡迎終院裁決,指裁決為控煙辦執法時釐清了法律基礎。現時仍有180 宗與本案同類型的傳票,律政司表示會按終院裁定繼續處理。

2008 年2 月食環署控煙辦督察於深井村56號傅記粥麵茶餐廳內,檢控小販管理主任何鈾然,指他在室內食肆吸煙。何雖於茶餐廳舖位外枱櫈吸煙,但裁判官以該處有上蓋而且被膠簾圍封,屬室內禁煙範圍,故裁定他罪成罰款1000 元。

何不服上訴,高院法官湯寶臣去年10 月裁定,所有食肆四面的圍封要各達50%,才符合「室內」定義,因傅記茶餐廳向街一面並未圍封,不符合上述定義,故判何上訴得直,撤銷定罪。

律政司副刑事檢控專員李紹強昨代表政府,就湯法官的裁決向終院上訴。李指假如食肆場所共有六面牆,那即使其中五面已完全圍封,若根據湯官的裁決,該食肆仍不屬室內範圍准以吸煙。

何鈾然沒有律師代表,法庭委派大律師陳政龍任法庭之友陳辭。陳認同律政司的看法,指條例立法原意是為了確保流通空氣及令煙霧消散,以免他人吸入二手煙。

不再向涉案者定罪

終院首席法官李國能贊同律政司的看法,下令推翻湯官的裁決,重申「室內」的定義,是指若圍封範圍佔食肆總面積50%已屬「室內」故要禁煙。

雖然推翻湯官決定,但終院不會重向何鈾然就「在指定禁止吸煙區內攜帶燃着的香煙」罪名而再次定罪。

茶餐廳難明何為50%

記者昨往涉案傅記茶餐廳,老闆傅先生表示「其實難明白點為之50%」,他曾向控煙辦查詢,對方稱若拉起帆布便可吸煙,但他指每個控煙辦職員均有不同準則,令他難以適從。他坦言「個客夾硬要食煙都無辦法,我地無權力控制啲客」,只能勸說客人,並在客人要求下才給予煙灰缸。

【案件編號:FACC11/09】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29%學生開支超預算

蘋果日報
A34  |   港聞     2010-04-16

29%學生開支超預算   

【本報訊】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大部份青少年會將每月部份收入儲起以備不時之需,但近兩成的人主要以儲蓄購物,近三成更會支出超過預算,3%甚至出現入不敷支。但八成半受訪者對破產認識不足,並未意識到良好信貸紀錄的重要。

大部份不知破產後果

信用卡支付科技公司Visa上月中委託調查機構在街頭訪問305名15至22歲的中學及大學生,結果發現中學生平均零用錢或收入是1,120元,大學生是2,580元。調查發現逾八成受訪者會儲起每月部份收入,平均約為月入的32%,近半人主要以備不時之需,但18%年輕人指儲蓄是用作購物。

不足一半受訪者會為每月收入及支出訂立預算,29%受訪者指支出會超出預算,3%人更會入不敷支。大部份受訪大學生對信貸評級紀錄只有基本認識,八成半人更不知破產的後果。

Visa 香港及澳門地區總經理張耀堂指,調查反映學生對理財預算認知不足,應記錄支出,並衡量是否收支平衡。他又指,信貸紀錄反映個人財務狀況,即將投入勞動市場的大學生應保持良好個人信貸評級,一旦破產,將記載於信貸紀錄一段長時間。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堅韌環保老牌內衣用竹製

明報
A25  |   MP+     2010-04-15

堅韌環保老牌內衣用竹製    

竹,從古至今都是常用物料,竹椅子、竹筷子、竹簾子等早已圍繞我們的生活,但始終有「不成大器」的感覺,然而近年木材產量大減、價格上升,這種老材料再被重視,更被視為新一代環保用料,製品更層出不窮,竹製電腦鍵盤、竹毛巾等,就連本土老牌鷄仔嘜內衣,原來也有竹纖維成分,在美國和內地更有竹單車的生產。

竹漿成本較木漿便宜

全球竹種類達逾千種,生長環境多為熱帶、雨量充足的地區,東南亞、拉丁美洲及內地長江以南一帶均是竹的盛產地。香港工業總會竹材產品工作小組主席譚天放表示,竹林雖然只佔全球森林的1 至2%,但竹的生長速度比樹木快得多,樹木需10 多年或以上成形,竹只需5 年已完成生長, 「夠高夠堅韌」,可製成各種產品。竹釋放的氧氣量更比樹木多出3 倍,有助減慢全球暖化。

譚指出,竹與木材比較更柔軟、更有韌度,現已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有各式產品,如襪子、酒、醋、地板、單車等,唯至今未達工業級作大量生產。該會印刷、書籍釘裝及紙製品副主席姚國安指出,福建、四川、貴州及廣西早於20 年前生產竹漿造紙,現時的技術已能與木漿造紙媲美,成本更低一至兩成。

譚天放補充,要廣泛生產竹製品需配合科研,以獨立的生產技術製作,並要配合保護竹林種植的政策。

國際竹藤產品賽得獎作品世博展出

由於竹的生長地多在農村,竹的發展對農民改善生活有一定幫助,因此香港工業總會與國際竹藤組織簽署為期3 年的合作備忘錄中,亦包括發展竹產品以達扶助貧窮的目的,另外兩個目的為環境保護及提高商業契機。

合作的首步是在上海世博舉行期間舉辦全球性的「國際竹藤產品點子競賽」,以「衣、食、住、行」作為4 大主題,不論牟利或非牟利團體或個人均可參加,參加者需提交竹藤產品的新方案,當中須有建設綠色城市的新想法,作品介紹需以英文為準。勝出者將獲邀於10 月前往世博展示作品,並有機會獲廠商生產其產品。登記參賽日期為6 月1 日,提交作品截至日期為8 月31 日。

比賽詳情: www.inbarworldexpo.com/cn/competition.html 明報記者馮樂琳(A2503)

2010年4月13日星期二

心事作怪 病都有假

明報
D04  |   健康  |   By 姜素婷     2010-04-13

心事作怪 病都有假   

我經常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頭很脹,胃裏有種說不出的悶,胸口總像有東西壓住,影響我的呼吸,但醫生查來查去都找不出病因。明明不是裝病,為何家人同事的眼神都好像懷疑我的呢?後來終於知道,那些不舒服也許是一個信號,一個告訴我心中有鬱結或壓力的信號。文:姜素婷主圖:Alex Mathers(iStockphoto)圖:姜素婷、資料圖片

心理壓力與鬱結,可透過任何形式的身體不適表現出來。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兼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朱頌明(右上圓圖)講述兩個個案,則是表現出類似哮喘的病徵。

個案一:新來港教師「有種窒息感覺」

第一個個案是一個英籍英語教師,他自稱小時患過哮喘,之後已沒事,來香港之後卻復發。他看過不少本地醫生,接受傳統哮喘治療,依然沒有起色。最後他到了聯合醫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替他做肺功能等測試,顯示一切正常。「一般哮喘發作時氣管會收窄,但經檢查後卻未有發現。」朱頌明說。

該名醫生沒有因為這樣而打發他走,而是改為問他三條問題:什麼時候開始病發?病發時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情?當時又有什麼感覺?

學生頑皮同事難溝通

英籍教師告訴醫生,當初他到達香港後,因為聘用他的學校未及準備宿舍,便把他安排到廉價旅舍中暫住,但那裏發霉又潮濕,環境很差,頓令他感到委屈又氣憤,這便引發他哮喘病發。後來他搬進宿舍,正式上班,之後又開始有呼吸困難的感覺。

「他來香港一心幫助本地學生學好英語,但學生很頑皮,聽不明白他講的課,同事只講廣東話,沒有人理睬他,他又不太懂得交朋友。」這都使得他哮喘多次病發。

典型的哮喘病發時,病人因為氣管收窄而發出「嘻嘻」聲,但這位英籍教師沒有,他有的卻是「一種窒息的感覺」。

醫生得知上述問題的三個答案後, 便判斷他不是真的哮喘發作,而是心理上的壓迫和壓力,在生理上以哮喘的形式表達出來,不過對當事人而言,未必明白問題源頭是壓力,這與一些經常感到腰骨痛但做遍檢查都找不到原因的人一樣,有機會因為壓力而引發。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高級醫生苗延琼(左下圓圖)相信,這位英籍教師是典型的身心症(psychosomaticdisorder)患者。

曾患哮喘氣管較「敏感」

要問的是,這位英籍教師的壓力,為什麼以哮喘的形式呈現?朱頌明指出,那可能因為當事人以往曾有哮喘的病歷,身體各個部位中,他自然對氣管的感覺較為「敏感」。

負責的醫生讓英籍教師明白,每次所謂「哮喘」發作,其實是身體正在發送一個信號,表示正在承受壓力,故此一遇到這樣的情境,便要減壓,醫生指導他做深呼吸來應付。一年後,他自覺這份工作並不適合他,最後決定返回英國,自此也再沒有「哮喘」發作。(D0401)

個案二:財困孕媽媽「胸口有團東西」

朱頌明講述的第二個個案,是一名年約30 多歲剛懷孕的媽媽,她與上述的英籍教師一樣,看過很多醫生及用藥後,哮喘未見好轉,發作期間肺功能檢查結果正常,所不同的是她本身是成年才病發。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看見這樣的情况,便用前述的三條問題向她提問,病人也就把她的遭遇道來。

懷第三胎丈夫失業欠債

病發的一年,正是這位太太懷上第三胎的時候,那也是意料之外的一胎。那年正值金融風暴,加上丈夫失業兼欠債,面對經濟問題,她不單沒有再做媽媽的喜悅,反而更添壓力。一般人或許想到墮胎算了,但她有宗教信仰,不容許自己這樣做,其他醫生衡量過她的情况後,也指她沒有足夠的理由墮胎。哮喘也就在這年這時病發。

這位太太的病徵同樣沒有典型的「嘻嘻」聲,而是感到胸口像有一團東西般,以致她病發的時候不呼出來不行。苗延琼判斷,她患的也是身心症。

心中鬱結借哮喘呼出來

「這種疾病蘊含一個象徵意義,想(借某種病徵)表達出來。」朱頌明說,對這位太太而言,第三度懷孕令她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但又不能以墮胎解決,這件事便成為她心中一個大結,身體唯有借助類似哮喘病發的模式「呼」出來,也怪不得用藥對她來說並沒有作用。

針對這個案,醫生轉介她給社工,好能申請綜援解決她眼前的經濟難關,同時教她一些減壓方法。隨着金融風暴過去,丈夫找到工作,她覆診的次數也漸稀疏,相信她已度過了最困難的日子。(D0402)

身心症醫生初時難察覺

誰明白身心疾患?

像上述的英籍教師及懷孕媽媽的情况,最初因哮喘而轉介至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處,後來發現他們的病因其實屬於由壓力引起生理毛病的身心症。朱頌明指出,這類個案並不常見,初時醫生亦不容易察覺出來。就算最後發現是身心症,病人亦未必樂意被轉介至精神科。

空說「睇開啲」病人更沮喪

他稱,非精神科醫生面對這類個案時,若告訴病人找不到原因,沒有藥物可處方,直指不能幫上忙,只空說「睇開啲啦」,病人會更感沮喪。「對他們來說,身上的病徵確實存在,不能說他們裝病騙病假——雖然偶爾會見到裝病的例子。」由於患者未必明白問題源頭是壓力,故醫生要讓患者認識身體毛病與情緒的關聯,並提供減壓的方法。

有時候一兩句說話也會令病人安心,像是:「我已經考慮過不同的病因,但找不到真正的一個,不過並不代表你的情况不嚴重。你可以放心,以你的情况看來,不會有性命危險。」

他又稱,對非精神科醫生來說,像這類屬於專科以外的病例可能只佔很小的部分,如能觸類旁通,有好奇心,應付奇難雜症時便得心應手。

苗延琼指出,身心症本身出現的病徵,與病人的經歷或身體質素有關。好像一個經歷家人大腸癌死亡的患者,因為擔心同樣會患上大腸癌,身心症的表現便在於接近大腸位置出現疼痛等問題。有些人則會表現出頭暈、頭痛、頸痛、胃痛、腰痛或腹瀉等不適,那是與他們曾患上的疾病有關。(D0403)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副學士苦讀十年變博士 會考全科及格30 歲始進修

明報
A12  |   教育  |   特稿     2010-04-12

副學士苦讀十年變博士 會考全科及格30 歲始進修    

求學永未言太遲,已屆中年的張達雖然失意會考,但仍一心求學,於2000 年毅然放棄銀行工作,從副學位先修證書念起,十年寒窗,成為本港第一位由副學士先修課程升讀至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他坦言,其求學路較他人迂迴,但見現時不少年輕人對前途感迷惘,希望以自身經歷勉勵年輕人,只要夠主動,總有升學機會。明報記者陳嘉婉

現已40 歲的張達,當年中五會考時只有全科及格,遂暫緩升學,投身銀行界從事調查假信用卡的工作。不過,近10 年工作生涯令他積聚不少工作壓力,甚至令他的濕疹惡化,讓他決心重拾校園生活,紓緩壓力之餘,冀望增值自己。

他於2000 年計劃求學,自幼熱愛音樂的他曾打算赴美學習音樂,但因超齡辦不到學生簽證,後來在港尋找讀書機會,便入讀當時剛開辦的香港大學附屬學院,抱一試心態,報讀心理學副學位先修證書課程。

他接受訪問時笑言: 「我對心理學甚有興趣,希望可以在大學念心理學,我只是中五畢業生,如要入大學唯有再考會考,再升讀預科,但我不想走當年舊路,因為副學位先修證書較易獲取錄,所以選讀課程。」

比同學年長10 年

一年後,他順利升讀副學士一年級,且於2002 年升讀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學士。他坦言,年紀大是自己求學最大的阻礙。他比其他同學最少年長10 年,他起初亦會避忌,不敢與同學溝通,怕有代溝。

然而,隨與同學接觸合作的機會增加,他發現原來是自己戒心過重,同學根本不介意他的年紀,他才慢慢放開自己,與同學成為好友,直至學士畢業兩三年,他仍與他們有聯繫。

張達說,至05 年學士畢業後,發覺對心理學已抱濃厚興趣,又獲系內教授推薦,便申請跳過碩士攻讀博士,朝求學夢想繼續進發,至今終完成博士課程,他指研究工作需要十分專注及無比堅毅,有時較悶,唯有閒時多參與其他活動,調劑生活。

累積學費32 萬盼獲教席回饋家人

花上人生黃金十年苦讀,累積學費近32 萬元,此際回首,他最感激家人支持,令他有動力尋夢,他直言自己較幸運,非家庭經濟支柱,父親原為印刷商人,退休後家人生活無憂,他才可將以積蓄用作學費及生活費。現時他畢業在即,最希望獲得大學教席,靠自己擁有的知識,回饋家人。(A1202)

一年獲贈逾萬玩具助草根家庭兒童 玩具銀行擬6 月長沙灣開分店

明報
A02  |   港聞  |   特寫     2010-04-12

一年獲贈逾萬玩具助草根家庭兒童 玩具銀行擬6 月長沙灣開分店    

「見到玩具當然想買,但見到媽媽在郵箱取出水費單便眉頭一皺, 也不敢終日嚷着要買。」現今一代小孩,玩具唾手可得,來自低收入家庭的戴諾賢,年紀小小已懂得體諒父母,去年8 月參加基督教青年會(YMCA)東涌中心的「玩具銀行」計劃後,以實踐個人目標,如做義工、準時上學等,藉此每月掙取玩具作「利息」,有得玩,也學懂珍惜。

東涌150 家庭220 兒童受惠

YMCA 表示,現時東涌只有150 個家庭參加計劃,但一年來收到的玩具捐贈有過千箱,計劃6 月中將服務擴展至長沙灣,讓更多低收入兒童靠身體力行,掙得心頭好。

對於低收入家庭,玩具可說是奢侈品。一家四口居於東涌逸東邨,媽媽戴太說,家庭月入只有約1 萬元,十分緊絀,所以家中使費「慳得就慳」,只會在生日、得獎等「大日子」,才會買玩具, 「一年最多買幾件」。12 歲的長子諾賢表示,從小到大,每次行過玩具店,見到想要的玩具都不會要求買,有時就算父母肯,都會把機會讓給妹妹, 「我大個,不可以終日都要買玩具,即使買,都讓妹妹買」。

自訂目標完成可獲玩具

戴太去年8 月在朋友介紹下,與子女參加了YMCA 東涌中心舉辦的「玩具銀行」計劃,沒想到計劃能幫助孩子成長,因為子女每月要完成自己訂下的目標,例如兒子答應每月去做義工、準時上學,而女兒一定要食菜, 「妹妹以前一食菜就嘔,現在只要話不食菜就沒有玩具,就立即聽話食菜」。

過去半年,諾賢和妹妹戴莉透過自己努力,儲到多件心愛玩具,如洋娃娃、彈珠機等,媽媽讚他們懂得珍惜, 「玩具排得好整齊,每次玩完都一定會將玩具放好」。

負責計劃的YMCA 東涌中心資深程序幹事包秀怡表示,計劃去年2 月正式展開,至今已有150 個家庭共220 名兒童登記, 「玩具銀行」每月開放一次,獲家長承認完成目標的兒童,均可在銀行內自選一件玩具作獎勵,至今已送出過千件玩具, 「最重要鼓勵小朋友成長,讓他們努力」。

YMCA 市務及公共傳訊資深主任譚偉怡稱,至今獲捐贈的玩具有過千箱,以每箱有10 件計算,已有過萬件,計劃效果良好,下月中可望擴展至長沙灣的中心,預計暑假前會有30個家庭受惠,至年底可增至60 個家庭。明報記者謝凱瑩(A0203)

陪睡公仔葬塌樓瓦礫南亞女孩失落變呆 義工密密縫複製魚慰災童

明報
A02  |   港聞  |   特稿     2010-04-12

陪睡公仔葬塌樓瓦礫南亞女孩失落變呆 義工密密縫複製魚慰災童    

馬頭圍塌樓意外後,災民都在努力重建家園,但7 歲的印度籍女童Ashani,因失去了每天陪伴左右的大眼魚公仔Fishy,變得難於適應巨變,時常發呆,嚷着: 「Fishy 什麼時候回來?」有體貼義工知悉Ashani 想念埋在瓦礫下的公仔,不惜研究她們一家的家庭錄影片段,反覆考究公仔的外貌,最後親手縫製出幾乎一模一樣的「再世Fishy」,陪伴Ashani 克服新環境。明報記者曾愛盈

印度裔的Das Narayan,20 多年前離鄉別井來港打工,之後在港組織家庭,一家四口在馬頭圍道45H3 一單位居住近20年,每月靠Das 在國泰城當廚師的薪水生活。直至今年2 月,安樂窩突然倒塌變成廢堆,家園毁於一旦。幸好,Das 及家人全部逃過大難, 「如果沒有了家人,我寧願死去,也不留在世上」。

父不上班一月相伴

意外後,Das 一個月沒上班,處理雜務之餘,也多花時間陪伴從印度嫁過來的太太,以及兩名在港出生的女兒, 「發生了這樣的事,不敢再離開她們,親人是用錢買不到的」。

現在Das 一家四口暫住葵涌石籬邨一個約200 呎單位,本周三(14 日)將獲安排入住東涌公屋,一家正努力克服陰影,展開人生另一頁。不過Das 的7 歲女兒Ashani,一直未能適應新生活,居住環境轉變,加上學校剛巧換新班主任,令她情緒受打擊。最令她傷心的,是失去了6 年來每天抱着入睡的玩伴Fishy。Fishy 其實是2003 年,他們在一個嘉年華中,由一對陌生港人夫婦玩遊戲時贏得,轉送給Ashani 的,所以當Fishy 被埋在瓦礫後,Das 實在沒辦法找到一模一樣的公仔代替。

常追問「Fishy 何時回來?」

Das 說,女兒與Fishy 形影不離,塌樓後常追問: 「Fishy 什麼時候回來?」父親不忍令女兒傷心,唯有騙她「警察叔叔正在找」。「試過買Nemo(迪士尼卡通《海底奇兵》主角)給她,也買過其他的魚公仔,女兒就是不喜歡」,Das說: 「她以前常常和Fishy 說話,把公仔游來游去玩耍,現在卻經常一個人呆坐,吃飯也無心機,有時還會說夢見了Fishy。」

設計師覆看家庭影帶重製

專門協助南亞族裔的基督教勵行會社工,為令Ashani 歡顏再現,四出想辦法複製Fishy,結果找到任職圖像設計師的馬翹生(Jenny)充當義工。馬透過Das一家拍下的錄影片段,反覆研究Fishy 的模樣,把片段定格成10 多張圖片,然後畫成紙樣,再四出找布料,花了整整一周,最後親手縫製出一條新的Fishy。

以為重獲公仔攬着不放

Das 一家收到新Fishy 後,驚訝得大讚「簡直和舊的一模一樣,新的只是肥了一點」。他把公仔交給不知情的Ashani時,她也以為重獲舊魚兒,一直攬着公仔不放,再次變得活躍開朗。他說,馬翹生和其他義工簡直是他家的天使,「我不知該怎樣謝她才好, 太感動了」。

馬翹生還照着大公仔做了多條迷你小魚,笑稱 Fishy 是因為生了小魚BB 所以肥了,逗得Ashani 更開心。馬說, 「我起初還擔心造出來後Ashani 會認不出,後來聽他們說是一模一樣,我真的很開心。」(A0201)

政府屋惠八成國民面積大港一倍呎價1/3 星人安居港人蝸居

明報
A01  |   要聞  |   頭條     2010-04-12

政府屋惠八成國民面積大港一倍呎價1/3 星人安居港人蝸居    

香港樓價正奔向1997 年高峰,市民抱怨置業難的聲音再響起,但不少目睹樓價曾累瀉七成的人,對增加住屋供應難免有點患得患失。向來被視為香港競爭對手的新加坡,在處理住房問題上的政策跟我們有何不同?有否值得借鏡之處?本報記者帶着這連串問題走訪獅城,與當地官員、商界和平民深入交談,發現香港多方面已經遠遠落後——星洲人實現了安居,香港人仍為蝸居苦惱。關鍵之一,是當地「組屋(組合房屋)」制度的成功。

國民有樓「意味國家他們有份」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副局長葉振銘接受本報專訪時便強調: 「我們鼓勵國民擁有自己的房子,意味他們在這個國家有份(hold astake inthe country),他們會希望社會好、開放及平穩。」(詳見另稿)本報記者採訪與香港同樣地少人多的新加坡。約40 年前,香港和新加坡同時起步,大規模建屋以解決城市居民住房問題;時至今日,本港的住屋平均面積比起星洲少一半,樓價卻起碼高出兩三倍,更要住得遠離市區(見表)。

新加坡八成居民都住在政府建設的組屋(組合房屋),其形式雖類似香港的居屋,但這些組屋無論在面積、地點及品質上,絕不遜私樓。論面積,新加坡平均每戶人數為3.5,大部分住在實用面積達968 平方呎的單位內,其他單位的實用面積介乎699 至1184 平方呎。

組屋似港居屋平均千呎

相反,根據香港房屋署08 年數據,本港八成公屋單位實用面積少於430 呎,一半私樓住戶居於少於500 呎的單位;然而,400 至500呎的單位,在新加坡多是提供予獨居長者居住。

論樓價,據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提供資料顯示,新加坡目前一手組屋,以實用面積968 呎單位計,平均售價約147 萬港元,每平方呎樓價1518 港元;二手組屋售價反而略高,同樣面積的單位平均售價約189 萬港元,每呎樓價1954 港元。由於購買二手組屋也可得到政府資助,新一代面對結婚置業需求,要自置居所,可說輕而易舉。

反觀香港,據最新成交資料顯示,大圍居屋平均二手呎價(建築面積)介乎4300 至4780港元,私樓更貴,沙田駿景園平均呎價(建築面積)為6617 元。換言之,香港二手居屋及私樓樓價,隨時貴過星洲的一手組屋幾乎兩三倍,若計及星洲呎價以實用面積計算,香港卻以建築面積計,則香港的樓價就顯得更高。

家庭入息限4.4 萬可住市區

香港特首曾蔭權去年尾曾呼籲未能上車的市民「要買樓,不妨搬遠些」,但在新加坡,位處金融中心及市中心區一帶的組屋比比皆是,一個新加坡人家庭月入只要低於8000 坡元(約4.45 萬港元),要住在如香港中環及油尖旺一帶的市區新樓,可說不成問題。

據新加坡建屋發展局08 年一項調查顯示,逾九成星洲住戶滿意住屋情况,當中,大專學歷居民增至三分之一、白領居民增至34.5%、平均家庭月入達5680 坡元( 約3.16 萬港元)。反觀城大最新的一項「消費者滿意指數」調查,住屋是香港市民滿意度最低的一環。

(A0101)明報記者呂雪玲越洋專訪

失去聽覺無阻演劇做義工

明報
A26  |   MP+社會     2010-04-12

失去聽覺無阻演劇做義工    

患上鼻咽癌,再因治療的副作用而導致耳朵失聰,但朱少麗反而更熱愛生命,做義工服務他人。她能夠義務唱歌、演出話劇、勉勵他人,令她實現了自己夢想,她許諾:「將來即使完全聽不見, 也會繼續做義工。」

鼻咽癌致弱聽投身婦女義工

朱少麗1996 年患上鼻咽癌、治療1 年後康復,可惜2000 年開始出現後遺症,雙耳出現輕度弱聽,其後情况惡化,需戴助聽器。失聰令她跟別人溝通造成很大障礙,對話時要別人不斷大聲重複,令她感到內疚和沮喪,但她沒因此放棄自己。她昨在香港家庭福利會的義工嘉許禮上分享說,因喜歡唱歌演戲,病癒後加入話劇學習班,並在2007 年加入家庭福利會的婦女義務工作,分享自己的經歷去鼓勵他人。

她說,雖然聽不清楚,但每次演出話劇時,話劇班的老師同學都會幫她,提示她對白,她常義務在街頭或商場演出。去年8月,她終於踏上真正舞台,演出話劇,鼓勵婦女更認識自己,發展所長。朱少麗坦言:「做義工能與別人溝通,又可發揮自己所長,其實增強了我的自信心,得到的比付出的多。」

醫生曾跟她說過,她的失聰會一直惡化,雙耳最終會完全失聰,但她堅持: 「將來即使完全聽不見,也會做義工。」

30 年陪月經驗支援產後媽媽

同樣熱愛做義工的鄒康妮,昨在義工嘉許禮中奪得4 個獎項,過去1 年她的義工服務時數達400 小時。她笑說: 「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做義工」。

鄒康妮表示,5 年前她居住的屋邨發生命案,有社工上門了解該屋邨住戶是否需要心理輔導,她才發現自己受命案困擾,經輔導後克服心理陰影。她因此感到應多關注有需要的人,便加入成為家庭福利會的「家福關懷熱線」義工。

鄒康妮有30 年兼職產婦陪月員及大妗姐經驗,1 年多前,她利用這些經驗協助家庭福利會培訓其他義工,一同成為「產後媽媽支援大使」,幫助有需要的產婦,為她們提供適當的產後調理意見。她笑言: 「做產後媽媽的服務覺得很有生命力,每次看見那些嬰兒長大一點就覺得高興。」(A2604)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153 萬人贊成激烈抗爭 中大調查顯深層矛盾學者:看何時爆煲

明報
A02  |   要聞  |   頭條     2010-04-09

153 萬人贊成激烈抗爭 中大調查顯深層矛盾學者:看何時爆煲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四分之一的受訪成年人、即全港約153 萬人認為, 「只有用激烈手法,才可使政府回應訴求」,要「激」的比率較2008 年上升4.5個百分點,更是無分年齡或教育水平。有學者表示,調查結果反映與政府多年無法解決貧富懸殊、小市民與大財團等深層次矛盾有關,擔心民怨終有一天「爆煲」。

不過,負責調查的中大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卓祺表示,調查反映大部分港人仍不贊成激烈手法或語言,其中62%受訪者認為「80 後」在立法會外的反高鐵行動中,以肢體衝撞屬「非常激烈或激烈」,亦有一半受訪者認為「全民起義」口號及「5 區總辭、變相公投」的宣傳語言屬「非常激烈或激烈」。

中大的「香港和諧社會」研究,曾於2006 年及2008 年進行,今年則在2 月21 日至3 月1 日以電話訪問1005 名18 歲或以上港人,26.5%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香港是和諧社會,較08 年及06 年的約37%下降11 個百分點,首次發現受訪者平均認為香港不是和諧社會。

同意港是「和諧社會」急降

調查又發現,25.9%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只有用激烈的手法才可以使政府回應你的訴求」,較08 年的21.4%增加4.5 百分點。若以香港去年底臨時人口數字為基礎,18 歲或以上約有590 萬人,25.9%受訪者即約153 萬人。

「不要少看這4.5 百分點,香港是以比例代表制選舉,若到2012 年情况持續,肯定有多幾個較激進的議員被選入立法會」,亞太研究所榮譽研究員何永謙說。

王卓祺形容港人屬「溫馴」,但仍有四分之一人認同用激烈表達手法,情况令人擔心。新增的「贊成激烈」受訪者來自不同年齡, 「我們刻意看過,並非80 後令贊成激烈的人數上升,而是跨年齡、跨界別,亦有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何永謙說(見另稿)。

在各類深層次矛盾中,受訪者認為貧富懸殊、市民與大財團間及官民矛盾較嚴重,而政府在促進社會和諧的9 項工作(見表)的評分全線下跌,其中認為政府在「發展經濟、創造就業」表現達「合格以上」的受訪者,由08 年的52.4%大幅下跌至今年的38.7%。

學者倡推政策紓怨氣

王卓祺相信,更多人贊成「激」,是與政府多年無法解決深層次矛盾有關。何永謙說︰ 「過去10 年,本地生產總值上升,但低下階層的收入不升反跌,中產收入也沒升。這些矛盾短期未必看到影響,但長遠他們會覺得,得不到政府關心和照顧時,可能會轉化成較激烈的手法表達訴求」。

王卓祺建議政府推出實質政策,如引入公平競爭法、增加對低下階層的收入補貼等,紓緩貧富懸殊。政改方面,與政黨「各讓一步,求同存異」, 「若政府無實質回應,贊成激烈手法的情况會持續下去,只看何時會『爆煲』」。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晚上回應調查時表示,一向關注貧富差距問題,政府有多項措施扶貧,亦會加強培訓,而制定最低工資亦是以保障勞工和扶貧為出發點。

南丫島建太陽能發電 港燈稱電費無壓力


明報
A11  |   港聞     2010-04-09

南丫島建太陽能發電 港燈稱電費無壓力    

【明報專訊】港燈投資2300 萬元,在港燈南丫島的電廠天台,興建全港最大型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共鋪設5500 塊太陽能薄膜光伏板,發電容量550 千瓦,每年產電62 萬度,可供應150戶家庭使用,同時減碳520 公噸。港燈董事總經理曹棨森表示,該投資項目會令每度電的平均成本上漲0.02 仙,但不會對電費構成壓力。

投資2300 萬供應150 戶家庭

環保署證實,港燈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項目,已獲政府批准。因所涉及的投資額,佔港燈整體資本開支比重不大,對電費影響輕微。該署強調,政府與兩電簽訂的《管制計劃協議》,亦提供經濟誘因,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根據《管制計劃協議》,兩電投資可再生能源,可獲11%的准許回報,高於煤電的9.99%。事實上,兩電均打出紓緩對應氣候變化旗號,提出投資海上風電場,單是港燈擬於南丫島西南海面興建的風電場,投資額高達30 億元,有分析員曾推算,風電場會帶來加電費2%的壓力。

曹棨森昨日否認港燈投資可再生能源是為了取得更高回報,又指香港土地匱乏,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空間不大, 「(發展)太陽能要等太陽,(發展)風力要等風到」,未有正面回應港燈會否投資更多可再生能源項目。

學者質疑藉資產膨脹擴准許回報

港燈工程及發展董事尹志田表示,港燈的太陽能項目,向美國杜邦公司購買太陽能板,於深圳廠房製造,較傳統太陽能板薄,發電效能亦較高。該項目已動工,預料今年中完成,將取代機電署位於九龍灣總部的330 千瓦太陽能發電系統,成為全港發電容量最高的太陽能系統,但只及港燈位於南丫島的風車約七成的發電容量。有熟悉本港電力市場運作的學者質疑港燈在備用電量充裕的情况下,政府仍批准投資新發電項目,等於容許興建新機組,以令其資產膨脹,港燈可以透過加電費賺取最大的准許回報。他認為減碳有很多方法,例如從內地引入可再生能源,不一定要在本地增加發電設施。

不過,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認為,不能單以電費升跌衡量是否值得投資可再生能源,他建議參考澳洲做法,根據不同方式發電釐定電費,並指不少企業或家庭均願意繳付較貴電費,以示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亦毋須所有人攤分電力公司上漲的成本。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資助夜校擬增兩倍 加至15 間料1 萬學生受惠

明報
A10  |   教育     2010-04-07

資助夜校擬增兩倍 加至15 間料1 萬學生受惠    

【明報專訊】不少一度輟學和會考失意的青年,望透過入讀夜校重覓就業升學階梯。為增加受助學生,教育局最快今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擴大資助夜中學政策,學校數目由5 間增加兩倍至最多15間,全港五大區各有3 間,供辦學團體競投,保守估計受助學生可由1000 人增至約1 萬人,以滿足新移民及基層公餘進修的需求。

政府於2005/06 學年撥3600 萬元,資助學生入讀合資格的夜中學,每年資助額約300 萬元。受助學員只要符合資格及出席率,可獲退回三成學費,通過資產審查可獲退回五成或百分百退還,減輕低學歷在職人士負擔。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下周一討論資助計劃的成效,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昨透露,關注社及香港成人及持續教育協會約40 名代表,去年11 月曾與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會面,討論夜中學的發展。他指局方將提出優化政策,包括將受資助夜中由5 間大增至15 間,地點分佈港島、九龍東西、新界東西五大區,每區設3 間學校。辦學團體除現時的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港專)外,亦接受其他辦學團體申請。

夜中學需求料大增

張民炳指出,隨着夜中增加,加上2012 年首屆新高中文憑試後,估計有大批無法升讀大學的畢業生需重考,夜中學將成為這批學生的第二次機會,爭取大學入場券。此外,內地新移民和南亞裔人士抵港後亦望爭取本港學歷,令夜中學需求增加,估計日後夜校生由5000 人增至逾1.5萬人。

香港路德會持續進修教育部總幹事張聿健表示,路德會現時在元朗、屯門、沙田、荃灣及將軍澳開辦私立夜中學,教會每年提供約100 萬元津貼予學生,減免三成學費,若路德會成功爭取開辦資助夜中,學生負擔將進一步減輕。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過去5 年夜中每年約有5000 人,當中約1000 人符合學費減免計劃,將來受助學生將增加,具體放寬內容稍後公布。

2010年4月6日星期二

網上外展興起社工潮語如數家珍

明報
A08  |   港聞     2010-04-06

網上外展興起社工潮語如數家珍    

近年不少非政府機構曾嘗試網上外展工作,例如獲禁毒基金資助的明愛「生活建築家」計劃,便是利用搜尋器在網上尋找濫藥青年,除要有足夠人力物力支援外,社工更要掌握濫藥者常用的各種「潮語」,如「牛牛」是大麻,「食茄」是吸食K 仔。

網上透露「出事」社工跟進

有關計劃開始了大半年,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陳偉良表示,至今已有近20 名青年願意接受跟進工作。他指出,青年在網上除分享濫藥經驗外,亦有個案透露自己已「出事」,可能需要上庭,社工便會從他們在討論區的留言跟進。

有關計劃的註冊社工余啟明對青年網上所用潮語如數家珍,他們委託的電腦公司每日以這些潮語字眼,在討論區進行搜尋,並將紀錄交社工跟進。

身分真偽暫未成問題

余啟明坦言,有時亦會擔心受助人的身分真偽,例如對方聲稱是女,但其實可能是男;而且亦不知對方是否香港人。可幸至今所接觸的個案大多沒有以上問題,他笑言: 「只是有些個案是在天水圍,我們要即時在天水圍附近友會商借地方進行輔導。」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網開新一面」則主要輔導沉迷上網青年,該計劃主任孔憲正表示,沉迷上網青年如「面對面」與人溝通會有問題,但透過電腦MSN 聯絡時,則可正常溝通,而且透過MSN 可即時追蹤及聯絡到他們,較電話還方便。

議員社聯倡千萬元計劃 社工網上搜潮語救問題青年


明報
A08  |   港聞  |   特稿     2010-04-06

議員社聯倡千萬元計劃 社工網上搜潮語救問題青年    

互聯網年代下,社福界亦醞釀變革,由傳統到街邊、球場做外展青年工作,發展至「網上外展」,利用時下青年人使用的網絡潮語,通過搜尋軟件在網絡上「執仔」,成功接觸及取得信任後再提供見面的支援輔導服務,稱為「天上接觸、地上工作」。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已聯同多名立法會議員向社署提交建議書,希望可盡快落實這套新計劃。

明報記者梁偉健

足不出戶濫藥援交青年難接觸

社聯、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國柱及資訊科技界議員譚偉豪,較早前向社署提交建議書,希望可以實施全港性網上外展試驗計劃。社聯(兒童及青少年)總主任陳鑑銘表示,社福界在去年開始討論有關問題,基本概念是「天上接觸、地上工作」,將網絡與實質輔導工作結合。社署初步反應正面。

張國柱指出,近年網絡發展迅速,引發不同社會問題,例如網上自殺群組、援交、網上欺凌等,但最大問題是,時下青年只要在家中透過電腦,便可「足不出戶」安排濫藥、援交等,社工要接觸他們非常困難。他說: 「有問題的青年人根本不會去青年中心,去的多是好孩子。」

社工需否表露身分爭議大

何謂「天上接觸、地上工作」?陳鑑銘表示,在討論區內不時會有關於濫藥、援交的留言,他們打算用網絡搜尋器,以青年所用潮語(例如索K 或爆冰等)進行搜尋,尋找他們在哪個討論區出現。之後會由曾有相關生活經驗的「過來人」或義工,以網友身分接觸目標青年。當獲得對方信任後,若對方需要輔導支援,便會以婉轉手法問他們是否需要轉介至社工,或引導他去相關的服務機構。到這階段,服務會「回歸地上」,由專業社工提供服務。

陳鑑銘特別指出,社福界中最大爭論是,在整個「執仔」過程中,社工是否要表露身分,最終共識是社工要保持專業及獲得受助人信任,故在接觸受助人時應該清楚表明身分,但「過來人」或義工則可以網友身分運作。

針對黃賭毒自殺欺凌社署態度開放

按社聯構思,有關計劃是全港性,會分為色情、網上欺凌、上網沉溺、自殺及吸毒賭博五個小隊,各自尋找目標青年,中央小組則可提供服務轉介及心理輔導。張國柱補充說,網絡沒有區域界限,受助人可能來自不同地區,故需要各區不同機構配合及轉介服務,預料計劃耗資逾千萬元。

社署發言人表示,外國經驗普遍顯示有關輔導方式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成效有待驗證。但對於有建議由社工進行網上輔導,社署是持開放態度,並歡迎有非政府機構嘗試參與,摸索網上輔導用於不同社會問題。社署與其他政府部門一直以來會以多管齊下方式,針對青少年面對的問題。

屋邨設社康中心減病人到院

明報
A10  |   港聞  |   特稿     2010-04-06

屋邨設社康中心減病人到院    

瑪麗醫院去年底在華富邨第二期商場,以特惠租金租了6 個相連舖位,設立一所由社康護士負責的華富社康中心。中心主要透過一群跨專業的醫療團隊,針對個人或家庭需要作出適切跟進如教病人自己量血壓、提供藥物諮詢,情况不嚴重的病人,會先由社康護士處理或轉介附近私家醫生,減少病人動輒因血壓高、服藥不當頭暈,便叫救護車到瑪麗急症室,以及減少病人頻密到醫院覆診。

華富社康中心另一特點是設有「模擬家居訓練中心」,為區內年紀大或中風引致殘障的病患者,提供家居支援服務。病人即時在社區內找到支援,可減少他們舟車勞頓返瑪麗醫院找職業治療師尋求援助(另文)。

華富邨首設紓瑪麗醫院壓力

港島西醫院聯網社康護理服務部資深護師杜翠玲,亦是華富社康中心主任。她指本港人口老化,華富邨居民大部分是長者,不少更是獨居,是名副其實的老人邨。不少長者因中風變殘障,或因血壓高、糖尿病變成心臟病或腎病病人,結果令聯網「龍頭」瑪麗醫院經常爆棚,專科門診輪候人龍不減。

杜翠玲說,瑪麗醫院兩年前研究在社區設立社康中心,希望透過跨專業的醫療團隊,包括社康護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臨牀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及義肢矯形師等,在社區內針對個人或家庭需要作出適切跟進,減少病人動輒因不舒服,或有問題得不到支援,便到瑪麗醫院或急症室求診,加重醫院壓力。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自助形式量血壓、量血糖、健身練習、藥物諮詢、培訓病者自我健康管理及家居職業治療跟進服務等。

跟進病人健康不提供治療

杜翠玲強調,中心不是診所,故沒有醫生,不提供治療,但會提供自助形式量血壓、量血糖、可緊密監控血壓高、糖尿病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若病人血壓過高或過低,她會先了解什麼原因,然後教導病人注意服藥步驟、時間和分量;若由飲食引起,便要教導病人控制飲食。她指若病人情况嚴重,會轉介病人到商場的私家醫生求診,先穩定病情,以減少病人動輒因血壓稍高,便叫救護車去瑪麗急症室的次數。

瑪麗醫院臨牀藥劑師蘇曜華定期到中心舉辦藥物講座,他說有病人出院一次過取了8 種藥,回家已忘記是什麼藥,病人可到中心詢問,並將藥物資料打印出來查看。

中心並非健身中心,故沒有跑步機等健身器材,只有簡單的練習儀器,讓病可舒展筋骨,並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採訪期間,有路過的居民站在中心門外,向杜翠玲詢間藥物意見,當中洋溢着鄰舍社區關懷的氣氛。

明報記者談誦言

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17北區小學組禁毒聯網 向禁毒基金申百萬聘社工

明報
A11  |   港聞  |   特稿  |   By 陳嘉婉     2010-04-05

17北區小學組禁毒聯網 向禁毒基金申百萬聘社工    

毒禍於中小學校園有蔓延趨勢,禁毒教育不容忽視。禁毒基金日前截止申請,17 間北區小學擬申請百萬元組成「禁毒聯網」,聯合增聘一名全職社工輔導學生,並組成學生網絡小組,加強朋輩相互支持,拒絕毒品誘惑。另有中學計劃與戒毒中心合作,以問卷和健康檢查鎖定及輔導吸毒高危學生。明報記者陳嘉婉

禁毒處早前調查推斷,全港有九成中學有學生曾吸毒,吸毒學生人數估計逾2 萬名,平均年齡呈下降趨勢。資助禁毒教育、治療及研究計劃的禁毒基金於上月底截止申請,吸引多間中小學提交計劃書,禁毒處正整理申請,稍後會作審批。

沙頭角中心小學校長呂東明有感本港毒禍蔓延,雖然校內沒學生吸毒,仍有必要推行禁毒教育,遂聯同北區16 間小學參與計劃,申請100 萬元撥款組織「禁毒聯網」,同時希望減低標籤效應,避免令人誤會個別學校毒風嚴重。

聯合行動減標籤效應

呂東明指出,本港小學不設駐校社工,申請計劃包括資助聘請聯校全職社工,定期到各校關心和輔導學生。各校會按學生居住區域,組成多個聯絡小組,學生若發現同學行為異常,須通知教師跟進。呂東明說: 「計劃不止宣傳禁毒信息,同時協助學生建立自我形象和自信心,以健康人生為最終目的。」他又稱,各校會推出校本禁毒教育課程,例如在常識科及德育課加入相關信息,從小教導學生遠離毒品。學校並會合辦野外定向及大型嘉年華會等,加強聯校交流,互相支持抗毒。

濫藥輔導機構邀高危學生體檢

另外,營運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朗中心,擬向禁毒基金申請160 萬元,與大埔、北區、元朗區等中學校長會合作,協助識別吸毒學生。該中心主任劉宏章表示,中心會到各區學校表演音樂劇,藉此建立社工和學生的互信關係,向學生派發健康問卷調查,再循校內訓輔教師和班主任,邀請高危學生作身體檢查。

劉宏章指出,中心會盡力避免製造標籤效應,例如邀請全級學生同作身體檢查,社工亦會私下邀約高危吸毒學生面談,若他們透露有吸毒習慣,社工會把資料保密。海怡寶血小學、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亦已提交申請,擬於校內推行禁毒教育計劃。

「一邨一護士」長者入院減半

明報
A12  |   港聞  |   特稿  |   By 梁偉健     2010-04-05

「一邨一護士」長者入院減半    

長者醫療服務需求近年不斷增加。瑪嘉烈醫院與南葵涌服務中心在2008 年合作推行「荔景長者互聯網」計劃,首次嘗試「一屋邨一護士」方法,安排一名資深護士駐邨,為邨內逾3000 名長者提供醫療評估及健康教育。在計劃實施後,經急症室入院人次大減50%。當局正研究將計劃擴展至其他「老人邨」。

明報記者梁偉健

「荔景長者互聯網」是社區投資基金技持項目之一,計劃籌統周奕希表示,荔景邨是本港典型老人邨,該邨約有1.5 萬名居民,當中有3000 人為60 歲或以上長者,其中300 人是最受關注的獨居長者。

教食藥方法飲食知識

周奕希指今次計劃是集醫、福、社合作模式,特點是邨內設立護士診所,為長者提供醫護評估及健康教育,並跟進長者出院及體弱個案,以改善長者健康及入院次數;之後再訓練長者成為義工,以家訪形式發掘其他有需要的隱蔽長者。

本身是瑪嘉烈醫院資深護士的卓玉玲,2008 年6 月計劃開始時進駐荔景邨,她指出,長者很多時忘記食藥,或缺乏基本健康及飲食知識,透過家訪,可教導長者正確食藥方法。她指例如有長者的尿喉鬆脫,以往會即時召救護車入院,但教懂他後,已可自行處理,減少入院次數。

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經理黎雪芬表示,這是首次與社區組織合作,在屋邨推行「一邨一護」措施。自推行計劃後,初步結果顯示,有關計劃在協助長者保持家居健康的同時,亦可大大減輕醫院壓力,例如在103 個跟進家庭中,急症室求診人次及經急症室入院人次,分別減少31%及51%,住院日數更大減73%。

研推至其他「老人邨」

劉雪芬表示,瑪嘉烈醫院病人中,差不多四分之三為長者。現時本港約有50 條如荔景邨這類的「老人邨」,邨內平均有3000 名長者,故當局會研究在其他類似屋邨推行計劃。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3青年長期吸服鼻軟骨穿洞 索K可致塌鼻樑

明報
A08  |   港聞     2010-04-04

3青年長期吸服鼻軟骨穿洞 索K可致塌鼻樑    

【明報專訊】醫管局香港中毒諮詢中心近期首次接獲3 宗因吸服K 仔而引致的鼻軟骨穿洞個案,全部患者是濫用氯胺酮6 年以上的高度濫藥者,他們的鼻軟骨穿洞個案,須轉介至耳鼻喉科接受治療,如果病情惡化,或會致鼻樑塌陷。早前醫學界已發現,長期索K 者的膀胱會永久受損,出現尿頻情况。

混入玻璃粉刮傷鼻黏膜

3 名鼻軟骨穿洞的個案分為兩男一女,年齡介乎21 至32 歲,他們吸服K 仔6 年以上,同屬濫藥量高的人,目前已轉介至威爾斯醫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療。中毒諮詢中心發現,K 仔質素參差,很多時被混入玻璃粉,容易在吸入時刮傷鼻黏膜,令毒品更易被吸收入血。

修補手術成功機會低

中大耳鼻喉頭頸外科助理教授陳慶生解釋,鼻黏膜負責提供養分至軟骨,如鼻黏膜功能被破壞,無法再供養分至軟骨,軟骨可能會壞死,一旦出現細菌感染,很易會穿洞。如患者的鼻軟骨已穿洞,會有經常流鼻血、呼吸會出現笛子聲等徵狀,嚴重情况甚至鼻樑塌陷,影響外觀,即使可透過手術重建人工鼻樑,或填補穿洞,但仍無法修服受損的鼻黏膜,手術成功機會很低。由於K 仔在香港興起約10 年,醫生估計類似個案日後會陸續出現。

長期吸毒傷害無法復元

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醫生表示,吸毒會令血管收縮,減少血液循環,令受損害的鼻樑無法復元而加速壞死。除此之外,吸毒對身體亦有多方面影響,身體組織如腎臟、腦、心臟會因吸毒而受損,並影響智力;精神系統藥物又會導致吸毒人士出現幻覺、記憶衰退等問題,而吸毒同時會影響食慾,減少身體吸收養分,間接造成其他影響。

勞永樂指出,服用任何毒品包括K 仔氯胺酮,都有可能會上癮,呼籲青少年切勿因一時貪玩以身試毒,後悔一生。吸毒者如及早戒毒,可避免身體機進一步受損,或可避免出現永久傷害,有較大機會自動康復。

網民上載陳奕迅新歌被捕 討論區貼超連結可判4年

明報
A02  |   要聞  |   頭條  |   By 陳志偉     2010-04-04

網民上載陳奕迅新歌被捕 討論區貼超連結可判4 年    

特稿

海關過去一年拘捕網上侵權人數大增六成,近日更加強執法,連小規模上載活動也打擊。有港人上月中在陳奕迅最新大碟公開發售前,上載大碟兩首新歌到海外檔案儲存網站,並於本港討論區張貼下載超連結(hyperlink),結果被捕,面臨被控以可判監4 年的刑事罪。

有網友質疑,海關「上載兩首歌都捉人」是否執法過嚴,海關回應表示,任何人未獲授權分發侵權複製品均屬違法,即使下載者亦可能被民事追究賠償,海關呼籲網民勿以身試法。明報記者陳志偉

海關近年加強打擊網上侵權活動,去年拘捕了62 人,較前年的39人大增六成。不過,海關過往的拘捕行動,大多是針對涉及大量侵權檔案的分享,或涉及正在上映港產片的大型「點對點翻版電影上下載活動」,近日海關疑加強執法,連小規模上載活動也照樣打擊。

去年涉侵權被捕者增六成

據外電報道,陳奕迅最新廣東大碟《Time Flies》上月中推出之前,電台率先播放主打歌如《陀飛輪》、《無人之境》。其間有一名港人疑把其中兩首優先「派台歌」的mp3 檔案,上載到美國一個檔案儲存網站,然後再於本地討論區discuss.com.hk 張貼下載mp3 檔案的超連結,結果香港海關採取行動拘捕這人,現在他保釋候查。

稍後,第二名港人把整張陳奕迅新大碟的歌上載到美國及荷蘭的4 個檔案儲存網站,結果亦被海關拘捕,由於此一個案事態較嚴重,被捕者已被即時檢控。據本報了解,海關是得到海外儲存網站的合作,從此得悉上載者的ip 地址,以此確認他與在討論區張貼下載超連結的是同一人,遂採取拘捕行動。

上載兩曲網民呼冤

拘捕行動後,一名自稱是被捕者的網民在網上呼冤,不滿自己只是上載兩首流行曲便被拘捕及檢走電腦,除了面臨可能坐監的刑事檢控之外,涉非法上載的兩首歌曲,更可能被每首罰款5 萬元。他最不滿的是,部分本港討論區如discuss.com.hk,每天都有大量侵權音樂檔被人上載,何以唯獨是他被捕?不過,他引述海關表示,稍後可能會拘捕更多人。

或每首歌罰5 萬海關:稍後或再拉人

外電引述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發言人表示,很多人以為,單是在海外儲存網站上載侵權音樂檔案不會有後果,今次香港海關的迅速行動,反映這些人的想法是錯誤的。香港海關則表示,基於保密及行動理由,不會評論個別個案,但強調海關對任何侵權活動舉報都會積極調查,對付不法侵權活動。

哪些行為才屬違法?

1多屬合法的行為

●為方便搬移檔案,把合法購入的流行曲的mp3,暫時上存到檔案儲存網站,其間沒把下載超連結告訴第三者

●把電影或電視非常短暫的特別片段(如有趣或蝦碌內容),上載到YouTube 供他人欣賞

2有可能違法的行為(灰色地帶)

●在本地網上討論區,張貼侵權流行曲或電影檔案的下載超連結(hyperlink)

3多數屬違法的行為

●把流行曲檔案或電影檔案製成BT 種子,供人非法點對點上下載

●把侵權流行曲檔案或電影檔案上載到網站,供人下載

●上載由流行曲製成的電話鈴聲檔案,供人下載(若只是把流行曲的純音樂電話鈴聲供人下載,或者不屬涉及刑事,但可能被唱片公司民事追究)

●把整套或大半套電視劇集、電影、音樂MTV 等檔案上載到YouTube,供人欣賞

赴南京70次 訪老兵倖存者攝紀錄片 日教師查屠殺 盼後代學懂後悔

明報
A12  |   港聞     2010-04-04

赴南京70次 訪老兵倖存者攝紀錄片 日教師查屠殺 盼後代學懂後悔    

【明報專訊】「南京大屠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至少有30萬人受害的屠殺,經過數十年歷史洗禮,壓縮成一段歷史教科書內容,在日本則封存於上一代的記憶。因一個疑問,退休日本女教師松岡環在20多年前開始,採訪250名日軍老兵及300多名南京大屠殺受害者,與青年導演武田倫和拍成《南京﹕尋找封存的記憶》。日前她來港出席放映會說︰ 「影片曾在日本上映,期望日本人了解史實後有悔過之心,拉近兩國關係的鴻溝」。

1988年起至今,松岡環到南京70多次,自費機票及交通等開支。曾任職小學教師的她認為,日本小學教科書隻字不提南京大屠殺,中學亦只有兩至三行字的紀錄,令她難以向學生講解史實,懷着好奇及疑問,她開始到圖書館及接觸親歷者,「當時只打算將紀錄寫成書,未有拍片念頭」。

戰爭的傷痛不堪回首,何况是重提可怕經歷。松岡環坦言,初時去日本老兵家裏拜訪,只說「想問一下南京的事情」,老人們幾乎什麼也不說,於是從戰爭的苦難說起,逐家逐戶走遍奈良、愛知、大阪及京都的老兵家。她續說︰「即使向100人問起,大都說記不起那些事情了,但多聊幾句,問他們有沒有參戰的勳章看看,老兵便慢慢說出來。」

日本老兵親口道出的經歷,包括在長江沿岸向無處可逃的數千居民掃射、把市民趕進倉庫燒死,還有以徵用名義強姦婦女等,後來編寫成《南京戰——尋找被封閉的記憶》一書,收錄102名侵華日軍原士兵的證言。

老兵懺悔:不是人幹的事情

然而,決定把訪談拍成紀錄片,則是受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啟發。松岡說︰「我趁學校放長假期便遠赴南京,近年加害及被害親歷者都相繼離世。有次我遇到一名曾受日本兵強姦的婦女,她告訴我過去的痛苦回憶後,希望我拍下來讓日本人知道。」

該片在10年前開始製作,受訪人士根據各自的記憶,講述日本兵曾集體屠殺中國人和強姦婦女等罪行。有日本老兵懺悔說﹕「簡直不是人幹的事情」,也有中國受害者吐露纏繞終身的夢魘,片子長達1小時25分鐘。松岡說,受訪者大多已逾90歲,最年輕的也生於1920年。

曾接恐嚇信 報警要求護送

去年影片在日本宣傳時,曾在街上遭人用大喇叭聲掩蓋宣傳聲帶,個子嬌小的松岡說︰「2002年,我採訪日本人證言,曾收到超過2000封垃圾郵件,多年來收到不少恐嚇信,我感到很害怕,只好報警要求護送回家。」

62歲的她坦言曾有3次放棄念頭,然而,親子是其最強後盾,「我育有2名兒子及3名孫子。面對反對聲音,兒子總會支持我,更協助到南京蒐集史料,我希望孫兒及後代看到紀錄片後,能了解曾經發生的歷史事實,學懂後悔,明白這是對中國人的傷害。」

明報記者 彭碧珊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

粵劇基金伙港大推通識課程

明報
A31  |   港聞     2010-04-01

粵劇基金伙港大推通識課程    

【明報專訊】粵劇去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建議向粵劇發展基金注資6900 萬元以加強發展。基金將與港大合作推行新高中粵劇通識課程,於兩所中學試以已故名伶梁醒波的生平作教材,動用基金資助青少年觀賞粵劇及作匯演培訓。

元朗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及將軍澳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5 月起與港大合作推行新高中粵劇課程,以港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吳鳳平和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鍾嶺崇合編的《梁醒波傳》作為教材。

《梁醒波傳》作教材

吳鳳平說,課程將介紹梁醒波(1908 至1981)的一生,透過梁醒波的成長和粵劇生涯透視香港粵劇史。「通識科中設有個人成長及今日香港學習範疇,可從粵劇名伶的生活透視香港民間生活,了解本土娛樂文化,其中包含粵劇,培養學生對粵劇的認識。」

此外,港大通識課程將引用該書作教材,吳鳳平期望,將來粵劇科可成為有學分的學科,吸引更多學生選修。隨着財政預算案建議注資6900 萬元到粵劇發展基金,粵劇發展基金主席周振基稱,未來會加強巡迴演出、資助青少年觀賞粵劇,並舉辦培訓課程及讓青少年參與匯演,增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