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星期六

「港式雜音文學」

副刊采風
C02      文匯報       黃仲鳴
2009-10-31
琴台客聚
「港式雜音文學」

張堅庭在他的專欄「星級爸爸」裡寫了一篇〈反對文學館而非文學〉的文章,其中有段話說:

「殖民地發展出來的文體有:港式三蘇雜音文學,金庸的武俠長篇混有西洋短篇結構的巨著,倪匡的科幻,劉以鬯的意識流……」

這番話咀嚼再三,迄摸不着頭腦。三蘇、金庸、倪匡、劉以鬯的作品是「殖民地發展出來的文體」?如何「發展」法?沒有「殖民地」,就沒有這種文體?其次,甚麼是「港式三蘇雜音文學」?如何「雜音」法?金庸的「混有西洋短篇結構」,所指是甚麼?莫名其妙!而劉以鬯的「意識流」,西洋早已有之,為何是「殖民地發展出來」的?倪匡的科幻,更不用說了。總之看了這段文字,確令人莫名其妙。

「港式三蘇雜音文學」這個名詞,是誰創的?是否張堅庭的發明?所謂「雜音」,是否指三蘇能寫各式各樣的文章?抑或指他的「語言」?假如是指各式各樣的文章,這就是所謂「雜音」了?用「雜音」來形容,欠妥切。

三蘇以史得筆名撰寫的社會小說,以許德寫的偵探小說,以小生姓高寫的借殼小說,以三蘇寫的怪論,以高雄寫的《香港目睹怪現狀》,這些文類早已有之,並非有「殖民地」才「發展」出來;至於所謂「港式」云云,有哪個作家不寫「吾土吾民」的?何獨特之有?

至於三蘇作品的語言,有文言、白話文、三及第,這就是「港式雜音」了?非也。文言、白話文不用說,張堅庭或指三及第,這更非三蘇所創。這種文字,一早便流行於廣州一帶,這可追溯至明朝之時,《花箋記》、《二荷花史》都雜有文言、白話、粵方言了;晚清時廣州一帶便流行一部邵彬儒寫的小說《俗話傾談》。這根本就不是港式的產物,更非「殖民地發展出來」的文體。「港式雜音文學」云云,真是費解之至!

不錯,沒有香港這塊殖民地,很多作家如生長在大陸,便沒有那麼大的創作自由。我推測,這可能是張堅庭的真意所在。但文之不合邏輯、之混含、之不可理解,委實令人興嘆!

至於文學館,為甚麼香港不可以有一個文學館?假如香港很早就有一個文學館,那麼,研究香港文學的,於今便不用那麼「徬徨」,那麼「束手無策」了。例如研究三蘇早期的作品,研究金庸武俠小說早期的版本,研究一些通俗小說家如周白蘋、靈簫生、怡紅生、司空明、楊天成等等的作品,假如有文學館的蒐集收藏,香港文學便更豐盛和多采。可惜,這些作品大都湮沒,怎不令人惋惜!猶記得,我為了研究三及第,跑遍圖書館,四出搜購,都得不到一套齊全的《中國殺人王》。

香港文學館能做到雅俗文學兼收、兼備,我是舉手贊成的。

民政局副局長面前發炮 汪明荃再轟政府支援粵劇不足

明報
A06 |  政情     2009-10-31

民政局副局長面前發炮 汪明荃再轟政府支援粵劇不足    

【明報專訊】粵港澳三地文化代表昨舉行記者會講述聯合國把粵劇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即場發炮,批評政府支援不足,例如粵劇一直無良好培訓場地、欠缺清晰發展目標等。在場的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強調,政府會有不同政策推動粵劇發展,包括興建粵劇表演場地、撥出3300 萬元予康文署作購入劇目和租用場地等。

汪:表演場地只為西方藝術而設許曉暉表示,三地政府已成立專責小組加強弘揚粵劇的工作,舉辦粵劇日、研討會、合作演出等,政府自粵劇發展基金成立後,已撥款2030 萬元支持200 多項粵劇計劃,包括為梨園新秀粵劇團等提供資助。三地政府會在下月至明年1 月期間,舉行超過20 項粵劇活動。

許曉暉:已撥款2000 萬支持粵劇汪明荃重提,八和會館曾經希望在北九龍裁判中心興建粵劇文化中心,但未符合發展局要求而遭拒絕,她在答問環節再批評政府支援不足,表演場地主要只為西方藝術而設等,她雖然認為香港粵劇是最傳統文化,但現時處於嚴峻關口,台前幕後、編劇等均缺乏人才。

汪明荃建議,粵劇成功申遺後,政府應盡快召集本地有關部門或人士,共同商討發展粵劇政策,又認為要建立粵劇中學,或於文化中學設立粵劇訓練課程,並在港島區設立粵劇表演戲院。

粵港澳合作推廣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長方健宏表示,三地會組織演出、展覽、講座等,亦會盡快設立中國粵劇網站,提高公眾對粵劇的關注和了解。

粵劇列世界遺產八和擬辦中學

蘋果日報
A08 |  港聞     2009-10-31

粵劇列世界遺產八和擬辦中學

【本報訊】粵劇歷史源遠流長,最近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粵港澳官員均表示三地需盡快落實合作方案,廣東粵劇學校會掛牌作為三地粵劇人才培訓示範點,並致力把粵劇推廣至年輕一代。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說正與大型辦學團體及教育局磋商,成立以粵劇為重點課程的中學。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昨日出席「粵劇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記者會表示,政府將於2009至10年度,投放3,300萬元推廣及發展粵劇,包括資助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粵劇課程、兒童及青少年文化交流等,又會撥款建設粵劇培訓設施,而康文署則每年會支持約500場粵劇粵曲表演。汪明荃指出,入讀演藝學院的學生需中五畢業,故要吸引學生於演藝學院修讀粵劇,必須由中學層面入手培養人才,現正與大型辦學團體磋商,亦繼續聯絡教育局跟進成立以粵劇為重點課程學校事宜,並建議把粵劇列入新高中學制通識科。

「人才唔夠觀眾都要栽培」

汪明荃說香港粵劇沒有受文革洗禮,是三地中最傳統亦較活躍,但政府提供的資源不足,又沒有長遠政策,以致業界面臨嚴峻考驗,「台前幕後人才都唔夠,連觀眾都冇,觀眾都要栽培。」她表示,業界正努力創新劇目,而以往一齣劇約四小時,現可改為三小時或以下,以免觀眾流失。汪明荃又鼓勵30歲以下年輕人入行,她以武師為例,每場收入有400至500元,「o依家都唔係好多人有咁嘅日薪」。集齊軟件,汪明荃就炮轟政府提供的硬件不足,如沒有合適培訓中心,「樓底要有20呎高,但香港寸金尺土,冇培訓中心根本乜都做唔到。」許曉暉則透露,高山劇場最快會於2011年完成擴建,油麻地戲院改建的戲曲中心將於2012年落成,西九第一期戲曲中心最快亦會於2015年投入服務。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表示,粵港澳三地本年初已簽定《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五年規劃》,廣東粵劇學校會掛牌作為三地粵劇人才培訓示範點。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教師節」與「敬師日」

大公報
A39 |  教育 |  教育觀點 |  By 葉建源     2009-09-10

「教師節」與「敬師日」    

從來都沒有聽說過有律師節、建築師節,卻有一個「教師節」。

在各行各業之中,唯有教師這一個行業,有一個專屬他們的節日。而且不僅中國有「教師節」,世界各國都有各自的「教師節」,例如美國是每年五月份第一個完整星期中的星期二(今年是五月五日),巴西是十月十五日,印度則是九月五日……可見社會對老師的尊敬師生之間的濃厚感情並非我國特有,它跨國界、跨文化,也是跨時代的。

我國敬師的傳統源遠流長。儘管民間的塾師的待遇一直十分微薄,但位極人君者也要尊師(見《禮記.學記》),而歷史悠久的「祭孔」活動,就可算是教師節的雛型。

現代意義的教師節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早期的教師節嘗試承接孔子的傳統,到今日,台灣地區在九月二十八日同時慶祝孔誕與教師節,已經有好幾十年了。內地曾經換過幾次教師節的日期,最終定在九月十日,據說,這一方面是因為九月份較少大節日,另一方面是希望藉此讓學生在開學之初學習尊敬老師。

今年的九月十日是中國的第二十五屆「教師節」,應有一番熱鬧。香港特區則慶祝第十二屆「敬師日」,一向以來,香港地區的教師節都算不上熱鬧,它沒有像母親節、父親節那樣被商業化了,老師太忙,在開課之初根本沒有精力去理這個新興的節日。不過,慶祝教師節的不一定是在校的老師或學生,如果忙碌的香港人在這一天偶然想起了久違了的老師,給他們寫一個問候卡,發一個短訊,我想香港的老師們一定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感到特別的高興。

學生送禮敬師 成消費生力軍

文匯報
A26 |  文匯教育南北直通車     2009-09-11

學生送禮敬師 成消費生力軍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江鑫嫻、上海新聞中心記者朱姝哲、駐浙江記者白林淼、實習記者王屹峰電】昨日是內地第25個教師節,為了向恩師表達謝意,學生送禮的方式從上世紀80、90年代親手製作手工賀卡,到掛曆、鮮花、土產,再到如今的各式高級禮品,令「教師節經濟」的發展勢頭逐漸強大。據了解,「實用討巧」的消費卡成為今年教師節的熱門禮物,而北京多家商場更特別為教師節推出一系列中高檔的女性消費產品。

早在開學初,家長紛紛在網絡討論區上詢問「送甚麼給老師」,生怕自己不送或送少了讓孩子「吃虧」。家長還在網上羅列各自的「禮單」,除了鮮花、賀卡、巧克力等傳統禮物外,書券、購物卡、美容券等消費卡以其「實用討巧」,成為今年的熱選禮物。

美容消費券最好賣

一位在內地著名購物網站「淘寶」做賣家的受訪者表示,最近銷量最好的是某美容中心100多元一張的消費券,「女老師都愛美,送美容卡也是學生希望老師年輕漂亮啊!」有北京商場的負責人亦表示,他們對教師節禮品的定位主要是中高端女性消費品,「我們的活動時間一般提前一周,畢竟送禮要趁早!」

另一方面,教師節送禮也成為老師頭疼的事。一位入行近20年的小學教師指,學校明確規定不許收禮;但拒收又會讓家長覺得老師看不上自己的禮物或對其孩子有看法。她說:「理解就是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更願意收到學生的親筆信和祝福電話。」

大學生競效弟子勞

相比之下,大學生送禮就顯得更成熟體貼。「與其挖空心思,還不如現學現用。」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課程的學生便為老師進行推拿,讓他們在緊張的教學間歇放鬆一下。杭州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學生則想出了為教職員新裝修居室免費檢測甲醛的點子,讓老師擁有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該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腦俱樂部也發揮所長,為老師維修電器,並提供預約和上門服務。

敬師運動委員會 頒發表揚狀 向教師致敬

明報 - 教得樂
P15 |  教育多聲道     2009-09-15

敬師運動委員會 頒發表揚狀 向教師致敬    

敬師運動委員會(簡稱「敬師會」)日前舉行「向老師致敬2009 —敬師日慶典暨表揚狀頒發典禮」。由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等向近千名教師頒發「表揚狀」。

成立十四年的敬師會,以「提升教師形象,發揚尊師重道、關懷學生的精神」為宗旨,積極推動「敬師愛生」運動。現任主席黃均瑜校長表示,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期望教育界和政府共同努力,為社會營造尊師重道的良好風氣。

敬師日慶典日前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主禮嘉賓是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教育局常任秘書長黃鴻超、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博士及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主席張百康校長。香港校長合唱團、香港兒童合唱團及由十七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傾力演出,歌手孫耀威亦出席獻唱,共同向卓越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豪宅屢創天價草根交千元租金也難

蘋果日報
A02 |  要聞     2009-10-30

豪宅屢創天價草根交千元租金也難  CNN披露籠屋慘況港府厚顏卸膊籠民    

【本報訊】香港籠屋「升呢」,榮獲國際關注。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昨日報道豪宅樓價屢創新高下的本港籠民慘況,引發外國觀眾參與討論。港府把籠屋問題歸咎於租金及籠民本身的意願,社工則批評這是香港房屋政策的失敗,並對香港形象受損感到慚愧。有籠民說,特首曾蔭權不會因國際傳媒關注而改善對他們的態度。記者:蔡元貴  馮永堅

CNN的報道以《活在香港的籠》(Living in a cage in Hong Kong)為題,披露香港籠屋的慘況。記者Eunice Yoon今年9月透過社區組織協會,訪問了觀塘一個住了19個人、僅625平方呎的籠屋單位。汗流浹背的她在34℃室內高溫下,講述國際大都會下草根居民的生活環境,單在YouTube觀看轉載版本的網民,半日已超過300人次。

網民:香港政府白癡

報道訪問了籠民鍾火流,從前當保安員,月入3,875元,去年金融海嘯後被裁。眼看現有的積蓄,連1,160元的籠屋月租也應付不來。CNN邀約港府訪問被拒,只能引述港府書面回應稱:「政府一直重視草根所需,包括住屋需求……他們選擇居於床位,除了因為租金低廉,也由於單位設在方便的市區。」CNN記者特別提及香港豪宅市場近日交投瘋狂,港島西半山樓盤天匯一個複式單位以4.39億元成交,呎價創紀錄,對比籠民生活苦況。網民反應激烈,有人直言「羞恥!」有人說"I hate HK."有留言衝着港府的回應而來:「香港政府是一群白癡。(HK government is a group of idiot.)」更有留言說:「政府在末段的反應讓我反胃。(government's response at the end made me sick.)」

議員:我覺得好慚愧

協助CNN訪問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說,外國傳媒採訪香港籠屋並不罕見,過往路透社、美聯社也曾報道:「啲外國記者入到籠屋,個個反應都好驚訝。」她說香港的籠屋已破壞了國際都市的形象:「一個咁有錢嘅地方,連草根階層嘅基本生活都保障唔到。」施麗珊並批評港府的回應是推卸責任:「籠民要住呢啲地方,係因為申請唔到公屋,政府根本冇提供選擇畀佢哋。」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張國柱也指出,籠屋問題是由於單身公屋不足,綜援金也不夠租住私人住宅,「籠屋係世界少見嘅住所,唔好話西方,東南亞都少見。一個咁發達嘅地方,有啲咁嘅住屋環境,作為香港人,我覺得好慚愧囉。更加令我慚愧嘅係,政府完全冇關心過呢班居民。」本港現時約有10萬人住在籠屋,集中在深水埗、大角嘴、油尖旺、土瓜灣及觀塘等區。社區組織協會今年4至6月的調查顯示,10.7%籠屋板間單位的租金在金融海嘯下不跌反升,平均加幅為15%,有業主更瘋狂加租40%,整體租金呎價中位數由07年的23.9元推高至現時的32.9元,「媲美」半山豪宅。

特稿籠民:沒有選擇的選擇

「無可奈何,綜援太少。」觀塘區籠民梁伯每月的住屋津貼只得1,200元,剛好夠交籠屋租金。他去年因病入院後失去了公屋單位,重新申請起碼要再等一年,惡病纏身也要住在籠屋。雖有國際傳媒反映問題,但梁伯並不樂觀:「曾蔭權俾人吠都係咁咯,佢聽到都當聽唔到啦。」

「曾蔭權聽到都當聽唔到」

74 歲的梁伯本來住在鯉魚門公屋,去年大病入院,出院後被社會福利署「丟入」老人院。該九個多月內,梁伯未能前往交租,公屋單位遭房屋署沒收。梁伯離開老人院後,只好租住50呎丁方的籠屋,月租1,200元,比公屋單位1,040元更貴。梁伯體弱多病,本身前列腺有毛病,又有時生蛇。他說籠屋環境惡劣,「窗都冇個,空氣唔夠,人又多,十幾人得兩個廁所,好話唔好聽,試過等到瀨。」他仍有機會重返公屋,但最快要多等一年。政府指籠民是自己選擇住籠屋,梁伯慨歎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我去開市區嘅醫院診所睇病,搬去新界,你叫我用啲錢嚟搭車好定食好呢?」政府邇來盡失民心,即使有國際傳媒報道施壓,梁伯也不敢奢望政府改變對籠民的冷漠態度,「有外國電視報道,咁咪威水囉!不過對我哋都冇益處啦,政府理得你吖!曾蔭權俾人吠都係咁咯,佢聽到都當聽唔到啦。」本報記者

pressure 與壓力共處

明報
D14 |  通通識-輔導/ 中文 |  生活技能 |  By 黃祖兒     2009-10-30

pressure 與壓力共處    

從身心出發,學會各項生活技能,成功之路,從自我管理開始。

平日生活壓力處處,明天測驗、下周演講、功課繁重,統統都帶來壓力。既然壓力無處不在,不如好好認識它,並學懂減壓的方法!試做以下的壓力測試,量度一下你的壓力指數吧!文:黃祖兒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一座山的困難過後只是土丘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解釋,壓力的形成分兩種,一種是外界要求跟自身能力有落差,力有不逮就會有壓力。另一種是生活轉變,如升小升中會出現壓力,需要時間適應。

陳國棟指出,現時年輕人的壓力來源主要有4 種。首先是社會人士大多要求年輕人學業成績良好,並以此衡量表現,容易忽略他們讀書以外的天分。第二種壓力是社會普遍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負面評價,年輕人聽多了便有如「催眠」,不知不覺也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第三是現今不少年輕人沉迷於電腦的虛擬世界,缺乏與別人溝通和互動,處理人際關係會感到困難,繼而產生壓力。第四是對名牌趨之若鶩,物欲與購買力的落差帶來困擾。

這幾種壓力來源不但令年輕人感到自卑和氣餒,亦會令他們尋找逃避的途徑,最常見就是通過電腦逃避現實,或以吸毒發泄,嚴重者更會自殘或抑鬱。陳國棟解釋年輕人需要同輩和長輩認同: 「他們『索K』不止是貪玩,更是因為想從同道中人身上找到認同!」

既然壓力對年輕人影響如此大,遇到壓力時應如何處理?陳國棟認為年輕人社會經驗不足,許多事情仍處於學習階段,因此面對壓力時應勇於求助,向信任的人請教解決方法,如家長、老師和社工等。

陳國棟指出,年輕人很多時把問題看得太重,「刻下有如一座山的困難,過後再看可能只是一個土丘!」不要隨便自暴自棄,應正面評估能力、肯定自己,並適當處理情緒反應。他建議年輕人注重社交生活,分配時間在不同的活動上,都有助紓緩壓力,切勿把大量時間投放在一種活動上。

壓力測試
回想過去一個月可有出現以下情况:
□ 1. 覺得手上工作太多,無法應付
□ 2. 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分秒必爭,例如過馬路時衝紅燈,走路和說話的節奏急速
□ 3. 覺得沒有時間消遣,終日記掛工作
□ 4. 遇到挫敗時很易發脾氣
□ 5. 擔心別人對自己工作表現的評價
□ 6. 覺得上司和家人都不欣賞自己
□ 7. 擔心經濟狀况
□ 8. 有頭痛╱胃痛╱背痛的毛病,難於治癒
□ 9. 需借煙酒、藥物、零食等抑制不安情緒
□ 10. 需要借助安眠藥去協助入睡
□ 11. 與家人╱朋友╱同事相處令你發脾氣
□ 12. 與人傾談時,打斷對方的話題
□ 13. 上牀後覺得思潮起伏,很多事情牽掛,難以入睡
□ 14. 太多工作,不能做到每件事盡善盡美
□ 15. 當空閒時輕鬆一下也會覺得內疚
□ 16. 做事急躁、任性而事後感到內疚
□ 17. 覺得自己不應該享樂

計分方法:
從未發生0 分,間中發生1 分,經常發生2 分

分析:
0-10 分:壓力指數偏低,可能會令人缺乏動力11-15 分:壓力指數中等,但仍可應付16 分以上:壓力指數偏高,應尋找壓力來源及解決方法

測試由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提供

剷行人路短片鐵騎士停牌

 明報
A35 |  港聞     2009-10-30

剷行人路短片鐵騎士停牌    

【明報專訊】鐵騎士於傍晚繁忙時間貪快,剷上旺角洗衣街行人路「爬頭」避開塞車,隨後的小巴亦有樣學樣,過程被人拍下,上載YouTube 網站,鐵騎士遭檢控,昨就危險駕駛罪被判罰款3000 元及停牌半年。

被告劉國強(43 歲)求情時稱,案中無人命傷亡或財物損失,因當時塞車及「好熱」才一時大意犯案。裁判官指本案情節嚴重,斥責被告行為有潛在危險,指他由行人路返回馬路時或會與其他車碰撞。

案情指今年8 月6 日晚上約7 時,被告駕電單車行經旺角洗衣街,見交通擠塞,遂以時速5 公里駛上行人路避開車龍,行駛7 至8 米後返回馬路,被人拍成片段上載到互聯網,引起警方調查,被告其後被拘。另一被控同一罪名的小巴司機,早前亦被判罰款500 元及停牌半年。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港繁榮排名大跌排18 民主自由評分拖累

明報
A14 |  港聞     2009-10-28

港繁榮排名大跌排18 民主自由評分拖累   

【明報專訊】英國智庫

Legatum Institute 公布最新的「全球繁榮指數」排名,芬蘭、瑞士及瑞典在全球104 個國家與地區之中脫穎而出,位列前3 名;去年排第8 的香港,今年跌至18 位,主要受民主及個人自由兩項指數評分拖累整體表現。

港挫10 位中國急跌22 位亞洲地區排名全線下跌,中國大陸跌幅最大,今年排名75 位,急跌22 位,當中民主指數全球排名100,接近榜尾。

Legatum Institute 是倫敦一個智庫組織,顧問委員會成員來自牛津及哈佛等多間大學,自2007 年起公布全球繁榮指數,以9 項指數評估繁榮程度,包括經濟基礎、創業與創意、民主、教育、健康、治安、政府管治、個人自由及社會資本。繁榮指數排名涵蓋104個國家或地區,佔全球逾九成人口。

香港在多項指數中取得較前排名,經濟基礎更是全球首位,顯示在失業率、通脹及經濟增長等較優勝,政府管治、治安與健康等指數也位列前茅,但教育、民主及個人自由分別排名39、60 及67,拖累整體表現。

學者:個人自由排名過低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分析,香港在個人自由的排名明顯過低,相信普遍港人不會認同,「香港最珍貴的地方就是擁有高度個人自由,可以隨時隨地批評特首及國家領導人」。他表示理解西方對民主及自由的概念不能分開,近期港府在處理普選問題拖泥帶水,以致香港在民主指數失分,但個人自由近年沒有明顯惡化。

香港鄰近地區排名亦下跌,日本由去年第13 位跌至16 位;新加坡由去年的第4 位,大跌至23 位,當中民主指數全球排名86;內地在經濟基礎表現較佳,但民主、個人自由及政府管治均欠理想,分別排第100、91 及93。Legatum Institute 強調,個人自由指數參考20 多個項目,佔整體評分項目的三分之一,包括創業自由度及宗教自由等。

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

客觀評估體重

明報
D04 |  健康 |  By 何慧凝     2009-10-27


客觀評估體重

「身高別體重圖」是按兒童的身高,評估兒童的體重是否符合正常比例,中學生也適用。

用法說明

1.量度身高及體重

2.按性別運用男生或女生的身高別體重圖,作量度標準3.找出身高數值後向上畫一條垂直線,再在體重數值向右畫一條水平線,找出會合點

解說

大部分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比例都會在第3 個百分位至第97 個百分位之內,即圖中最高及最低斜線的範圍內。

例子一名身高140 厘米的女孩,她的體重落在第75 個百分位上(見右圖藍線),代表她在100 個同高度的女孩中,較74 個女孩重,較其餘的25 個女孩輕,但並不表示她的體重是過重或不正常。

升降幅度過大宜小心

假使青少年的身高或體重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升降,例如由第10 個百分位增至第75 個百分位,又或由第50 個百分位下降至第10 個百分位等,家長應盡早安排子女約見醫護人員,作進一步的跟進。

體重過重

若體重在身高別體重圖中位數(第50 個百分位線上的數值,見右圖紅線)的120% 或以上,便屬過重。

例子一個身高160 厘米的男生, 其體重中位數為50 公斤,若體重為60 公斤或以上(50 公斤的120% 或以上),便屬過重。

體重過輕

若體重在身高別體重圖中位數(第50 個百分位線上的數值,見右圖紅線)的80%或以下,便屬過輕。

例子一個身高160 厘米的男生, 其體重中位數為50 公斤,若體重為40 公斤或以下(50 公斤的80%或以下),便屬過輕。

資料來源:衛生署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網頁
(網址:school.eatsmart.gov.hk/b5/ template/index.asp?pid=11&id=63)

錯誤評估體型擾情緒

明報
D04 |  健康 |  By 何慧凝     2009-10-27

錯誤評估體型擾情緒

不少人曾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萌生減肥的念頭。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近一項研究指出,不正確的體型評價容易令青少年產生錯誤的體型觀念,並對他們造成較多的情緒困擾。

研究在2006 年9 月進行,訪問了2 萬多名11 至18 歲本地學生,了解他們曾否被家人、朋友或醫護人員評價其體型,以及有關評價對其體型觀念的影響,並利用衛生署的本港兒童「身高別體重圖表」(見右圖)與學生的實際體型作比較,分析這些體型評價的準確性。研究同時對其中8000 多名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追蹤調查,以了解他們有否出現情緒困擾。

錯誤評價多來自家人

結果顯示,過半數受訪者對自己的體型存在錯誤的觀念。受訪者收到的體型評價逾六成都是不正確的,這些不正確的評價多來自家人,而醫護人員和教師的評價相對較為中肯。

研究又發現,錯誤的體型評價會增加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的風險。

研究人員建議,青少年應定期量度自己的身高和體重,並利用本港兒童「身高別體重圖表」計算自己的實際體型,而家長和朋輩則要避免主觀地評論青少年的體型。

廣告model 「頭粗過腰」

明報
D04 |  健康 |  By 何慧凝     2009-10-27

廣告model 「頭粗過腰」

翻開報章雜誌,不難看到樣貌標致、身材高䠷苗條的模特兒照片,他們穿著當季的流行服飾,擺出型格甫士。如此完美的形象讓讀者羨慕不已,更成為不少人仿傚的對象。

照片加工設計師道歉

不過,最近某時裝品牌的一張廣告照片,就因為模特兒「太完美」而鬧出笑話。在該品牌的牛仔褲廣告中,模特兒的纖腰看上去比她的頭還要幼,身材完全不合比例,廣告一出即惹來不少批評。其後品牌設計師為此公開道歉,承認曾以電腦軟件修改廣告硬照,以致「女性的身體被扭曲」,並承諾採取措施,保證廣告照的水平能適當地代表品牌的形象。但在個多星期後,相同事件又發生在該品牌澳洲網頁的另一名模特兒身上。

倡加警告字句辨真偽

鑑於經過加工的照片可能令讀者對女性的體型產生虛假印象,法國正立例要求所有在媒體刊登的照片若經過電腦修飾,必須加上警告字句,告訴讀者照片經過加工,相中人的外形與真實有別。郭碧珊認為,有關建議有助公眾分辨自己所看到的是否真實的形象:「讀者如果不知道照片曾被修改,會誤以為相中人的『完美體態』是真的,更可能設法追求這種不切實際的體型。」

盲目纖體 損身心

明報
D04 |  健康 |  By 何慧凝     2009-10-27

盲目纖體 損身心    

你認為怎樣才是理想的身形?苗條是否總比豐滿好看?你曾否因不滿意自己的身形而嘗試減肥?希望體態完美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所追求的是不切實際的「標準身形」,就可能矯枉過正,甚至有礙身心發展。

加拿大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在4000 多名小五學生中,女生的體質指數(BMI)愈高,她們對自己的身形便愈不滿意。研究人員指,滿意度低的研究對象,傾向做出控制體重的行為。

逾半兒童想瘦一點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理想體型』的標準,當你不滿意自己的身形時,自然會想辦法改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進食失調中心一級執業臨牀心理學家郭碧珊(左上圖)說,我們對體型的觀念受着社會、文化、潮流、傳媒等因素影響,若體型觀念被扭曲,不但會影響自我形象,還可能引發一些與體重控制和進食有關的行為問題。

「美」的定義隨着時代而轉變,以往體態豐盈的人最美,現代人卻普遍認為瘦才是美。在香港, 「瘦等於美」的觀念不但為成年人所接受,就連小學生也深信不疑。

香港進食失調中心以往曾以問卷訪問了600 多名本港的高小學生,當中實際過重的兒童只佔4.7%,卻有近半兒童曾經想自己瘦一點,逾三成人認為如果自己瘦一點會更受朋友歡迎,近兩成人更嘗試過減肥。調查發現,受訪兒童普遍認同「瘦就是美」,72%兒童認為身形苗條的人比身形偏胖的人漂亮,超過兩成人更希望自己的體型跟時裝模特兒或藝人一樣。

改變體型解決問題?

從調查結果可見,受訪兒童似乎將「瘦」等同了「好」,認為只要變瘦就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令自己更受歡迎。

郭碧珊稱,現在的電視廣告或硬照廣告多以纖瘦的人當主角,並將推銷的產品包裝得美輪美奐,觀眾經常接觸這類信息,容易被潛移默化,將纖瘦和美好的事物聯繫起來。「體型滿意度低亦反映自信不足。有些人誤以為體型改變後,個人的種種問題便會迎刃而解。然而,身高是較難改變的因素,而體重則較易控制,於是人們便透過減肥改變自己的外觀。」她續稱,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自我形象和價值觀仍未完全確立,如果在這階段接觸過多與體型有關的錯誤信息,便最容易受影響,以為外表代表一切,並將太多注意力放在外表上,忽略內在特質的發展。部分人甚至因為盲目追求過瘦的身形而出現行為問題,例如進食失調。

廣告洗腦扭曲體型概念

其實不止兒童和青少年,就算是思想成熟的成年人,若長期接收這類信息,也會不知不覺被「洗腦」。「有時初看當季流行的時裝會覺得不好看,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無論在報章、雜誌或街上都看到類似的裝束出現,慢慢就覺得『順眼』,甚至會買來穿。同樣道理,當滿眼盡是纖體廣告或時裝照時,便會不自覺地想追求相中人的苗條身材。」有女藝人在懷孕時仍保持身形纖瘦,並巧妙地以衣著將大肚子遮掩起來,傳媒對她的外形擊節讚賞,指她懷孕仍不失漂亮苗條,完全不像孕婦。郭碧珊認為,若類似現象反覆出現,會扭曲青少年對體型的概念:「懷孕期間的體型變化是很正常的,如果這也要刻意遮掩,可能會帶出錯誤信息,令人以為這種變化是不好的。」她指出,公眾對體型的接受程度似乎愈來愈狹窄,只認同高䠷纖瘦的身材,容不下其他體型,長此下去並不健康。

多着眼子女內涵

「傳媒對於體型觀念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現時外國的一些媒體已不再刊登過瘦的模特兒照片,這是值得鼓勵的。」然而,生活在資訊發達的年代,要完全杜絕錯誤的體型信息並不可行,除了靠傳媒自律外,學校和家庭的角色也不容忽視。郭碧珊建議,家長和教師應多着眼於青少年的內涵,並鼓勵他們發展內在特質,同時要向他們灌輸正面的體型觀念,以平衡社會上只重視外表的風氣。

Wii Fit Plus 獲英衛生部力撐

明報
A26 |  MP+     2009-10-27

Wii Fit Plus 獲英衛生部力撐    

兒童沉迷打機一直被批評影響社交生活、容易造成癡肥,但本周五在英國上市的任天堂Wii Fit Plus(圖),卻成為英國衛生部首款支持的電玩。

Wii Fit Plus 是18 個月前推出的Wii Fit 更新版,讓玩家隨熒幕上的指示,大玩呼拉圈、瑜珈及滑雪等運動。

Wii Fit Plus 最近獲英國醫管局NHS 的准許,可在電視和商店的廣告上,使用NHS 的Change4Life 公眾健康計劃的標誌。明年起,任天堂更可將該標誌直接印在Wii Fit Plus 的盒上,創下英國政府與電玩業合作的先例。

業界:電玩業一大勝利

業界人士科克爾(Guy Cocker)認為,這是電玩業的一大勝利, 「這是任天堂的功勞,我想許多人購買Wii Fit 的目的,都是真的想改善健康」。

衛生部發言人稱,他們支持的並非電玩遊戲,而是遊戲中的運動, 「孩子玩時需要隨着遊戲跳高跳低或跳舞,這是吸引孩子運動的好方法。」NHS 的Change4Life 計劃,是鼓勵民眾,尤其是小孩,多運動和健康飲食。

每日電訊報

2009年10月24日星期六

教局撥款購電子資源 每校料獲5萬用3年

明報
A14 |  教育     2009-10-24

教局撥款購電子資源 每校料獲5萬用3年    

【明報專訊】為協助學校採用電子學習資源,教育局檢討課本的小組提交報告建議,本學年向全港中、小學發放一筆過撥款,在未來3 年購買電子學習資源,預料每校可獲4 萬至5 萬元。津貼中學議會認為,撥款應可用作將來購買分拆出售的教材。

藉感觀刺激學習動機

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由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領導,他昨日出席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中表示,透過互聯網學習是大趨勢,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質素,小組建議向每所學校購入電子學習資源。他稱,電子學習另一方面能照顧特殊學生的需要,透過感觀刺激學習動機。陳鼓勵教育學院等大專院校,出版電子學習資源供教師及學生使用。

是否夠用3 年視乎定價

陳維安又指出,小組的建議令教科書有減價空間,分拆教材與學材可減輕家長負擔,政府的書簿津貼開支亦隨之減少,而節省的開支將會用於教育,至於是否撥給學校購買教材,則要視乎學校的需要及分拆後的情况再作考慮。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表示,電子學習資源定義廣泛,出版商將來分拆出售的教材,如光碟都屬於電子學習資源。政府一筆過4 萬至5 萬元,是否足夠學校使用3 年,需視乎出版商的定價。

資助小學校長會署理主席林惠玲則認為,一筆過撥款,可供學校小試牛刀購買簡單軟件及版權便夠用。她認同小組先於20 至30 間學校推行試驗計劃,政府可審視試驗學校的成效,再作更大的投資。

小組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撥款4000 萬至6000 萬元,下學年於20 至30 間中小學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劃,為期3 年;向全港學校發放一筆過撥款,預算4000 萬至6000 萬元,供學校未來3 年購買電子學習資源之用;香港教育城網站建立電子學習資源商貿平台及教師網上社群;下學年起,教科書由3 年不改版變成5 年不改版。

藝術教育是文化產業基礎

信報財經新聞
P16 |  時事評論 |  By 曹啟樂     2009-10-24

藝術教育是文化產業基礎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六項優勢產業,其中一項文化與創意產業和教育關係密切,值得一談。報告有關段落有三,其中第四十三段指出︰「為發展本地文化市場,我們與文化藝術界及社區緊密合作,發展優質品牌藝術節目;透過新高中課程,在學校推廣藝術;通過訓練計劃和實習機會,培育藝術人才及藝術行政人員。建設西九文化區,是我們促進文化發展、推動創意產業的重大項目,西九文化區落成後,將提供世界級設施及優質節目。」

正規藝術科未見樂觀

我們可看看新高中課程安排,以及西九文化區設計,能否在培育下一代的藝術素養上有較大力度的推動。

在新高中課程架構內,藝術教育可用正規與非正規兩種方式施行,前者指藝術學科如音樂、視覺藝術等,而後者則指其他學習經歷,約佔課時的百分之五。一般學生修讀四個核心科目以外,會選修二至三科,少部分更會加修一門體術或外語學科,然而在眾多科目可供選擇時,藝術學科會否更少人修讀呢?可先看看現時的統計。在剛過去的會考中,報考音樂與視藝的分別有二百九十一及六千四百零七人,高考不設音樂科,報考視藝的只有二百三十三人。日後報考中學文憑試藝術科目人數其實並不樂觀,部分學校索性不在高中開設此兩科,例如在港島東區的二十八所中學,不設視藝科者達十二所。這對日後大學藝術、設計等院系收生有不利影響。

在正規藝術科萎縮的同時,非正規課程則有擴展趨勢。因大學收生將會考慮學生的學習檔案,而當中也包括藝術文化的經歷在內,故此各校會為新高中生安排各類藝術觀賞活動,務求學生在填寫有關紀錄時,有一定的相關內容。是以未來,在文化場所不難發現一群群身穿校服的青年,邊觀賞展覽或節目,邊做筆記的景象。在本港,升大之門是如此狹窄,一切對升大有助的活動定必受到師生、家長高度重視,藝術觀賞活動的蓬勃正是公開試「倒流反應」的結果。綜合而言,藝術修養的提升未必做到,但普及則是可期的,不過,以「趕功課」方式去欣賞藝術是否一定能提升藝術素養,其實也有疑問。

值得一讚的是藝術發展局多年來設立年度「藝術教育獎」,確認中小學推動藝術的成就。去年開始推行「校園藝術大使」計劃,讓中小學可提名一位同學出任大使,一方面表揚他們的傑出表現,另一方面透過系列培訓,開拓這些藝術尖子的眼界,更難得的是他們之間結成網絡,同道者相互支援。這正是成本低、高效益的計劃。然而要培育更多藝術文化人才,西九文化區應該肩負更大任務。

西九文化區教育元素少

西九管理局現正進行第一階段諮詢,簡介單張內如此界定文化區︰「滙聚世界級的文化藝術設施,優秀的節目,寬裕的休憩空間,別具一格的商店、餐廳及消閒設施,創造出一個讓我們享受、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這是僅有出現「學習」字眼處,整份單張也只提及「教育」兩次,其一是說文化區兼具多元功能,包括教育在內,其二是諮詢市民對日後提供節目和教育活動的意見。然而活動是需要與硬件(即設施)配合的,而縱觀所列設施,包括博物館、劇院、戲曲中心、表演場地、展覽中心等,對與學習相關設施未有詳細說明。如果說西九要肩負培育下一代藝術素養,甚至提升藝術尖子數量的話,對藝術教育的關注未免不足。一直以來,有關西九討論中,不少論者擔心設施成為「大白象」,也就是擔心不夠觀眾,從這次諮詢調子看,西九管理局仍未能正視有關疑慮而作出回應。諮詢單張提到西九共有十七個世界級藝術場地,另有綜合土地,例如零售、飲食、消閒、住宅(不超逾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酒店和辦公室等,偏偏就是欠了教育一環。

筆者不妨在此作出補充︰文化藝術場館的設計絕大部分可包含教育元素在內,例如工作室、演講室等,並設專門負責推廣教育的部門。同時,可考慮撥出空間增闢一幢藝術綜合教育中心,讓學生可同一時間在內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

新高中既然重視其他學習經歷,而當中藝術佔一定比例,可以預見學校定期撥出一天半天的時間,整級學生移師西九文化區進行各類活動,西九管理局亦宜主動策劃相關活動,此舉不單帶旺該區人流,更重要的是能實現規劃原則之一—連接社區,可持續發展!當然,各大專院校有關藝術、設計、文化評論等院系,亦可以低廉租金租用教育中心作為學院的合理延伸部門,「近水樓台」借助西九文化氛圍,以擴闊學生視野,提升藝術修養。筆者衷心期望在下一階段諮詢中,教育元素會佔一個更顯眼的位置。

2009年10月23日星期五

港無滅貧目標 只有創富扶貧

香港經濟日報
A26 |  社會要聞 |  爾事港 |  By 葉鏗然     2009-10-23

港無滅貧目標 只有創富扶貧    

貧富懸殊這議題,令人反思怎麼才算是貧,誰人才叫富?任醫生與律師的夫婦稱買不起樓,是富還是貧?居住公屋的富戶,又孰貧孰富?

特首貧窮定義 低於綜援收入

曾蔭權上周四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首次表明他心目中的貧窮定義。他說,低於綜援的收入便是貧窮。

若是如此,收入低於綜援的,轉為拿綜援,不就脫貧了麼?到時,香港不就成功滅貧?

貧窮討論可分絕對貧窮及相對貧窮,絕對貧窮即沒有足夠資源維持生命,只需解決生存所需便可脫貧;相對貧窮則是指未能過着一般人的慣常生活方式,即生活在貧窮綫以下的人。各地貧窮綫有異,一般定於入息中位數的4至6成,本港不設官方貧窮綫,而社聯則以住戶入息中位數5成計算,最新推算本港有123萬貧窮人口。

學者相信曾蔭權眼中的貧窮是絕對貧窮,因此綜援確保人生存,不確保人好好過活,綜援學童有書簿津貼,但不會有上網津貼。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更質疑,政府曾於99年減綜援,以此作貧窮綫不準確。即使綜援綫可視為貧窮綫,「不是定了一條綫就不做事」,這條綫下有96萬人,僅一半人取綜援,其餘一半怎麼辦?

123萬窮人 要等6產業脫貧

世界不少地方都定下滅貧目標,作為扶貧的決心,香港卻沒有滅貧目標,只有創富扶貧。曾蔭權今年施政不扶貧,在其剛出爐的施政報告第123段,表明「香港作為城市經濟體,解決就業及貧窮問題,要依靠經濟增長,共同創富……羣策羣力推動產業發展,才是治本之道」。

特首的「妙計」令不少社福機構和學者摸不着頭腦,到底推動醫療產業,多聘醫護還是清潔工?到底辦大學多聘用教授還是校工?到底共同創富後,貧富如何分享?123萬的貧窮人口,又是否要苦候六大產業成熟起來,才可脫貧?

港貧富差距全球最懸殊 學者憂易造成社會分化

星島日報
A09 |  港聞     2009-10-23

港貧富差距全球最懸殊 學者憂易造成社會分化    

聯合國開發組織發表報告,在反映貧富懸殊差距的堅尼指數中,香港成為全球先進經濟體中,貧富差距最大地區。有學者指,財富不均極易造成社會分化,政府須採取措施平衡貧富懸殊問題。記者:梁愚瀚

美國《商業周刊》引述聯合國開發組織最新公布的《中美洲人類發展報告》,當中指香港是全球最先進經濟發展地區中,貧富懸殊情況最嚴重,堅尼指數達到四十三點四(下用堅尼系數,相等於零點四三四),而經濟體系與香港相近的新加坡,則排行第二,系數為零四二五,第三位是美國。堅尼系數數值介乎零與一之間,數值愈高即表示社會收入分布愈不平均;一般而言,系數超過零點四已經是到達「警戒綫」。但報告指北歐各國、日本和捷克,則是最均富的先進經濟體國家。

社聯促政府帶頭滅貧

周刊又引述報告指,香港貧富懸殊情況最大,可能是因本港有較多百萬美元收入的富豪造成,據《福布斯》今年三月的公布,本港有十九名億萬富豪,而新加坡只有兩名。另外,報告指本港除外傭,並無為工人訂下最低工資保障,成為加劇貧富懸殊的成因之一。本港的堅尼系數多年來都超過零點四的「警戒綫」,更長期領先其他先進經濟體。資料顯示,○六年本港堅尼系數一度高達零點五三三。

社聯早前以全港入息中位數一半來作貧窮綫,推算本港貧窮人口達到一百二十三萬人。社聯認為綜援為政府扶貧的措施,但政府卻以綜援金額作為貧窮標準,推算本港貧窮人口只有九十六萬人,兩者雖相差百分之二十二,社聯認為政府帶頭深入研究如何滅貧。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亦指,本港貧窮人口十數年間升逾五十萬人,反映政府「財富下滲理論」已告失敗,富庶人士的收入不會惠及貧窮基層。樂施會倡議幹事黃碩紅認為,本港應研究創造更多低學歷、低技術的職位助低層就業,以及增加社會保障,如退休及失業援助。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財富分布不均,極易造成社會分化,本港貧窮人口多為失業及欠缺工作能力的長者,政府應盡快訂立最低工資及全民退休保障,以平衡社會貧富狀況。

每月領取五千多元單親綜援的陳女士指,因一對兒女尚幼而無法外出工作,每月兩童額外的學習費用,已令他們每人每餐不過十元,更遑論讓兒女參加課外活動。她更指因家貧,遭到鄰居及其他家長白眼,終日留家避開他人歧視目光,形容自己幾近成隱蔽人士。她現只希望政府關注「跨代貧窮」問題,增加兒童的學習津貼,如上網費、實報實銷的書簿津貼等,讓下一代拾回自尊,早日脫貧。

聯合國報告:港貧富懸殊最嚴重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政情政策     2009-10-23

聯合國報告:港貧富懸殊最嚴重    

聯合國開發組織(UNDP)最新數據顯示,香港在全球先進經濟體系中,貧富差距最大。報告指出,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可能與香港的富豪人數不斷增加有關。

美國〈商業周刊〉引述聯合國開發組織,量度先進經濟體系的貧富懸殊問題(根據「堅尼系數」等指標),由零到一百分,零代表最均富,一百代表貧富差距最大。結果香港以四十三點四分成為貧富最不均地區,新加坡以四十二點五分排第二,此後排名依次為:美國、以色列、葡萄牙、紐西蘭、英國、意大利、澳洲、愛爾蘭、希臘、瑞士。而排名最低的是丹麥,得分為二十四點七。

報告指,香港樓價高企舉世聞名,但居於公共房屋的人口亦屬全球之冠。此外,香港沒有立法制訂最低工資保障基層,加上富豪人數不斷增加,拉開貧富差距。至於新加坡,報告指因該國部長級以上官員領取全球最高薪酬,另一方面大量引進廉價外勞,造成嚴重貧富不均。

資料顯示,香港二○○六年的堅尼系數達零點五三三,○六年至今未有最新數字。去年,新加坡的堅尼系數達零點四八一,美國○七年的數字達零點四五。

關注貧窮問題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認為,聯合國最新數據是香港的「極大羞恥」,亦反映特首曾蔭權提出的「進步發展觀」指「解決貧窮要靠經濟發展」是自欺欺人。協會批評,政府若只聚焦發展六大產業,而不製造惠及基層的低技術職位,難以紓緩貧富懸殊。

一分鐘,一輩子

大公園
C04      大公報       王國軍
2009-02-07
人與事
一分鐘,一輩子

他五歲的時候,全家從美國搬遷到香港,他在一所小學讀書。可他實在太調皮了,上學第一天,他就把同桌的女生辮子給剪掉了。院長極為惱火,罰他打掃一周的清潔,他卻利用這個時間,到後山的樹上偷吃桃子。父親不得不親自到書院道歉,並為他支付罰款。

然而類似的惡作劇卻屢屢發生,父親每周都要接到好幾個投訴,當然也免不了來回奔波,但縱是如此,父親每次來學校,臉上的表情總是不卑不亢,他從沒有因為有一個調皮的孩子而羞愧。

十三歲,他迷戀上了武術,開始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來學習。十六歲,他為了替班上的女同學討回公道,對一幫混混大打出手,傷了兩個人,他也因此被勒令退學,他決定到美國去求學。父親指着他房間裡的大沙包說: 「你什麼時候能在一分鐘內把它打破,你就能走。」他驚訝得張大了眼睛。

「是的。一分鐘。」父親微笑說, 「對別人說也許要用一輩子,但你只能用一分鐘。因為你與眾不同。」父親的話他牢牢記在心裡面。接下來的時間,他開始瘋狂的訓練,因為他知道,他的人生命運,將在一分鐘內決定。

三個月後,父親給他換了一個新沙包,並在一邊按下了秒表。一拳,又一拳,他幾乎使勁了全身的力氣。最後一記重拳,沙子砰的一聲向外傾瀉。

他成功了,十八歲那年,他如願以償地來到了三藩市,攻讀哲學心理系。並且開設了截拳道武館。

三十歲,雖然他卓絕的武藝贏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評,但在電影界,他還只是個新人,雖然他進了荷里活,但發展得並不好。

次年三月,好友將他引薦給大導演羅維,羅維早就聽說了他在美國的種種事跡,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聞名已久,有心讓他擔任自己的新電影的男一號。

但是羅維導演的決定,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對,畢竟這是一部凝聚了大家數年心血的新作,卻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擔任主演,大家都接受不了。

為了說服大家,羅維只好通知他來公司。把劇本扔給他: 「你需要多少時間來參透劇本?」他以少有的嚴肅而認真的口吻說:「一分鐘。」他的回答令所有人感到驚訝,他接着說:「這事兒是這樣的,對別人來說或許需要幾周的時間,但我只有一分鐘的時間,我的父親曾經就教導我,要想有出息,就必須把別人的一分鐘當成自己的一輩子來慎重對待。」接着,他拿出一個秒表,開始計時。一分鐘後,他來了一段即興表演,雖說內容有出入,但他卻把鄭潮安這個人物的性格演繹得活靈活現。

他就是李小龍,這也是他由美返港拍攝的首部影片:《唐山大兄》,影片上映兩周就創下了兩百萬港幣的票房收入,這在香港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

態度認真,言談謙虛而自信,這就是李小龍的處事哲學。平心而論,一分鐘和一輩子差距何止千萬倍,但只要把每一分鐘都當作能改變一輩子的事情來慎重對待,那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完成,什麼抱負不能實現的呢?

學會感恩

寫意
C13      香港經濟日報       李焯芬
2008-12-31
寫意——活在當下
學會感恩

一位朋友向我講述了她小女兒的故事。她女兒每天晚上臨睡前,都要回憶自己一天所經歷過的人和事,並要在心中默默「感激」三個人和三件事。

當然,這個任務是我那位朋友安排給她的,因為她想讓女兒從小學會看到人生美好的一切,並真心地感恩。一個常常感恩的人才會惜福,才會快樂,心靈才會高尚美好。

一天晚上,她的女兒練完琴後很久也沒有上床,呆呆地坐在那裏,不知在想着甚麼。她問女兒怎麼了,女兒為難地告訴她,今天她謝過了為自己剪指甲的老奶奶,為她上鋼琴課的老師,為她們班房做清潔衞生的鐘點工,以及老天沒有下雨……可是,可還少了一件事需要感謝,想來想去也想不出需要感謝甚麼了。

朋友看着女兒苦思冥想的可愛狀,建議說,只要是讓你快樂的事,都值得去感激。

女兒看着她,一會兒臉上出現了開心的笑容。她說,媽媽種在露台上的茉莉花開花了,這件事令她開心極了,茉莉花那麼香、那麼美,她要謝謝花開了!

朋友為女兒的話感到非常開心,她說想不到女兒如此有心,而且詩意盎然。

聽了朋友的講述,我也被她女兒的話感動了。六歲的小女孩已開始會感謝花開,等到秋天,她就會感恩碩果豐收;到了冬天,她一定會感恩溫暖的陽光。

學會感恩,就等如學會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優點。感恩是溫暖的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也是感情的黏合劑。只有學會感恩,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只有學會感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向和睦合作的方向發展。

愛情無常

副刊  時代
D07      明報      周瑮
2009-05-05
七齣好戲
愛情無常

最近聽了很多三角戀和婚外情的故事,不覺狐疑一段專一的愛情,到底在什麼情况下才能站得住腳?

——36 歲的已婚婦愛上33 歲的單身男,他們一起兩年,沒有承諾與將來,大家的共識是「只在乎曾經擁有」,兩人後來理智分手,因為已婚婦準備生小孩,可是她最後還是強調:我愛你多過愛我老公。

——34 歲的他與相戀九年的女友結婚,兩年後,他承認愛上另一個女人,他希望與一個相戀一個月的女人長相廝守。他太太恃着十一年的感情,以為他會浪子回頭,可是她在丈夫的blog 上看到,她逃回娘家的日子中,他們依然過得快樂又無所顧忌。

——婚後三年與舊情人重燃愛火,雖然出軌的男女都已有家室。女的在不設防下有了丈夫的孩子,她突然發覺最愛的是她的舊情人,本來把心一橫想把孩子打掉,後來還是不忍,留下了胎兒,也留下了怨恨。丈夫說:你討厭這個家就離開吧。她說:我不是不想,可是我有了你的孩子。

——他不是第一次對她不忠,31 歲的她拒絕接受他已不愛她的事實,分手後的日子還每晚如情人般致電對方,試圖以一種「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的態度,把一段破裂了的感情碎片,逐一拾回。她渴望與他共諧連理,可是誰也在問她:他能給你幸福嗎?

幾個姊妹談了一個晚上,已婚的I以幾乎肯定又認命的語氣作一個結論:能夠白頭到老,比中六合彩更難。我不語,想起《小團圓》的一句, 「現在海枯石爛也很快」。

愛是良藥

小公園
C07      大公報       葉特生
2008-05-21
生命特寫
愛是良藥

夫妻長期爭吵,各執一詞,各有道理,勸架的人,千萬別陷入他們的是非爭論中。

爭吵,後面都有無解的情結,一刻的安撫和暫時的忍耐,都解決不了問題。內在的傷口比表面的傷口更難治。即使搞清楚內在的傷口在哪裡,也未必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撫平。有個女人一直嘮叨丈夫,說他天天酗酒,不務正業;她丈夫就說:受不了她的吹毛求疵,惟有尋求一醉解千愁。這都是表面現象,心理治療師說她有受虐傾向,有意刺激別人罵她摒棄她,然後到處訴苦,好引人注意。為什麼要這樣

她父親道貌岸然,態度冷漠,令她從小得不到親情和溫暖,強烈自卑,常自覺是壞孩子,長大後經常怨天怨地,自暴自棄,丈夫不勝其煩,躲到醉鄉逃避,大家都是受害者。當夫妻二人打開心防,發現都是心靈弱者,不應再彼此傷害,反而應珍惜和相愛。愛是解決夫妻問題的惟一特效藥,愛愈增長,難解的結愈消失於無形

愛就是接納,先接受它,才能改造它。不斷批評和埋怨,不是解決方法。當女人接納丈夫酗酒的事實,男人也不再怕妻子嘮叨,說也奇怪:忽然女的不再抗議,男的也不再喝酒,兩件環環相扣的困難,一起不見了。

愛成了習慣

小公園
C07      大公報       李若梅
2008-05-21
呼之欲出
愛成了習慣

不知其他母親有否同樣的困惑:望着長大成人的孩子,會感到親切又陌生,望着望着,愈不覺着是自己的孩子了,只像一個關係很親密的房客,無法與二十年前懷中那個粉團聯繫在一起,直至他叫你一聲媽。你已難再把他摟在懷裡,儘管你仍然愛他。

這麼多講母愛的歌,我最喜歡肥媽唱的那首「媽媽I love you」。

其他講母愛的歌多從子女的角度去寫,但這首由潘源良填詞的歌,卻是從母親的角度來抒發的,歌詞說「無需負重任,催迫一生答謝,只需講一聲媽媽I love you」,因為「愛你是我的生趣」。

母親愛孩子是基於天性,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會保護下一代以保證物種的延續,只是依循天道而行,沒什麼偉大不偉大。

現代人生孩子,已很少是因為立意為繼後香燈,都只為要一個愛的結晶品或純粹「喜歡BB」。

生下來後,看着懷中的粉團,知道這無助的小東西需要照顧需要愛,於是你有意識地去愛他照顧他。

到孩子長大了,事實上不再需要你的照顧了,你仍然愛他並希望繼續照顧他;儘管你已老得要倒過來需要他的照顧了,你還是千方百計尋找力能所及的地方去照顧他:上班離家時為他開開門,下班後給他遞上一杯茶之類。

這時候,你的愛已變了無意識,你的愛已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生趣。

愛情病

小公園
C07      大公報       葉輝
2008-05-21
魚在藻
愛情病

約翰曼尼長期從事性行為研究,也替人做過變性手術,最具爭議的是大衛利馬(DavidReimer)醫療案例,他聲稱成功為利馬變性為女性,其後被揭發手術失敗。他在《愛情及愛情病》(LoveandLoveSickness)一書指出:「在數千年來人類居住的地球上,對於性行為的解釋,再沒有什麼比哺乳動物的固有民間智慧更為貼切。」他認為人類的愛情和「配對關係」(pairbond),只是受腦下垂體分泌所支配的「癖」或「癮」(addiction)。

有一首叫做《卡門》的老歌說:「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兒,一點兒也不稀奇」,「癖」或「癮」作為愛情病,在約翰曼尼看來,也是一點也不稀奇的玩意兒,稍為走向極端便會形成「戀物癖」,那是指變態性慾對愛慕對象的鞋子、手套、衣服等感到亢奮。他認為兩個人之間的「戀癖」,像電流的正極和負極或攝影的陰片和陽片,是類似「酒精中毒」(alcoholism)的「殉道」(martyr)。

雜交對動物來說是常態,有些動物似乎會忠於「配對關係」,但生物學家發現,牠們總會搞「婚外情」,這使人想起電影《情已逝》(Heartburn),梅麗史翠普向父親抱怨丈夫拈花惹草,老爸竟調侃她:你為什麼不嫁給一隻天鵝?可是老爸錯了,生物學家發現,天鵝也不會從一而終–––約翰曼尼會告訴你,那不是因為性,而是天生的愛情病。

最痛苦的人

大公園
C04      大公報       汪金友
2009-04-24
最痛苦的人

很多人都向一位大師哭訴自己的痛苦,於是這位大師從中挑選了一百個自以為最痛苦的人,讓他們把自己的痛苦寫在紙上。寫完後,大師說:「現在,請你們把手中的紙條相互交換一下。」結果,這一百個人交換看了別人的紙條之後,個個都非常驚奇。過去,總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現在才發現,其他人比自己更「痛苦」。

一個身體殘疾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有一天,他在醫院裡碰到一個身患絕症的人,而且癌症已經到了晚期。一想到死,這個殘疾人嚇出一身冷汗。這時他才感覺到,雖然自己肢體殘疾,但照樣可以活着。每天都能享受燦爛的陽光,欣賞美麗的景色。還有那麼多的親情、友情和同情,給自己帶來了不盡的快樂。

一個身患絕症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為此,他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飯也不想吃,話也不願說。難道剛剛五十歲,就這樣告別人生嗎?後來,他發現得他這種病的,還有很多是三十歲和二十歲的人。再想想在事故中喪生的年輕人,頓時覺得,即便自己馬上走了,也沒有遺憾,因為已經充分享受了生活。

一個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一個老頭走過來對他說: 「挖掉你一個眼睛,給你一萬元,你幹嗎?」年輕人一愣,立即回答:「不幹!」「砍掉你一個胳膊,給你十萬元,你幹嗎?」「不幹!」「鋸斷你雙腿,給你五十萬元,你幹嗎?」「不幹!」「讓你現在死去,給你一百萬元,你幹嗎?」「不幹!堅決不幹!」老頭說: 「你已經是個『百萬富翁』了,為什麼還說自己一無所有?」年輕人醒悟了,馬上信心百倍地去尋找新工作。

一個剛剛失戀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外出散心時,在一個村旁遇到一個看魚塘的老漢。老漢說:「我今年六十歲了,最大的痛苦,就是至今沒有討到老婆。像我這樣的老光棍,我們村裡還有二十多個。我的條件並不高,只要是女人就行。可是至今,沒有一個人願意嫁給我。看來,我這一生,是注定要在孤獨中度過了。」 

一個連續十年職務沒有升遷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一起大學畢業的同學,一塊參加工作的同事,很多都已提升到縣處級。而他,卻仍是機關裡的一般幹部。吃飯沒有酒,出入沒有車。同學聚會的時候,因為職務最低,只能坐在最下席。但當金融海嘯到來的時候,他才發現,還有很多沒有工作的人,夢寐以求的就是到機關當公務員。 

一個大學畢業幾年仍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可是他並不知道,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人,比他不知要痛苦多少倍。他們或者在農村種地,或者在工地幹活,能在工廠裡當個操作工,就心滿意足了。 

成功之上還有成功,痛苦之下還有痛苦。到任何時候,都不要以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而且,生命中的每一種痛苦,都是成長的代價和成功的成本。

教局小組建議教科書五年才可改版 逼減價課本與教材將分拆賣

要聞
A04      蘋果日報     
2009-10-23
教局小組建議教科書五年才可改版 逼減價課本與教材將分拆賣

【本報訊】為遏止教科書加價,政府一個由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率領的專責小組昨發表報告,建議下學年分拆課本、學材及教材售賣,可望降低課本價格;同時印刷課本由每三年改版一次延長至五年才可改版。小組有信心書價可以下調,惟業界估計少於一成。記者:夏志禮

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用了近一年時間研究,昨發表報告提出15項相關建議,當中包括就教科書價格及電子教學的主要建議(見表),其中四項電子學習建議涉款約1.4億元。

政府預料可以減價一成

現時課本與教材以綑綁形式銷售,教材歸學校,費用卻由家長承擔。小組建議下學年起,將課本與教材分拆,讓市場以用者自付原則購買所需材料,各學校屆時將不可收取書商贈送的免費教材。陳維安表示,學校可按情況購入合適教材,避免出現浪費。局方會監察書商有否違規送書予學校,按情況決定罰則;若購買所需教材時遇到財政困難,局方可按需要增加津貼,津貼金額未定,但不會向所有學校提供定額撥款。陳維安指,現時難言書價將因方案下調多少,對於書商期望政府資助學校購買教材,他指政府絕不可能為出版商「包底」,期望書商提升教材質素爭取市場,而課本五年不改版也有助維持價格穩定。委員之一的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相信,教材分拆出售後書價可下調,「如果個成本下跌都唔減書價,咁書商可能要解釋原因。」消委會最近調查指,本學年課本價格較上學年輕微下滑,是六年來首次下跌,但個別如新高中一年級的平均購書費,卻較去年中四級的2,380元增加3.1%。有書商指政府估算教材分拆後課本可減價一成,現時言之尚早,「佢係用教科書市場每年營運盤數去推算,但係o依家如果我哋真係做分拆,就要去考慮埋有幾多學校會買(教材),同要唔要再提高個質素。」他舉例,若書價減一成,書商便損失1.5億元生意額。

議員恐書簿津貼「充公」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表示,現時難估計教材分拆後成本上漲多少,「我哋學校 o依家大約用兩萬蚊買教材,下學年可能要加到三萬至五萬,相信今次會成為教師自己整教材嘅驅動力。」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表示,今次總算行出教科書減價的第一步,但擔心個別「蠱惑」書商會利用各種藉口不減價,「可以話係拉上補下,或者好似o依家咁,啲補充練習係唔算入書單裏面。」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同意分拆可降低教科書價格,但政府未必可贏得掌聲,「每年有成四億書簿津貼,如果教科書減兩成,咁政府就可從中慳八千萬,呢筆錢如果唔拎返出來,例如畀學校去買教材,咁咪即係變相充公?」

專責小組六項主要建議

1.斥資4,000萬至6,000萬元,下學年於20至30間中小學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劃,為期三年
2.本學年起投放額外資源加強發展「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
3.本學年向全港學校發放一筆過撥款,預算4,000萬至6,000 萬元,供學校未來三年購買電子學習資源之用
4.在香港教育城網站建立電子學習資源商貿平台及教師網上社群
5.下學年起將課本、教材和學材分拆定價,落實用者自付原則,局方將按需要發放津貼予學校
6.下學年起,教科書由三年不改版變成五年不改版

資料來源:「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

聯合國報告香港貧富懸殊全球最嚴重

蘋果日報
A08 |  港聞     2009-10-23

聯合國報告香港貧富懸殊全球最嚴重    團體:特首當窮人冇到推社會向危險邊緣    

【本報訊】本港半山豪宅剛創下冠絕全球的天價,聯合國的最新調查卻顯示,香港貧富懸殊全球最嚴重。在全球27個先進經濟地區當中,貧富懸殊積分以香港最高。社區組織協會認為這是香港的羞恥;有學者認為,本港長期失業的貧窮青少年難有翻身機會,不滿情緒可能引致社會動盪。記者:麥志榮

美國《商業周刊》利用聯合國開發組織剛發表的全球各國的堅尼系數報告,將其中經濟先進地區的數據作出排名。結果顯示,在全球27個經濟先進地區中,香港貧富懸殊堅尼積分達到43.4,排名第1。排第2位的新加坡為42.5,美國排第3,為40.8。香港每年生產總值超過2,000億美元(折合港幣 15,600億元),但其中最貧窮的一成人口只能分享當中2%收入,最富有的一成人口則佔了34.8%收入,富裕階層的收入是窮人的17.8倍。

反映本港有大量有錢人

《商業周刊》又指出,香港的勞斯萊斯房車、豪宅及名牌商店數目甚多,反映本港擁有大量樂於炫耀財富的有錢人,但與此同時,香港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公共屋邨,近一半人口住在公屋及資助房屋中,工人也沒有最低工資保障。堅尼系數是用以量度社會貧富差距的指標。根據社區組織協會收集的各地堅尼系數數據,得出和聯合國開發組織研究類似的結果。該會指出,香港在全球先進地區中貧富懸殊排第一,是香港的極大羞恥,特首剛發表的施政報告「當窮人冇到」,所謂六大產業又不能惠及基層打工仔,特首再不推行扶貧措施,會令本港貧窮問題繼續惡化,將香港社會帶向危險邊緣。

學者:可引起社會動盪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香港近年經濟泡沫爆破以及經濟轉型,導致低技術及低學歷人士的勞動價值下降,其中對年長者及青少年的影響最大,當中青少年的失業率最高,難有翻身機會,形成不滿的情緒,根據外國經驗,最嚴重會引起社會動盪及治安轉差,其次也會引致青少年吸毒、自殺率高等社會問題。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指出,本港經濟以金融為主,部份人可透過投資賺大錢,無餘錢投資人士的財富難以大幅增加,於是形成極大差距。但由於本港有綜援及公屋,就算貧富懸殊趨勢轉差,窮人的實際生活也未致太惡劣。

10大貧富懸殊先進地區

排名1:香港
排名2:新加坡
排名3:美國
排名4:以色列
排名5:葡萄牙
排名6:新西蘭
排名7:意大利、英國
排名8:澳洲
排名9:愛爾蘭、希臘
排名10:瑞士
資料來源:美國《商業周刊》

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高鐵西九總站的七宗罪

信報財經新聞
P12 |  時事評論 |  專業眼 |  By 黎廣德     2009-10-22

高鐵西九總站的七宗罪    

二○一六年,一位北京國企的總裁來港參加公司上市酒會,預訂了中環五星?酒店。他聽說專為高檔商務旅客而設的香港高鐵站新落成,於是在深夜從北京站上車,十個小時車程,剛好在清早上班時間抵達西九龍總站。他過關後,拿着行李,從八層樓深的地底月台到達地面,用了五分鐘跑到接車處,司機早已恭候。

他滿心歡喜地乘車離開,怎料原本預計十分鐘便可到中環的車程,在離開西九站,轉上西隧前已經堵塞了五分鐘,抵達干諾道中時又再堵了五分鐘。他到酒店後質問下屬,為什麼不乾脆從西九站轉乘東涌線列車到中環站?他的下屬只好說出實情:從西九站往九龍站轉車需要步行十二分鐘,一上一落共有二十層樓深的垂直距離,實在不適合他飽受飲宴折磨的身形,恐怕他屆時更會一肚子氣。

如果你是這位北京總裁,會否發誓日後來港,只乘飛機、不坐高鐵?

或者你會說,高鐵不是為高檔商務客而設,理應服務普羅大眾。果真如此,我們便應仔細思考,西九總站是否方便分布全港的市民和旅客的最佳選址。

政府辯稱全球大城市的高鐵均直達市中心,所以西九總站是最佳選擇。這說法本身不符事實,很多城市的高鐵站,例如新建的廣州市總站,以至每天載客十萬人、接駁法國第一條高鐵的全國第二大城市里昂,選址均偏離市中心區,證明選址決策必須顧及當地實際條件。

由於過去市區規劃造成的局限,西九總站有「七宗罪」,使高鐵「直達市區」變成得不償失。

第一宗罪:造價高昂 正由於西九站位於市區,必須從港深邊界興建二十六公里長的隧道直穿而入,為車站挖出四百五十萬立方米的泥土,又由於須在地底施工,不能分期興建,車站容積相當於建造三十個旺角地鐵站;其造價之高,足以令香港取得「全球最貴鐵路」的健力士紀錄。即使運輸局放風,準備用「創意會計」手法把部分工程款項剔除,聲稱造價「只」上升至五百億元,但即使真的如此,也已經是目前全球每公里造價最貴的英法海底隧道高鐵的三倍。

第二宗罪:接駁困難 目前西九已經有兩個車站:服務東涌線和機場快線的九龍站,及西鐵線的柯士甸站。由於過去地鐵和九鐵兩家公司互不咬弦,兩個車站相距大半公里,西九站夾在兩者之間,猶如孤島,無法興建相連的大堂。所以由西九站往九龍站轉車,須往上行達十一層樓之深,再走約半公里之遙,穿過「圓方」商場,再往下九層樓才抵達月台,常人須用上十二分鐘。這是從中環站到香港站的兩倍時間,對拿着沉重行李和年長的旅客來說,便是活受罪,究竟這種設計是「吸客」還是「趕客」?

第三宗罪:路面擠塞 目前西九區內柯士甸道至廣東道的路口,在繁忙時間已經非常擠塞。這個死結早在交通模型中預計,但因為當年停止在海運大廈對開填海,梳利士巴利道無法接通到西九,所以九龍站一帶道路變成死角。即使將來多加一些沉降式路段,仍難免有經常大塞車的風險。政府預計使用西九站的人流中有一半利用路面交通,即是額外增加每天五萬人出入,再加上西九文化區的車流,使西九站猶如銅鑼灣時代廣場的翻版:一次錯誤規劃,便足以使油尖區的交通萬劫不復,而在六年施工期內的交通改道,也足以令全區商、住?叫苦連天。

第四宗罪:受惠人少 政府估計,使用西九站的旅客只有百分之五會步行至目的地,等於宣布每天九萬多旅客都要大費周章,轉乘其他列車或汽車,才能扺達目的地。公共專業聯盟提出的「貫通南北方案」*,指出西九站只能使約四十萬港人受惠,但如將高鐵總站設於錦上路,再新建一條港島快線從錦上路接駁青衣站出市區,卻可以讓全港四百多萬人更快抵達目的地,包括前往赤臘角機場、新界、中環和港島的所有旅客和市民。

第五宗罪:浪費土地 由於從邊界到市區均須全線使用隧道,為安全起見,政府必須在中途設置露天救援站,因此需要徵用石崗菜園村二十多公頃的土地。菜園村村民為此失去家園和耕地,卻連一個方便新界居民使用的車站也沒有着落。這等於用兩倍土地,只換來一個市區車站。對寸金尺土的香港來說,極度浪費資源。

第六宗罪:效率奇低 長途列車到站後必須清潔整理,但由於西九站面積狹小,列車須空車駛往石崗的停放處,清理後再空車跑十六公里回到西九站載客。這種安排既霸佔了車軌容量,更浪費能源。效率降低的結果是營運成本增加,要不提高票價,要不由政府補貼,對乘客和納稅人都沒有好處。按照北京交通大學趙堅教授的分析,政府須向京津線高鐵的每程乘客補貼二十至三十元,才能維持營運。即使香港高鐵情?不比京津線更差,政府仍須每年補貼十億元。

第七宗罪:妨礙西九 西九站地底的路軌須往南延伸,佔用了西九文化區內四公頃的土地。由於這片土地是西九文化區從尖沙咀的入口,車站施工時不但使文化區的「大門」位置在六年內無法建設,更使建築設計受到極大的制肘。市民希望西九文化區早日落成的願望又再落空。

虛心聆聽、客觀求證,是市民對政府官員的起碼要求。但願曾蔭權政府這次不要以「數夠票」的心態硬闖,只懂動員「凡是派」護航。特首的面子重要,還是社會的長治久安更重要?

2009年10月21日星期三

YouTube 片揭小巴剷行人路 司機認危險駕駛

A16      明報     
2009-10-21
YouTube 片揭小巴剷行人路 司機認危險駕駛

【明報專訊】YouTube 早前流傳一段短片,揭發一輛電單車與小巴駛經旺角洗衣街時瘋狂剷上行人路「爬頭」,兩名司機同被控危險駕駛罪,小巴司機昨日認罪,押候至今日判刑。惟法庭質疑電單車剷上行人路時無人途經,或未能構成控罪,押後至本月22 日處理。

官質疑電單車控罪標準

兩名被告分別為小巴司機謝智能(53 歲)及當經紀的電單車司機劉國強(43 歲),二人同被控於今年8 月6 日,在旺角洗衣街近亞皆老街危險駕駛車輛。

裁判官認為,控方先要證明被告駕駛技術遠低於合格謹慎人士的標準,而電單車當時時速為5 公里,加上行人道上沒有途人,質疑何以構成危險,故把劉的案件押後處理。案情透露,今年8 月6 日晚上7 時許,小巴司機謝智能駛至旺角洗衣街128 號時,發現前方交通擠塞,遂把小巴駛上行人路,以時速8 至10 公里行駛了10 米至水務署門外,越過另一輛小巴及私家車後始返回行車道。

SARS英雄沈祖堯 明年任中大校長

A06      明報    
2009-10-21
SARS英雄沈祖堯 明年任中大校長

【明報專訊】2003 年積極抵抗SARS 疫症獲《時代周刊》封為亞洲英雄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前副院長沈祖堯,獲中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推薦做唯一候選人,明年中將成為第7 任中大校長。本港大學近年多物色海外著名華人學者任校長,沈祖堯是少有的百分百香港地道學者。沈祖堯對本報記者說:「我雖然不是教育家,但會抱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去做(中大校長)。」中大校董會將於11 月10 日舉行特別會議,考慮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建議,通過聘任年僅50 歲的沈祖堯為下任校長,接替明年6 月30 日任期屆滿的校長劉遵義。沈祖堯發表簡短聲明回應指出,很榮幸成為中文大學的校長候選人,熱切期待在未來數星期與不同的大學成員會面。

唯一候選人將與師生會面

他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目前不方便接受訪問,但表示樂於服務中大。他形容成為唯一候選人是「意想不到的結果」。沈祖堯未來數周將與校內師生及各持分者會面,聆聽意見。他說: 「未來3 星期是相當重要。」本地大學大多於海外尋找人選擔任校長,較少於本港物色本地學者。土生土長的沈祖堯說,他自信自己的研究於醫學界具國際知名度。至於年僅 50 歲便成為大學校長,全職行政工作會否妨礙日後的研究,他沒有詳細回應。

有中大校董形容,沈祖堯於遴選過程一直是「最強候選人」,認為他的醫學成就有助推動中大醫學及生物科技等研究,亦可加強籌款能力。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沈祖堯的處事技巧及與學生關係均較劉遵義優勝,相信他上任後可提升中大的聲望。蔡子強讚賞沈祖堯關心弱勢社群,同時亦關心學生的通識教育,正與他籌辦通識課程。

學生會長:將是開明校長

中大學生會會長林朝暉相信沈祖堯將會是一位開明的校長,會接納同學的意見,令校政更具透明度。他期望沈祖堯可帶動中大師生更和諧。

中大校友兼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沈祖堯於2003 年沉着冷靜處理SARS 的表現,判斷力是毋庸置疑,相信他有足夠能力勝任中大校長一職。中大校友會聯會顧問李少鶴讚賞沈祖堯為人隨和,與學生關係良好,是校長理想人選。

沈祖堯於2003 年SARS 疫症爆發期間,積極對抗SARS 的經歷廣為市民所認識(詳見另稿)。他加入中大約17 年,92 年擔任中大內科學系講師,於2004 年曾以「行政工作不適合我」為由,推卻中大醫學院院長職位。他自去年出任逸夫書院院長一職後,即有傳言指他可能擔任中大校長。

港聞
A06      明報    
2009-10-21
讀皇仁中一幾乎包尾

【明報專訊】沈祖堯自小在港讀書,現時研究及學術成就超卓,但學業及工作卻非一帆風順,升讀皇仁書院及香港大學醫學院更幾近考包尾,剛行醫時亦感鬱鬱不得志。

沈祖堯過往接受訪問時曾表示:「小學讀書年年考第一,中學升上皇仁,中一竟跌至第32 名,接近包尾,對我來說是很大打擊」。

其後他大幅減少活動,專心學業中五才升到10 名內,他入讀港大醫學院又再遇上幾近包尾的噩夢,後來學懂與同學分享讀書的心得,不斷進步,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大學畢業後,沈祖堯加入威爾斯親王醫院行醫,卻不獲賞識,遂辭職到加拿大修讀博士課程,其後回港繼續行醫,直至2003 年本港爆發SARS 期間,他正擔任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

2009年10月18日星期日

商場廁門手柄含菌超勁比鈔票多255倍兒童長者易受感染

蘋果日報
A10 | 港聞 2009-10-18

商場廁門手柄含菌超勁比鈔票多255倍兒童長者易受感染

【本報訊】商場人流甚高,暗藏細菌黑點,一項調查發現,商場洗手間大門手柄上藏菌量勁恐怖,較經常使用的鈔票高出255倍。兒科專科醫生指,當中或有可致病的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兒童及長者接觸後再摸口鼻會受感染,引致腹瀉、呼吸道感染,甚至腦膜炎,建議市民養成正確洗手習慣,減低感染風險。記者:梁瑞琼

一個濕紙巾生產商進行該項調查,在港九新界各選一個大型商場的大門、電梯扶手、按鈕、食肆餐牌、餐盤及洗手間大門等8個地方抽取樣本進行化驗,了解其藏菌量。結果顯示,洗手後接觸的洗手間大門手柄或推門位置高踞藏菌黑點首位,平均藏菌量高達7百多萬菌落,較鈔票高出255倍,其次為餐盤有7,400菌落食肆餐牌963菌落櫃員機按鈕787菌落電梯按鈕518菌落。兒科專科醫生歐陽卓倫估計,大部份細菌均對人體無害,但少數如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及 H1N1病毒等則可致病,部份市民如廁後即使有洗手,但未有抹手便推門離開,會營造出有利細菌滋長的潮濕環境,加上細菌繁殖能力高,傳染期長,市民推門離開時,雙手便受細菌污染。「市民好多時抹完手掉咗張紙巾先開門,應該用紙巾隔住開門,出咗去先掉。」

清潔雙手可減感染五成

細菌是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歐陽卓倫指,以受污染的手取食物進食,或觸摸眼、口及鼻,或會受感染,引致腹瀉及呼吸道感染等,兒童及長者等體弱者更可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腦膜炎。他稱,有效清潔雙手可減低患腹瀉及腸道感染近五成,也可減少呼吸道感染二成三,建議市民進食前、如廁後及接觸眼口鼻前應以肥皂洗手、用酒精搓手液或消毒濕紙巾潔手,減低感染風險。王太與4及8歲子女逛商場時,定必注意他們的雙手清潔。她表示,儘管商場已加強清潔,但小朋友喜歡觸摸新事物,在所難免會接觸到細菌,惟有更注重手部清潔,「會提佢哋經常要洗手,同埋千祈唔可以用手摸眼、口、鼻。」她也會自備消毒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商場藏菌黑點

地方:洗手間大門手柄或推門位置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7,667,920
地方:餐盤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7,400
地方:食肆餐牌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963
地方:櫃員機按鈕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787
地方:電梯按鈕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518
地方:超級市場購物車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320
地方:商場大門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320
地方:電梯扶手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147
地方:市面流通鈔票(對照)平均每樣本含菌量(菌落):30,000

資料來源:一間濕紙巾公司委託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調查結果

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排隊文化凸顯都市文明

大公報 上官泰芙
2007-09-10
時評文化
排隊文化凸顯都市文明

排隊,也形成了香港文化中的一種現象。香港很少出現「一哄而起」、「蜂擁而上」的情況。香港人雖然好奇心重,大唱「行得快,好世界」之歌,喜歡湊熱鬧,但香港人其實是非常講究和遵守秩序的。這種「排隊文化」的形成和百年來英式的管治有些關係,英國人標榜「紳士風度」,影響到香港市民也養成了不那麼爭先恐後的公德心。整個香港社會風氣和都市節奏,幾乎都靠排隊維持,如果沒有了排隊這種形式,可能整個社會就無法運作了。因此,如果要提高來講,「排隊」是香港都市文化最基本的特色,排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證明着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裡,機會是人人平等的,生存狀態也是一視同仁的。

排隊顯示人人平等

只要閉着眼睛想一想,就會發現在香港,排隊這種形式是十分普遍的,也無處不在的,可能每天我們都要重複做好多次,不知不覺地排起隊。

先說交通方面的「排隊」:在飛機場、火車站,搭的士就必須排隊,含糊不得。不像上下班時間或下雨天,在馬路上截的士,因為無隊可排,往往後來者居上,有時還為了搶位而吵架。這是香港較為不文明的一面。但要是搭飛機劃座位,則對不起,哪怕你是腰纏萬貫的人,只要是經濟艙,大家一律平等。排隊的「圈兒」七拐八彎,你都必須乖乖地拉着皮箱排隊。

大街小巷均守秩序

在地鐵內,列車停站一側的站台,為你劃了好幾條黃線,從列車出來或要進入列車的,都分得很清楚。要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間,車廂爆棚,站台也擠得密密麻麻的,這時多半有工作人員在廣播和維持秩序,誰都要乖乖地排隊。在一般的巴士總站,乘客靜靜地排隊,很少出現混亂的局面。香港為什麼不混亂,到處都顯得井然有序,全因人們自律、守本分;要是你突然打尖,必然會引起咒罵,惹起「民憤」,後面阿叔、師奶、老者會群起而攻之,將你等同過街老鼠一般對待,你必然承受不住壓力而趁早放棄排前的念頭,灰溜溜地排到後面。這種自律加上市民共同監督的方法非常行之有效,正是這種方式令香港呈現一片文明。

再說「飲食」:香港是美食天堂,但許多食肆都有人滿之患,也都必須排隊。一些頗有口碑的茶樓,排隊變成「派籌」,意思一樣。如是開在大街大巷,門口常見人群;開在樓上、商場的,則會讓你坐在椅子上等候。中午在快餐店,收銀處前往往會排起長龍購票,取食物時又再排一次隊;等候座位,又排一次,也許只有你一人在等候,人少但是等的時間不短。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餐廳或茶樓推出「又平又好」的下午茶,也可吸引食客大排其隊。

人人自律安居樂業

我們只要到鬧區一走,就會看到一些著名的大廈內既有書店,又有學院、補習社,或讓人領取禮品的信用卡公司,其底層有時也會排起長龍。電梯將乘客一批一批載上去,超重就會請你等下一趟。到了領取禮品時,又得排一次隊。買六合彩彩票、足球下注,這些與「發財」有關的好事,往往人特多,幾乎沒有一樣不需要排隊。在「股票上市熱」的那段日子,我們就見到在一些銀行門口裡三圈,外三圈,大家排着隊,為的只不過是領取一份「抽新股」的表格。再說銀行,「排隊文化」在香港經濟幾度動盪中令人渾然不覺形成,大部分銀行你存款、入錢都要排隊。尖沙咀一家老牌銀行內的大廳上,更為壯觀,等候辦事的人自己抽了次序票據之後,就坐着等候了,電腦屏上會用數字及次序告訴你還要等多久。

在超市購物,在電影院前購票也都需要排隊,概莫能外。在政府部門、旅行社辦理一些證件,排隊文化更是大派用場。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排隊文化,社會才顯得那麼有秩序和次序,香港才體現出是了不起的文明之都。生老病死還不是如此?內地「排着隊」來港生產 (分娩) 的孕婦,因為不合規則,門被堵上了。如果此門一開,醫院可能有人滿之患,香港產婦的床位就要出現「雀巢鳩佔」的狀況了。香港的政府醫院,由於制度好,價錢便宜,看病的人特別多,當然也要排隊。這一「排」時間之長非常驚人。有些病要診斷,排期短則半年,長則一年之後。有些病不能等,但香港看政府醫院的人特別多,醫生、病房均不足,看來一時無法解決。

有幾類「排隊」非常瘋狂和驚人。例如追星族,為了見見偶像 (歌星、明星等) ,握握手,不惜排通宵的隊。她們搬草蓆,帶枕頭,在人行道上睡覺,為的只是等待第二天那麼幾秒幾分鐘的「心跳時刻」。

再如地產熱、買樓花熱的時期。為了買平樓、靚樓,我們不是猶記得一些中產人士全家出動排隊買樓花嗎?時期不同,如今我們只要到一些將落成的新樓去看,便見經紀人「排隊」爭看客……。

總的說來,香港的「排隊文化」是很好的文化。由於已成為風氣,香港基本上呈現一派安寧。因為這種排隊文化的保障,香港人才能安居樂業。「排隊文化」既有自律性,也有監督性,是一種「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機會」的共識。只要這種高度自覺的風氣永不消失,香港必會永遠和諧,更加進步和文明。

作者為資深出版人,作家

中國遊客為何高聲說話

大公報 章明
2007-10-14
如是我見
中國遊客為何高聲說話

消息傳來,舉國愕然。近來多家傳媒報道,我國不少出境遊客在國外舉止不當,形象欠佳,今年歐洲酒店業舉辦的全球遊客評選時,中國遊客形象排名倒數第三。我國外交部向我駐各國領事館發出指示,要求各領事館提醒我國公民在出國期間的言談舉止應當注意十幾種問題,保持自己的端正形象,避免出現不文明行為。–––這些不文明行為包括在街上亂撿東西、違犯當地的某些禁令、遇到麻煩時向對方執法人員行賄等等,而排在第一位的則是:在公共場所高聲說話。

我國外交部的措施是十分恰當而得體的。文件中列舉的「不文明行為」雖然在我們看來都是小事,可在許多發達國家裡卻看得很重,有的行為 (如當場掏錢行賄) 甚至於會引起法律糾紛。咱中國人 (不是全體也不是大多數) 好不容易有錢能夠出國旅遊了,可如果花錢買來一樁涉外官司,豈不大煞風景而且冤哉枉也!再說這些問題大部分是由於隔膜引起的,要是有人事先提醒一下,我相信都不難避免。–––只除了一樁:這就是「在公共場所高聲說話」。這個問題是大多數國人都患有的一種痼疾,即使事先有人提醒也是無效的。我這樣說決不是誇大其詞、嘩眾取寵

追根溯源,中國人並沒有高聲說話的毛病。咱們是「禮儀之邦」,人們多多少少都可能受到孔子的一點影響,《論語》一書不僅記載着孔子的言論,也記載着他的儀態舉止和聲音笑貌。孔子做人是「溫良恭儉讓」,說話是「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誾誾如也。」 (都是溫和、恭敬、誠懇的意思) ,他決不贊成說話轟轟如也,洶洶如也。所以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自士大夫至於文盲都一致認為「斯斯文文」就是一個人的好的形象。斯文過了頭就是懦弱,受壓迫也不敢叫苦。「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魯迅所寫的舊社會的狀況恐怕也和孔子有點關係。但是評價孔子學說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我只想說明:兩千多年來,中國人並沒有高聲說話的傳統。

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都是歷史,只有最近五十多年來才是對「高聲說話」有決定意義的。恰巧,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始,直到今日也還沒有止,我們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全民高聲吆喝」的超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收到了極大的效果。第一階段是政治吆喝。在一場接一場的政治運動中,全民高呼口號,高唱頌歌,「萬壽無疆」要喊三遍,「無限忠於」必須四番,「萬歲」則喊得越多越好。歌聲喊聲,直沖霄漢,洋洋乎盈耳哉!這還只是每天必做的尋常功課。若是聲討反革命集團,批鬥牛鬼蛇神,當然就更加電閃雷鳴,地動山搖了。持續二十餘年的政治吆喝給中國帶來了什麼福祉,也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但光說它對於增強國人的肺活量、鍛煉聲帶的堅韌性,無疑是大有好處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人又迎來了第二階段的「全民高聲吆喝」的訓練,這一回是市場吆喝。賣瓜的說瓜甜,吆喝自不可少。但是有了前番的功底,人們吆喝起來就有點邪門兒。借助電視的普及,每家每戶都給你埋伏了迫擊炮和機關槍,炮手槍手都是有頭有臉的大明星,你一不小心他們就開起火來,雖不致血肉橫飛,至少也讓你寢食難安。「我爺爺的爺爺都說好!哈哈哈哈!」「孝敬爸媽,腦百金!」「脫髮重生,白髮變黑!一周見效,無效退款!」「你還猶豫什麼?拿起電話,訂購呀!」明星們也真夠膽,只要給錢,真的假的全都不管,即使觸犯法律也照樣吆喝不誤。這第二階段市場吆喝訓練的作用也絕對不可小覷,何況它至今還在不斷加強呢。

就這樣,經歷了半個世紀、兩個階段「全民高聲吆喝」的大訓練,如今中國人 (包括我本人在內) 已經個個都練成了鐵齒銅牙金嗓大喉外帶半聾的耳朵,一開口就是高分貝,大嗓門,渾然不覺,習慣成自然,華佗也束手了。

當然,也並不是無可挽救。當前我國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這就是一劑對症的良藥。不過,半個世紀積澱下的沉疴,恐怕也得治療五十年才有望痊愈,願我們大家都不怕艱難而且富有耐心吧。

做不做好人,這是個問題

大公報 蒲繼剛
2009-07-11
自由談
做不做好人,這是個問題

范滂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名士,他少年時便懷有澄清天下之志。

范滂疾惡如仇,為官清廉,任清詔史按察諸郡時,貪官污吏望風解印綬而逃。在他任汝南郡功曹時,抑制豪強,制裁不軌,結交士人,反對宦官,深受官吏與民間敬重。第一次黨錮之禍起,范滂與李膺同時被捕,被釋還鄉時,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車有數千輛。黨錮之禍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縣令郭揖欲棄官與他一起逃亡,他不肯連累別人,自己投案,死於獄中。

在獄中時,范母帶着孫兒隨着公差到監獄來探望范滂。范滂安慰她說:「我死了以後,還有弟弟會撫養您。您不要過分傷心。」范母說:「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兩位一樣留下好名聲,我已經夠滿意了。你也用不着難過。」范滂跪着聽他母親說完,回過頭來對他的兒子說:「我要叫你做壞事吧,可是壞事畢竟是不該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沒有做壞事,卻落得這步田地。」…

每當讀東漢歷史到此,我總是憂憤難忍,潸然淚下,尤其是范滂對兒子說的那一席話,更是讓我不知所措,痛入骨髓。現實是多麼殘酷,做一個正直、善良,為民着想的好人,卻落個無處藏身,身首異處的下場。而做一個做壞事,喪盡天良的壞人,卻不一定就會得到老天的懲罰。做好人還是做壞人,這是個問題。尤其在中國,成了哈姆雷特似的經典問題,如同人生的生與死。

因為做好人吃虧,做壞人得利。這成了做好人還是做壞人的一個風向標,一個歷史難題。人性心底中的善,告訴我們不能做壞人,而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在的「做好人吃虧,做壞人得利」的現實,卻讓我們迷茫、困惑,難以抉擇。范滂對兒子說的那一席話,便是他看透了人生後,對在中國社會,做好人還是做壞人的一個經典性總結。

但范滂依然教育孩子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即使是千刀萬剮,身首異處,也不悔改。這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但這種精神又是這樣無力而又無助。

固然,人生的正直、善良,並不一定有好報,因為你的正直、善良,總對應的是小人的卑鄙、無恥。而卑鄙、無恥的小人是不按規矩出牌的,他也不願意讓這個世界證明,好人的正直、善良,能成為一種力量,尤其在官場上。那種老天睜眼,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寓言,只是存在於文藝作品裡,而生活中,沒有這麼多快意恩仇的故事。這正是人生的切膚之痛。正直、善良的人正是在這種切膚之痛中折磨着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最終難以抉擇是做好人還是做壞人。所以,曾國藩說出了:「要有霹靂手段,要有菩薩心腸。」的驚人之句。這正是他在波譎雲詭、驚濤駭浪的人生經歷中對付小人的手段。這看似做人的兩個極端,其實是在告訴人們,既要做一個好人,又要有力量。那樣才不被小人所害。

范滂最終被小人所害,但他依然要讓自己的兒子做一個正直、善良的好人,這總讓我們掩卷長思,為歷史哭泣。

在那種專制、罪惡的封建制度下,是沒有贏家的。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又如何?范滂早已說出了答案。在那種人人生活在恐怖和欺壓之中的封建社會世界裡,即使是皇帝,他依然生活在恐懼中,他依然怕臣子、宦官,甚至是兒子奪了自己的位子。那樣的制度是多麼可怕的制度,那樣的世界是多麼可怕的世界。

范滂的故事,再一次告訴人們:一個較完善的制度是多麼的重要,在那樣的制度下,好人能夠理直氣壯地做一個好人,壞人做了壞事,隨時都會受到懲罰。懲惡揚善,好人揚眉吐氣,壞人無處可遁,成為社會最起碼的制度底線。

愛什麼

大公報 言止善
2009-03-11
人生在線
愛什麼

關於愛情,有兩種對立的說法。一種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另一種說凡不能和牢固的婚姻聯繫在一起的就不能叫做愛情,支持兩種說法的都大有人在。

悽婉的經典愛情故事不能支持兩種說法中的任一種。羅密歐和朱麗葉只不過舉行了一個秘密的婚禮後就馬上發生了慘劇;梁山伯和祝英台演繹的更不過只是人間不能聚會的相思之苦─故事裡根本就沒有什麼牢固的婚姻,人們更無法知道瑣碎的婚姻生活是否會澆滅那些有情人火一般的熱情。

周國平想了一個聰明的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他分析,愛情有兩種,一種是「浪漫式的愛情」,另一種是「親情式的愛情」,前者主要存在於結婚前後,後者則可以長久地伴隨婚姻。「那種浪漫式的愛情可能導致婚姻的締結,但不能作為婚姻的持久基礎。

能夠作為基礎的是一種由愛情發展來的親情,與那種浪漫式愛情相區別,我稱之為親情式的愛情。在這種愛情中,浪漫因素也許仍然存在,但已降至次要地位,基本成分乃是在長久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彼此信任感和相知相惜之情。」這個難題解決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愛情裡的那個愛,到底愛什麼?是愛對方的容貌,還是風度?是智慧,還是品德?抑或就是頭上的光環?

這道題中的每個選項都有一定道理,但即使你把它們全選上也未必會是一個中肯的答案。聖埃格楚佩里獨闢蹊徑,從另外的角度來尋求解答。他說:「愛情不在於相互凝視,而在於共同朝一個方向向外看。」聖氏的思維很具有啟發性,因為「相互凝視」不過是在對方身上捕捉閃光點,「朝一個方向向外看」則是一種彼此默契的生活方式。當我讀了延靜的散文《許嘉璐印象》(見二○○八年十月九日《大公園》)後,益發認同聖氏的說法。許嘉璐是一位從政的學者,在訓詁學方面造詣不淺,他的研究生裡有三位韓國女生,師生關係「親如父女」。許和延靜一起訪問韓國,其間,他的一位原來的學生金宣希來酒店看望老師,她如今在梨花女子大學任教。她「一見面撲到他的懷裡落淚不止,還託他為她找一位中國男友。」這時延靜才體會到「親如父女」的真意。

我再次思考周國平對愛情的認識,原來那種「浪漫式的愛情」正是以「相互凝視」為主要內涵,而「親情式的愛情」則已昇華為「朝一個方向向外看」。在此階段,步入婚姻的男女將認同一種生機勃勃的家庭文化,質言之,新家的存在,賦予他們新的視角和新的生命力。韓國女子金宣希對中國式的家庭文化情有獨鍾,她的導師許嘉璐,還有她期待中的男友,都是為這種文化所「化」之人。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下)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下)

 此次中文會考的閱讀材料是「某校一位同學」的《探月感言》,文章開頭是個總述:在探討今次探月行動時,我們往往把焦點都放在中國科技發展上,而忽略了這個升空壯舉,在中國各方面都帶來極重要的意義。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文主旨在於探討探月行動在中國「各方面」帶來的極重要的意義,下文則進行了「化夢想為現實的能力」、「從民生上來看」、「在能源運 用上」等分述。而試題所指是文章的總結部分:「嫦娥工程雖是中國探月行動的一小步,卻是中國科學發展的一大步」。這裡加上了「科學」一詞,就與文首的「各方面」、文中的分述發生了牴觸。這既是定語限定的語言問題,也是行文呼應問題,還是閱讀資訊對稱問題,這都是學生寫作易出錯的問題。

 此次考卷的第二個亮點,我認為是「指引」,其中第二和第三篇閱讀文章及試題的設計,便予人非常清楚的命題意圖:指引。

 第二篇和第三篇給出的首道試題都是這樣一句話:以下是一篇分析某某的文章,當中部分內容須由考生自己填寫、選擇。從設題的角度看,命題人把考生放置在一篇賞析文章的語境裡,於是考生就進入雙重閱讀的語感中,一是閱讀文章的文境,二是答題的文境。

設置答題文境

 設置答題文境,我認為是把平時教學的程式演變成閱讀理解的常規層次,把試題變為藝術鑒賞活動,讓枯燥、理性的答題過程成為考生感悟的過程,循序漸進地展示了閱讀的趣味。

 對於中國古代詩歌的鑒賞來說,一般以景、情、理、趣的發現與創造為精要。發現的要義,在於能入詩境,以解讀詩人本意為目的;創造則以能「出乎其外」為目標,想像、聯想、重設詩境、接受理趣、構建鑒賞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我覺得第二篇便是基於這種鑒賞層次設題的。試卷從第7題開始到第11題為景,12題為理,13題為情,14題是意象遷移,15題是詩歌主體形象的發 現,16、17題是側面描寫,18、19題是抒情方式,20題是修辭手法,21題是詩歌常識。歸納起來,此次試卷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即從常識到景理情及藝術手法,進行了全方位的考查,可成為詩歌教學的指引。

指引詩歌教學

 第三篇則是按照散文教學的一種常規模式設題的。它依照行文層次、寫作手法、主旨發掘、讀寫結合的規範,揭示了散文閱讀的基本流程,用以檢驗考生的散文閱讀能力。如果比較07與08年中學中國語文會考的散文閱讀,我還是欣賞今年的試題設計,雖然它與第二篇的設題形式相似,令題目設計有些呆板,但依然是散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指引。

 考試不是指揮棒,但對教學一定要有指引性。雖然今年中國語文閱讀能力試卷的設計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其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為中國語文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宋正武(宜昌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

(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

  打開08年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我們看到該卷將文學、語文與文化結合在一起,將閱讀、寫作、欣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以「月文化」為主題的試卷整體,構建了「主題文化考評」的新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少的主題文化值得我們去探究。如「柳文化」、「荷文化」、「桃文化」、「菊文化」、「茶文化」等。把這些文化作為專題研習的內容,也是新高中課程指引的一個重要方向,對於多維開放的新高中課程體系,本次閱讀考卷也算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和指引。

學生習作納入閱讀考材

 我認為本次考卷裡的閱讀能力考卷有兩大亮點。首先是第一篇把學生習作作為閱讀考材,這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因為傳統閱讀總是推崇經典,即使不是大家名作,也一定是典範。但本次閱讀題材卻是「某校一位同學」的《探月感言》,以考卷的方式啟發考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將通過閱讀獲得的資訊深化至批判資訊。

 這次的選材與設題都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從選材方面看,該文是一篇說理隨筆,布局中規中矩,但考題卻點出了學生平時寫作中最易出錯處的地方,相信命題者是一位資深並對學生寫作教學很有研究的教師。

 請關注下列幾道試題:試題3「在本文第二段中,有老師指出其中兩個連接詞用得不恰當,令文章的思路難以銜接。試先分別寫該兩個詞語,然後從以下八個連接詞中選擇最適合的,分別換上。」

 第二段共有六個句子,三個層次。前四個句子說古典與科技的交融,例舉李商隱《嫦娥》與「嫦娥一號」。第五句寫日本奔月火箭「輝夜姬」,說「科技與傳統交融」。最後一句說「中國人有化夢想為現實的能力」。

 從行文層次來看,中國與日本關於科技與傳統的交融,都是相似的例子,屬並列,因此,其關聯詞語應該是並列並有相似意義的「就如」,而不是「反正」。

 同時「傳統」與「科技」,在文中對應的就是第六句的「夢想」與「現實」,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應有並列的,所以第二詞應將表轉折的「然而」換成表並列「再者」。

前瞻性命題 指引寫作

 在平時學生的習作中,常常是喜歡用關聯詞而造成濫用和亂用。閱讀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要理清層次,那麼,在這個考題中,有效考出了學生理清文本資訊與調整文字邏輯的能力。這裡,不僅是閱讀能力的考核,更是一種思維能力的錘煉。

 試題6「文中第五段與第一段的文意並不呼應,應刪去第五段中的一個兩字詞,才能令該段與第一段互相呼應。試寫出該刪去的兩字詞。」

 這道題出得很巧妙。一方面考出了閱讀的本旨:提取資訊,獲得資訊,另一方面又考出了行文的整體性,甚至於給學生以寫作的明確指導,使考試不僅僅局限考試,更有一種對考生將來寫作的指引,這種前瞻性,是絕大部分考卷無法達到的命題境界。(待續)

■宋正武(宜昌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

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讀中文所為何事?

星島日報
E07|年華|文化廊|By鄧小樺 2008-12-15
讀中文所為何事?

當整體社會已經被那些中文程度最糟的八卦周刊攻陷、佔據了「消閒」的領域,可歎「讀優良中文書寫」變成了某種有壓力而與生活脫離的東西,要為之提供「理由」。而香港社會的荒誕是,彷彿只有涉及謀生或者更加功利的關注,才能成為「理由」。近年「語文程度」頻受關注,往往與求職、工作掛勾,言必稱僱主。文:鄧小樺圖:星島圖片庫

中文科教育改革,取消範文(學生有可能在整個學習過程裏,毋須接觸文言文),設聆聽、口試、綜合能力等考卷,是向英文科看齊。中文大學教育行政及政策學系的蔡寶瓊教授,一直對香港歷年的語文教育政策口誅筆伐,指英文科多年以來,就是為商界僱主尋找優秀勞工,把學生的整體人格和美學品味之成長置於次要地位。過往中文科兼負德育責任,課業不算繁重,留有空間予一些受過傳統教育、具使命感的中文老師,在正規課業以外,將博大精深的國學、五花八門的雜學,還有與商業社會頡頏對抗的風格氣質,傳給學生。是以,不論出身和現在的階級,人們隨口談起「影響我最深」的老師,往往都是教中文的。如今「中文」算不算洗脫了多年來「唔湊米氣」的窮酸形象?還是更進一步的邊緣化?昔日讀經書,可以建功立業考取功名,今日讀中文,可以如何?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精研琴棋書畫醫卜星相的老派讀書人,幹甚麼去?

文字掌故保留傳統

在商業化的社會,傳統文人便有前朝遺老、沒落貴族之態,苟存性命於亂世,如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南來文人寄身小報副刊,煮字療饑。古中國文化經典,融入民間傳統,便成俗語掌故的趣味資料,在各報章專欄、歷年電視節目,都有固定捧場客,包括吳昊、韋基舜、何文匯、潘國森等作者持續工作。寄身於風俗掌故的古文知識,某程度上總須有庶民親切,龍蛇混雜不分高下,擁有既權威又草莽的兩面性。如彭志銘,除了有研究粗話的《小狗懶擦鞋》,也同時有《正字正確》、《正字審查》等著作考查難字、尋找廣東口語的正字,將粵音與古漢語傳統接軌,為常被誤指為粗鄙不文的粵語,樹立歷史的權威性。掌故收集者多念舊之情,這幾年記錄舊物、舊事、舊風俗而最受注意的,當是陳雲。他是民俗學博士,行文雖顯出深厚修養,但其考證沒有學究的戀物味道,反而是他個人的情志、品性、姿態比較突出。新出的《中文解毒》一書,亦把「掌故派」的功架耍夠,從經典中的詞源開始考證,採集俗語文化,記錄當代作者如三蘇、黃霑、陶傑等的創作,考證粗話時亦旁及女性版及加長版,又如張愛玲點評「若要停車,乃可在此」(busstop)那樣,把分析對象擴展至公文、標語、廣告。

掌故考證貌似閒雅,但爭逐權威自然有干戈之氣。每年一有正音正字或者語文趣談等節目推出,自有一群會家子受眾出來,質疑考證、競逐權威,論戰時還真的殺氣騰騰,不識者難免覺得這樣咬文嚼字過於挑剔。本地有一集體撰寫的博客「新春秋」,就曾有人狙擊《最緊要正字》(偶亦狠評城中著名專欄作家的語文和用典),近十位作者撰文二十篇左右,彷彿高手比拼內力。其實晚近的語文現象往往多爭議(蘇真真與彭志銘解釋「屈機」就有出入),而確鑿的掌故卻是死的,我試過在同一天的黃金時間和深宵重播中,看兩個年代的正字節目,都是「臊孲崽」和「打爛砂盆璺到豚」,解釋一樣、組合一樣,連主持都同樣是中大美女教授黃念欣,只是早年上鏡穿唐裝,後來換成洋裝,顯示節目風格定位不同。

須尊一權威說法

遺民多以「掌故趣味」來繞開政治,如此是在風刀霜劍嚴相逼(政治與商品兩相夾擊)的社會裏,為自己尋找空間,彷彿自得其樂,但也因此而有小眾趣味之局限。但其實,我認為文字當世之用,不在趣味,文人應把公共性較重而看來權威沉悶的諮詢文件、政策及小組命名、聲明都納入分析範圍。研究文字,始終須尊一權威說法,一般正音正字的針砭對象都不通文墨,如街巿餐廳所見白字,但其實政府也有份製造語文現象和語言變體,晚近的「銷毀雞隻」、「移除大樹」、「零容忍」、「真情對話」、「集體決定」、「政治真空」,都因為出於公關理由而與我們習用的詞義有距離,只是一般人不習慣對正襟危坐的政令文件或政府發言,視為平等的分析對象而已。記得以前教授說過,「貴族」的正面意義不在特權,而在於「有些事無論如何也不能做」的自持。是故民間可以食字,但政府的公民教育計畫都以「悅讀」作招徠,則有失莊重。路易‧阿圖塞(LouisAlthusser)曾指所有文學都只旨在考慮品味問題,令我等文學研究者汗顏———「品味」也要有具社會維度的批判理由。

陳雲卸下官職後甚為調皮,《中文解毒》書名食字,自序更是以粵語口語寫成,似乎有意承繼夾雜文言、白話、方言的「三及第」文體,而施之於公共論述的範疇。這讓我想起董啟章《時間繁史》,裏面用大量的口語對答,去處理角色嚴肅認真的思考,以開拓日常口語的嚴肅維度,讓「口語」不再限於表示「滑稽」和「親切」。對於讀中文的人來說,語言確是生死大事,語言與思維人格無法割離,而這些統統都要回饋社會。

‧作者簡介‧

鄧小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主修文學,文學雜誌《字花》編輯,為港台節目《思潮作動‧文明單位》主持,於各大報章撰寫評論及專欄,著有詩集《不曾移動瓶子》。
博客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

港青年無時閒 快樂指數尾二

明報
A26|社會 2008-03-13
港青年無時閒快樂指數尾二

一日只得24小時,又要上網、打機、傾電話、行街……香港人總嫌時間太少、物質不夠。一項亞太區青少年消費及生活模式調查發現,香港青少年物質生活冠絕各地,但卻不見得快樂。被問到「你現在生活開心嗎?」時,香港有11%青少年人認為自己不快樂,相比起亞洲其餘10個地方的快樂指數,排名尾二,僅高於榜末的台灣。豐富的物質世界,令一眾青少年變得像扯線布偶。

市場調查公司思緯昨日發表以上調查結果,調查於去年10月至12月間進行,訪問了11個地區共1.2萬名8至24歲青少年。該11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韓國、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澳洲及印度。

調查發現,亞洲青年人普遍「一心多用」,同一時間利用多項媒體接收資訊、並進行各類活動,一日24小時平均可進行共38小時的活動,但仍能保持8小時睡眠時間。香港年輕人每日實際上活動的時間更達43小時。

亞太區內最快樂的年輕人在印度,達98%印度年少年表示活得很快樂,其次是菲律賓及印尼。調查人員指出,相信物質充裕,人所追求的更多,於是感到不快樂。

亞太區青少年消費及生活模式調查結果:

No.1最物質
亞洲各地中,香港青少年看來生活較「物質化」,擁有的個人消費產品,包括手機、數碼相機、手提電子遊戲機,均高踞亞洲各地首位。調查顯示,83%香港青少年擁有自己的手機,其次為新加坡(76%)及韓國(75%);另外,41%香港青少年擁有數碼相機,高踞亞洲首位,第二位是澳洲(35%)。至於手提電子遊戲機,香港43%青少年擁有,又排第一,新加坡就排第二(34%)。

4小時上網
亞洲青少年最愛上網及看電視,所花時間比看書、閱報、做運動都多。香港青少年每日平均用4.3小時上網,睇電視就日花4.6小時,兩者都較全亞洲平均數(上網2.8小時,看電視4小時)為高。調查同時指,亞洲青少年愛「一心多用」,在上網的同時,亦會聽音樂、睇電視、打機等,但在眾多活動之中,他們上網時的專注程度最高。

No.1拍短片
亞洲青少年普遍最愛用手提電話傳SMS短訊,但香港青少年則有「特別偏好」,就是最愛用手機拍短片,此喜好為全亞洲之冠,達35%;相比下,內地青少年則愛以電話下載鈴聲或音樂等。

2小時講電話
香港青少年平均每天花2小講電話,全亞洲排第三,其中約一半時間利用手機「煲粥」。首位最愛傾電話的是泰國青少年,平均每天花2小時48分鐘講電話。

4小時打機
亞洲年輕人平均每周花4小時23分鐘玩電子遊戲,包括電視遊戲機、手提遊戲機及網上遊戲。全亞洲最沉迷打機的同樣是泰國青少年,每天花61分鐘;香港機迷則平均花56分鐘,排第三。

No.1愛羽毛球
香港青少年跟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一樣,均選擇羽毛球為最愛運動,而近兩成人最愛觀看的體育資訊是足球。

No.1明星劉翔
香港青少年最喜愛的運動明星,由06年調查開始就一直是碧咸,今年名次稍有改動,劉翔已代替碧咸成為首位。周杰倫及陳奕迅則同佔香港青少年最愛歌星的首位。

人生當如海岱清士

文匯報 黎武靜
2009-05-05
亦有可聞
人生當如海岱清士

 有這麼一樁流傳已久的軼事:畫家米芾非得讓蘇軾在大傢伙兒面前評價評價自己,眾人皆言我癲狂,東坡兄怎麼說?蘇東坡不緊不慢只答道:我隨眾人。

 拋卻這個故事「幽他一默」的杜撰背景,這般清爽宜人的四個字,我很是喜歡了那麼一陣子。躋身於人海中,沒有驚世之才,也不遇些許波折,平平凡凡落在塵世裡,「我隨眾人」也是一件極慶幸的事。

 後來看《世說新語》,卻一改初衷,愛上另一段文字。說起《世說新語》,真是極可愛的晉朝八卦雜誌,隻言片語撩動人心。很有些妙人,有些趣事,說不出的面目可愛。

 讓我倒戈相愛的是一句推薦語。晉明帝時的護軍將軍庾亮托桓彝桓廷尉幫他尋個幫手,過了那麼一年半載,桓廷尉才遇到徐寧,深知其人後向庾護軍推薦了徐寧,他的推薦語是這麼說的:「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真海岱清士。」

 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十六個字,已讓人慨歎不已。這是孤標自在的四個字,不急不躁,不驕不餒,以一種自在悠遊的態度在世間行走。最大限度地保有自我,過一種獨一無二的生活。

 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完全相同,也沒有兩個人會完全一致。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過一種格式化的生活?穿一樣的品牌,住一樣的房子,每天晚上守同一個頻道的肥皂劇,走進電影院追看同一部造價高昂的電影。

 我們其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只是有的時候我們忘記了這一點,喜歡在「我隨眾人」的腳步裡隨波逐流。人生當如海岱清士,我只做我,一個清新爽朗的自我。

美好時光

香港經濟日報 李焯芬
2009-02-03
寫意——活在當下
美好時光

  在人生旅途中,到底甚麼歲數才算是最美好的年齡呢?電視節目拿這個問題問了很多人。一個小女孩說:「剛出生的時候,因為你被抱着走,你會得到很多的愛與照顧。」

  另一個小孩回答:「三歲,因為不用去上學,你可以做幾乎所有想做的事,也可以不停地玩耍。」

  一個少年說:「十八歲,因為你高中畢業了,你可以開車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一個女孩說:「十六歲,因為可以穿耳洞。」

  一個男人回答說:「二十五歲,因為你有較多的活力。」這個男人今年四十三歲,他說自己現在愈來愈沒有體力走上坡路了,他十五歲時,通常午夜才上床睡覺,但現在晚上九點一到便昏昏欲睡了。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說生命中最好的年齡是二十九歲,因為你可以躺在屋裏的任何地方,虛度所有時間。有人問她:「你媽媽多少歲?」她回答說:「二十九歲。」

  某人認為四十歲是最好的年齡,因為這時是生活與精力的最高峰。

  一個女人回答說四十五歲,因為你已盡完撫養子女的義務,可以享受兒孫之樂了。

  一個男人說六十五歲,因為可以開始享受退休生活。

  最後一個接受訪問的是一位老太太,她說:「每個年齡都是最好的,享受你現在的年齡。」

  其實,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美好之處;應活在當下,充分的享受人生路上的每一個當下,每一段美好時光。

了凡四訓

信報財經新聞 王卿
2008-05-07
人間拾零
了凡四訓

  小時候常常聽到長輩慨歎:「忠忠直直,終須乞食;奸奸狡狡,有煎有炒。」當時我感到十分困惑,因為在我的黑白字典裏(我的第一本百科全書是由粵語殘片組成的),好人即使前半段遭遇很慘,備受欺凌,散場前都會苦盡甘來,大奸角石堅或姜中平定會被修理停當,大快人心。這曾經給我渺小的心靈燃點無窮希望,並且立志做個好人,因為好心必有好報!後來看多了伊士曼七彩大片,又愛上冗長沉鬱沒完沒了的歐洲電影,方才領悟昔日長輩的歎喟。

  日前發生的嚴重車禍,十輛載滿善信前往參加宗教活動的旅遊巴士,就偏偏那一輛遭遇慘劇,死傷枕藉。差不多同一天,一個好心的的士司機橫過馬路幫乘客取貨而被巴士撞死。

  如果相信因果關係,很難接受這種結局。如果相信宿命,認同「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誠然是人生弔詭之處,十分無奈。禍福的關係可以如何解讀?

  明朝袁了凡留給兒子的《了凡四訓》,訓示要「做好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闡明行善積德,是可以自主改變命運的。

  這袁了凡家學淵深,出生時遇邵康節傳人孔先生卜算終身命數,言其仕道愜意,某年某月必中鄉試、貢生以至知縣,後來都一一應驗。但批他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且無子嗣。因此了凡深信進退有命,生死有時,便不再求進,淡薄一切。其後遇雲谷禪師,接受「功過格」思想後,發現宿命論乃謬誤。自此堅守立命之說,積極為善助人,親身印證命運須靠自己開拓,不僅未於五十三歲離世,且誕下兒子,並在六十九歲之年寫下《了凡四訓》,成為影響深遠的善書,連日本天皇及大企業家都奉為治世寶典。

  我初讀此書時覺得不可思議,好像回到了童年的黑白電影年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人生若是如此,應當十分美好,起碼鼓勵你積極奮進,付出與回報成正比。父母管教子女也輕鬆得多,忤逆者會遭天打雷劈。壞人、黑社會漸成夕陽工業,誰不害怕報應?

  我們不必去考究此生命途多舛是否前世種下,且存反躬自省之心,「命由我作」不是沒道理的。做個好人肯定心安理得,即使平凡,有快樂作為回報。

兩種生活態度

大公報 陸地
2007-09-12
人生在線
兩種生活態度

乘車,遍尋車廂,不見設有垃圾箱。問售票員,她說,全扔在地上吧,沒事。

甚是驚愕。再看地下,果然垃圾遍布,角角落落都是,整個人頓時如坐針氈。

問起車廂內為何不設垃圾箱,售票員說,有了垃圾箱,大家也不會把垃圾扔進箱裡,與其如此,不如不設垃圾箱,讓大家隨便扔,大不了,等收工的時候打掃一次。

我覺得這是一件琢磨起來十分有意思的事情。這裡暫且不討論車廂該不該設有垃圾箱,而是這售票員的態度令人玩味。

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最為現實的辦法。但這種辦法卻牴觸了社會良序,讓本來可以爭取到的東西,毫無希望地放棄了。

民間有一句俗話,叫「千日洗腳,不如一日洗被」。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天洗腳上床睡覺太麻煩,還不如不洗,等弄髒了被子以後再洗被子。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這樣的邏輯乍看之下,是嚴密的。但是,可以想像,在這種「實用主義」下,你不洗腳上床,腳冷冰冰的,難以入睡。每天還要聞到被子上的惡臭,這哪裡還划得來。我覺得,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一種是陽光的,一種是陰暗的,一種在努力爭取生活的樂趣,一種卻在承受生活。

生活是什麼樣的?其實就像車廂裡的垃圾箱,你應該為自己設一個這樣的垃圾箱,努力讓自己的生活空間潔淨一點,而不是等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再來收拾。

樂觀與悲觀

明報 龐永欣
2009-07-16
教育心語
樂觀與悲觀

天生「樂觀」好嗎?性格「樂觀」是項天賦嗎?

心理學研究人的性格有多「樂觀」,大多由「主觀能動力」(agency) 入手。例如問受訪者:「當遇上困難時,你是否常覺得困難最後會得到解決,目的終會達到?」另一方法是看他們如何解釋「失敗」。樂觀的認為失敗多源於外在或偶然的因素;悲觀者則相信失敗是因為自己有缺陷,或環境上出現注定失敗的因素。

可是,這些方法都忽略了一點,就是受訪者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去達到目的或避免失敗。「你相信每月都交得起租嗎?」答案跟受訪者是否樂觀無關,只在乎他有多少積蓄或月入多少。亦因此,樂觀必須是「合理」的、非「盲目」的。

研究又發現,性格上傾向樂觀者,實際生活遇上連串的失敗或打擊時,可能感受到的壓力(stress) 會輕一些,但沮喪情况(depressive symptoms) 會更為嚴重(見Chang and Sanna, 2003)。故被稱為平日性格樂觀者,不等於遇挫折不會幹出傻事來。

研究東西方學生性格上的「樂觀、悲觀」發現,東方學生的確較悲觀。然而,樂觀也好,悲觀也好,其實關鍵在於人們會否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調查又發現「悲觀」的東方學生比「樂觀」的西方學生一般都較為低調,不善表達,但又更勇於接受挑戰,面對困難,因此稱讚他們為「懂防禦的悲觀者」(defensive pessimists)!

電台報章經常叫人要培養「樂觀」性格,「天塌下來要當被蓋」,這不錯都是善意的忠告,但始終還是勸人「作最好的希望,最壞的打算」較管用和實際。

快樂是……錢?

信報財經新聞 章可怡
2009-05-29
楓情萬種
快樂是……錢?

  錢能不能買到快樂?為什麼這個題目永遠在講?因為這個題目永遠沒有答案,更正確的說法是:人們不肯接受真實的答案。金融海嘯中,說所有人都窮了,在大原則上是沒錯的,分別在窮得多或窮得少,如果錢多少與快樂是成正比,那麼全世界的人都不快樂,不快樂又怎樣?最極端去到自殺,但看來全球並沒有誰因金融海嘯尋死,是否可證明錢少了並非不快樂?從調查中得知,五十和六十年代,全球整體的景況不如現在,但現在的快樂指數不比從前高,結論是:錢與快樂並非成正比。卑詩省的西門費雷沙大學心理學系討論這個話題時,又從「快樂是……」開始。

  沒有人會反對的快樂定義之一是:快樂是欲望得到滿足。一句話,可作的文章無限,所以這題目講不完,因為人的欲望何其多。

  現在比半世紀前的世界,發達多了,照理人應該更快樂,事實上不是,因為欲望無止境。五六十年代,多數家庭住在分租的房間中,一梯多伙共用廚廁,擠一擠,就一就,就過下來了。當時大家的欲望是:有自己一家一伙的房子住就好了。六十年代末香港開始發展房地產,政府發展全世界最大的公屋計劃,大部分香港人都可一家一伙了。到了九十年代,講究無敵全海景、豪宅,而屋內的裝備如電視、電腦等等,誰擁有最新最酷者誰就快樂些,這也是一個短時間,新的欲望即刻出來,而且又要照顧或滿足其他快樂成分,如朋友、見聞、經驗、名譽、美學,這些都是欲望,不會一次得到就永遠滿足,追求滿足就是追求快樂,這些要錢嗎?你話呢。

  欲望得到滿足之外,另一個快樂的因素是「我更優勝」,有比較才分勝敗,當人在固定的圈子中欲望基本滿足了,但走出去,或不必走得太遠,我鄰居的車子就大過我的、型號新過我的,我要贏過他……真的有人無止境地給自己訂定目標。

  因應人有不同的個性,有人從一己私欲得到滿足而快樂(完全無可非議),有人從可讓他人快樂中得到快樂,像畢非德、蓋茨,他們用天文數字那麼多的錢做慈善,滿足他們從助人中得到的快樂。錢當然買得到快樂。

  沒有多少個蓋茨、畢非德,普通人唱披頭四、滾石唱過的:「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是免費的,你就留給鳥兒蜂兒吧。至於我,我需要錢。錢才是我所要的。」(Berry Gordy,1959)

快樂的源泉

香港經濟日報 李焯芬
2008-12-09
寫意——活在當下
快樂的源泉

  日常生活裏,有許多生活片段都能為我們帶來當下快樂的感覺,例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家讓座;看一本好書;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養寵物;欣賞一盒錄影帶;在細雨中漫步;去游水;去看場球賽;養一盆花;約朋友到家中吃晚餐、聊天;逛跳蚤市場;睡個懶覺;自己動手做個小工藝品;給父母寫封信;給愛人一個吻;對着鏡子做個鬼臉;在洗澡時大聲歌唱;對陌生人許一個微笑;買回心儀已久的東西;給遠方的好朋友發個短信息祝福他;與同學一起回憶大學時光……

  英國一份報刊曾以「甚麼人最快樂」為題,舉辦過一次有獎徵答活動,從應徵的八萬多封來信中評出四個最佳答案:

  一、作品剛剛完成,吹着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

  二、正在用沙子築城堡的小孩;

  三、為嬰兒洗澡的母親;

  四、千辛萬苦開刀後,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醫生。

  從第一個答案中,我們知道要使自己成為快樂的人,我們就必須工作,有工作就會使人快樂。第二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就必須充滿想像,對未來充滿憧憬。第三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定要心中有愛。第四個答案告訴我們,助人為快樂之本,予人快樂,自己亦快樂。

  是的,給予是快樂的源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處於快樂的氛圍之中。

  快樂是可以分享的,你把快樂和幸福分給別人,你的快樂和幸福也會愈多。

精誠所至

香港經濟日報 李焯芬
2009-01-06
寫意——活在當下
精誠所至

  泰勒牧師是美國西雅圖一所著名教堂裏的主任牧師。

  一天,他向教會學校裏的一個班宣布:誰要是能背出《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他就會邀請他們去西雅圖的地標「太空針」高塔餐廳去進餐。

  那是許多孩子做夢都想去的地方。但是,《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幾萬字的篇幅,而且不押韻,要背誦全文有相當大的難度。

  有一位十一歲的學生,一天胸有成竹地走到泰勒牧師面前,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了下來,沒出一點差錯,而且到了最後竟成了聲情並茂的朗誦。

  泰勒牧師驚訝地張大了嘴巴,要知道在成年人基督徒中,能背誦全文的也是絕無僅有的,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牧師在驚歎他有驚人記憶力的同時,不禁好奇地問:「你是如何背下這麼長的文字的?」

  這個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無他,我竭盡全力而已(I did my best)。」

  十六年後,這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軟件公司的老闆,他的名字叫比爾.蓋茨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竭盡所能,全心全意地去做好一件事,自然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互為影響

香港經濟日報 李焯芬
2009-03-10
寫意——活在當下
互為影響

  部落裏的印第安人來問他們的酋長,今年的冬天冷不冷?酋長也看不準,但也不好直說不知道,就說:「肯定很冷,大家要多準備過冬用的柴火。」於是大家都去準備砍柴。

  酋長是個認真負責的人。他隨即打電話給附近的氣象服務中心問:「今年的冬天冷不冷?」氣象中心的人說:「冷得很。」酋長這才放心,回來後又通知了他的子民一遍:「要多準備柴火過冬。」

  一星期以後,酋長又給氣象中心打電話,獲告知將會「非常非常冷」,酋長再次通知子民要加緊準備柴火,應付嚴冬。

  兩星期後,酋長又打電話,被告知「非常非常非常冷」,酋長急忙通知子民要把收集柴火當做全部族的頭等大事,盡一切努力去收集。

  一星期以後,酋長再次打電話查詢,氣象中心的人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說:「可以肯定地說,今年的冬天將會是有史以來最冷的冬天,因為我們看見附近的印第安人正在瘋狂地收集柴火。」

  還有個鐘錶店的老闆,發現有位中年人每天中午幾乎定時在店門口出現,掏出懷錶與牆上的掛鐘對一下,隨後匆匆離去。老闆終於憋不住了,一天他叫住對方詢問究竟。中年人答道:「我是貴店斜對面工廠裏的領班,每天中午負責放號笛,所以我不得不在每次放號笛之前來貴店對時。」老闆大吃一驚:「竟有這樣的事!我們店裏所有鐘錶的時間一向都是依貴廠中午鳴放號笛為準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影響着周邊的人和事。而周邊的人和事,又回頭影響着我們。這也就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好運噩運,你一手造成

信報財經新聞 陳頌紅
2009-07-17
麗都美識
好運噩運,你一手造成

  你一定曾經遇過類似的事:一早出門口,天陰陰,但你忘了帶傘。你說,不會這麼巧下雨的。誰知道,就在距離港鐵站口才一條街前,傾盆大雨,你果然成了落湯雞。你步下月台,暗叫倒楣,又剛好送車尾。到了目的地,你被後面的失魂魚踩了一下,你的鞋底竟然被扯開。回到公司,你又發覺你的手機不見了,很可能是丟在路上,或者被人扒掉。真「黑仔」。而且很奇怪,噩運好像永遠不會只此一單,而是會一件接一件的發生。正好應驗了「禍不單行」。

  是這樣嗎?壞事總是會接二連三的發生嗎?

  請看看以下這個網站名稱:www.opportunityisnowhere.com你看到什麼?根據Ben Sherwood所著的The Survivors Club,作者說,大部分人都看到opportunity is nowhere(無處有機會),但是對於某些人,它可是opportunity is now here(機會就在這裏)。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遇上好運,有些人不。因為好運只會跟隨那些「看得到好運」的人。

  作者列舉了一個著名測試。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數出一份報紙中共有多少張圖片。最快數到準確數字的人會得到獎勵。結果,有些受試者在幾秒鐘之後已經數到所有圖片,而其他人卻還在埋頭苦幹。原因是什麼?其實在報紙上有兩則以粗體大楷英文字寫成的巨型告示,第一則寫着:「別數了,這份報章上共有四十三張圖片」。而第二則告示寫着:「別數了,快告訴工作人員你看到這則告示。你已贏得二百五十美元獎金。」實驗告訴我們,所謂好運的人,是隨時隨地看到新的可能性,而不會白白錯過更佳的機會。負責這個實驗的Richard Wiseman教授認為,好運其實是自己行為和思想的產物。通常,神經質的人很難有好運,因為他們自己認定做什麼都會出錯,在這種思想狀態下,的確很容易會導致出錯。

  以黑仔事件為例,如果我們想,真好,只是被雨淋了一條街而不是十條街,那麼,腳步可能沒那麼沉重,便會趕上那班車,也不會遇到失魂魚,更不會因為苦惱而大意地丟了手機。改變噩運,原來也不是太難。

好萊塢式愛情害人不淺

信報財經新聞 陳頌紅
2009-05-11
麗都美識
好萊塢式愛情害人不淺

  電影《鐵達尼號》中you jump I jump式的至死不渝愛情,真叫人動容。不過現實生活中,我相信,大部分愛情,都是you jump I watch的時候居多。

  把愛情想像得太完美,結果失望而回,是導致不少戀人分手的主因。英國愛丁堡的海洛瓦特大學(Heriot Watt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更提醒各位第一次約會,以及在約會初期的男女,千萬不要去看愛情電影,尤其是愛情喜劇。因為這些電影當中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愛情哲學,又有很多不合情理的橋段,還有過於完美的結局。這些元素加起來,會簡化了生活中愛情所面對的殘酷現實,對於一段剛剛萌芽的關係來說,只會有害而無益。

  心理學家Bjarne Holmes和他的研究團隊以一年時間,分析了由一九九五年至二○○五年期間四十部最賣座的愛情電影,例如《網上情緣》(You've Got Mail)、《戀上你新郎》(The Wedding Planner)和《暗戀你暗戀你》(While You Were Sleeping)等。他們發覺這些電影都渲染了緣分的影響力,令觀眾有一個錯覺,就是真命天子總在我們身邊,緣分一定會安排大家相見。而最令人擔心的是,愛情電影令人誤以為一段真愛是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開花結果,而且真心愛自己的人,是不用我們事事說出口,都可以像我們肚裏面的蟲一樣,了解我們所有想法。

  研究人員再調查了幾百位看過這些電影的觀眾,發現看得愈多的人,在愛情上愈容易跟伴侶出現溝通問題。他們往往誤信愛情會自然成長,而不用辛苦維繫。每當他們的關係出現一點瑕疵,就會認為對方不是真愛。研究人員再做了另一次實驗:要求受試的兩百名大學生,一半觀看一套愛情片,另一半觀看導演David Lynch(《象人》導演)的劇情片。結果,觀看了僅僅一部愛情片的學生,都大比數地相信緣分和命運。Holmes指出,該項研究不是要煞風景,也不是要阻止大家看愛情片,只希望人們會以更理性的角度去欣賞電影。他們證明了愛情片在人們心中已經植下了根,在戀愛時,會將完美而不真實的期盼放在對方身上。維繫愛情需要的是心思和時間,不是緣分。

愛中的公平

大公報 葉特生
2009-02-01
生命特寫
愛中的公平

陽光照好人,也照壞人,這就是造物的公平。一個超越的公平,藉天地萬物擺在人們面前。頭腦無法明白,也不在乎我們是否明白。

我們知識太低,不了解公平的根基就是愛。從有限的眼光看出去,有很多壞人,他們不應該享受陽光,也不值得愛。上帝不是先分好人壞人,才去愛,而是先去愛,讓人從中體會感恩之心,敬天愛天,寧願不做壞事,以免上帝傷心。不以儆惡懲奸為出發點,以愛為出發點。從人看來,這太不夠效率,當然是先立法,把不守規矩的,趕到地獄去。但上天寧願忍耐,給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有句話叫「惡貫滿盈」,你死不悔改,天仍然忍耐,等犯罪到臨界點,那時你無話可說。

天天埋怨的人請想:真的對得起天地良心嗎?抑或以前在傷害人時,自己不在乎?所以人是沒有資格批判上帝的,因為人的心太狹窄,無從明白那種寬廣的愛,不同的層面,不同的心,是無法明白上帝的。人只有追求去認識上天,在還沒明白之前,惟有順服。有句話叫「無語問蒼天」,這就是順服求問的態度,但其中帶着無奈。我不喜歡這種無奈的感覺,好像被打怕嚇怕了,憤怒加悲傷之後的沉默。天與地是應該相通的,上帝不是個專制的君王,你不聽話,馬上行雷閃電。祂理應積極與人溝通,儘管難以明白,心靈還是可以感應的。所以無語問蒼天,不可能是上帝所樂見。從寬廣柔和的上帝傑作的山與水中,可以感受到那種愛。

哥斯達黎加幸福稱霸 港人均壽命全球第2

明報
2009-07-06
A26 | MP+生活

哥斯達黎加幸福稱霸 港人均壽命全球第2

英國民間組織「新經濟基金會」透過研究佔全球99%人口的143 個國家及地區,發表「快樂星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調查,評定中美洲哥斯達黎加是全球最快樂、也是全球其中一個最支持環保的國家,證明「幸福生活是毋須虛耗地球的資源」。

調查採用的公式,綜合了人均壽命、民眾快樂程度,以及人均碳足迹資料去計算。哥斯達黎加2007 年人均GDP 雖只有11,400 美元,但調查指當地人均壽命為78.5 歲,85%人口表示快樂,99%能源來自再生能源,使HPI 總分達76.1 位列榜首。反觀歐洲國家最高分的荷蘭僅排43 位;英國排第74,美國更只列114 位。香港排名84,稍遜排75 的日本,中國則排20。

報告指出,港人人均壽命達81.9 歲,是全球第2 高,僅次日本的82.3 歲。港人的生活滿意度也有7.2 分(十分為滿分),但環境負累指數高達5.7 分,拖低總分。至於中國內地人均壽命為72.5 歲,民眾對生活滿意度為6.2,環境負累指數只有1.1 分。

榜中十大,9 個是拉丁美洲國家;在頭20 位中,有4 個是社會主義國家。有西方社會學家聲稱, 「快樂不能只根據人均壽命和環保情况作決定」。法新社

長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香港經濟日報 李焯芬
2009-03-04
寫意——活在當下
長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上中學時,我們的班主任老師長得很醜:一半臉兒白一半臉兒黑。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的教書先生,卻有一位很漂亮的太太。這讓人們大跌眼鏡,也讓大家對他們夫妻的結合懷有濃厚的興趣。

  年終歲末,班裏組織一年一度的聯歡晚會。在聯歡會上,我們就問起老師的戀愛經歷,希望他能夠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坦白」。

  班主任一聽,笑了,說:「我一生下來臉部就有很明顯的胎記,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胎記也隨之擴大,為此我曾傷心過,一直對自己缺乏信心,對生活也沒有多少熱情。唯一能讓我欣慰的,就是自己的學業成績還算過得去。就這樣,一直到上了大學,大學的生活雖然豐富多采,但我還是提不起精神。

  「有一天,我的哲學老師找我談話:『你是怎麼回事,哪裏像一個年輕人的樣子?一個人可以生得不漂亮,可以怨天怨地,怨造物弄人,但一個人活得不漂亮,卻不可以怨任何人。』」

  哲學老師的當頭棒喝,讓他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從此以後,他彷彿變成了另一個人,一掃以往的自卑與憂鬱,不但心裏充滿了陽光,眼角眉梢也洋溢着笑意。除了刻苦讀書外,學校所有的活動他都積極參與。

  幾年下來,他不但以優異的成績令同學們刮目相看,更以自己雄辯的口才、獨特的個性和滿臉的陽光,贏得了「最有魅力的大學生」稱號。後來,還很自然地為他贏得了一位美麗的女生的芳心呢。

得失計算法

蘋果日報 倪匡
2008-12-03
倪租界
得失計算法

每一個人,對於得或失的計算方法,都不相同。計算得失,其實有很簡單的標準明明白白放在那裏,可是還是人人理解不同。這其中似乎已經沒有道理可講,起決定因素的是個人性格。性格人人不同,自然決定如何對待得失的態度也人人不同。在同樣的情形下,有的人看到的是得着的多,有的人看到的是失去的多。看到得着多的人毫無疑問,一定比較快樂。如果一直記掛着失去了的,耿耿於懷,思念不已,追究原因,後悔痛心……這人,也就必然遠離了快樂。除非下定了決心做個不快樂的人,不然,對於已失去了的一切,不論是東西還是人,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感情還是能摟着抱着的金銀,既然已經失去,你對他們念念不忘,有什麼用處?再怎麼刻骨相思,失去的就是失去,不會回來,想來何用?歌仔都有得唱:一切已失去,不可以再追!其實,稍微想深一層,就可以知道,任何人,一生之中,都是只有得着,沒有失去的。此話怎講?就從人出生講起,任何人的生命都從赤條條一無所有開始。出了娘胎之後,開始的生命歷程,就是不斷的得着過程。所謂失,是在有了得之後,才發生的。情況是這樣:本來是零,得了,又失了,還是零。零等於零,有何失去?推而廣之,也就沒有什麼叫失戀:本來就沒有這人,這人走了,仍然是沒有這人,有何損失?反而,曾經有過得的過程,那是白賺的,理應高興,怎麼會有痛苦?得、失,不能由自己決定,但是,如何計算得失,卻可以由自己的大腦主宰,全看你是要快樂還是要苦惱了。照說,人總是追求快樂的,可是偏偏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真怪。

悲觀,樂觀,達觀

香港經濟日報 岑逸飛
2008-12-20
寫意——六合飛翔
悲觀,樂觀,達觀

  甚麼是悲觀?甚麼是樂觀?其實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同樣的事物,心態各異,看法便有不同。譬如同樣是半杯水,悲觀者說,再差半杯水,杯子就空了;樂觀者說,再多半杯水,杯子就滿了;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所謂悲、所謂樂,也許只是人的心境反映罷了。

  換一個問題:眼前有串葡萄,有好有壞,究竟揀最好的先吃,還是揀最壞的先吃?是否揀最好的先吃樂觀,揀最壞的先吃悲觀?港人是「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當然是先吃好的,但那會是先甜後苦;反而先吃壞的,好的還在前面,會是先苦後甜。

  其實事物本身沒有悲樂,有的只是感受事物的心態有悲觀與樂觀之分。天地間沒有不平之事,只有不平之心。看西風落葉是憂傷還是閒適,要看人的修行。事情本身沒有意義,其意義取決於我們的取態,看事情是看負面還是正面?通常悲觀的會從機會中找到困難,但樂觀的則從困難中找到機會。

  若能活在感恩的世界,做人通常都能樂觀。對於斥責,會感激這是助長智慧;面對遺棄,會感激有助自立;受人欺騙,會感激反而增進見識;受傷害的,會感激是磨練心志。

  但中國的古老智慧,除了悲觀和樂觀之外,更有達觀,那是老莊智慧,比悲觀和樂觀再翻上一個層次。對人生能看通看透,才能達觀。悲觀者的人生是苦茶,樂觀者的人生是美酒,達觀者的人生是清泉。悲觀者在山腳看世界,看到小徑通幽;樂觀者在山腰看世界,看到曙光乍現;達觀者在山頂看世界,看到天清地廣。悲觀的躲在黑暗角落,樂觀的迎向陽光,而達觀的才會橫跨陰陽兩界。

「放棄」原來為向前

香港經濟日報 梁玳寧
2009-09-10
世事——玳玳茶
「放棄」原來為向前

  Google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向公司請辭,引起國際關注,其實這位成功人士最懂得「放棄」的學問。

  李開復第一次「放棄」是在大學裏改換專業學科。因為爸爸是從政的,雖然沒向兒子下過甚麼指令,但敬仰爸爸的兒子,心底裏不難有子承父業的傾向,加上在台灣唸小學時,李開復曾領導班上同學檢舉老師侵吞罰款;在美國唸中學時,又曾寫了一篇政論文章《漠視——美國人面對的最大敵人》,取得全州作文比賽的一等獎,所以他便認為自己有很高的從政天賦,進大學時,選讀了人文學,立志將來做個律師或政治家。

  豈料,李開復愈讀愈不起勁,甚至因為厭惡那些世俗的政治技巧而感沮喪。結果,他毅然轉科,改讀自己鍾意的計算機科學。雖然已花了一年時間,但他沒有懊悔,反為慶幸自己沒有因此而浪費了半生,甚至一生。他在此領域如魚得水,既憑多種發明取得大獎,又被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頒贈院士銜,光宗耀祖。

  李開復憶述自己第二次「放棄」,是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恩師破例留他在學校執教,這本是難得的機遇,但他認為這工作對世界影響力太小,尚未符合理想。當蘋果公司來「獵頭」時,在恩師的支持下,這蛟龍沒有戀棧安樂天地,帶着激情飛奔大海。

  由「蘋果」至「微軟」,由「微軟」至「谷歌」,這炎黃子孫在洋人世界馳騁縱橫。

  李開復常語年輕人說︰「對一個追求成功的人,必須具備四種勇氣:一、不畏失敗,勇於嘗試;二、承認錯誤,從中學習;三、拋棄恐懼,挑戰困難;四、勇於放棄已得的東西。」

  閱上文,觀性格,李開復今日之請辭,又何足為奇?

中文報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張曉卿﹕中文報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2009-10-17

【明報專訊】今年是中國建國60周年大慶。對全球華人而言,這是一個重新出發的歷史機遇。新中國經過前30年的甜蜜和痛苦,後30年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即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對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復蘇,起到了推動和關鍵性的作用。中文已成為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國的互聯網使用者和手機使用者的人數已經排在世界第一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在這裏召開世界中文報業年會,就是要尋找一個新的模式轉移和新的價值創新,以對全球報業日漸萎縮的危機,和中文世界的新聞和文化機遇做出回應,和探討應對之策、進取之策。中華文化的根在中國,海外的中文報業就是枝幹,只有樹壯根深,枝幹才能茁壯,樹葉才會茂盛。隨着「中國元素」、「中國概念」的推力和誘因,海外中文報業應該抓住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中文報業要提升話語權,需要借中國經濟騰飛、借中國軟實力發展和世界漢語熱之勢。只有掌握機遇,不斷完善自己,充實信息、內容,建立公信機制,提供優質服務,中文報業的世界話語權才可能和西方媒體並駕齊驅。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42屆年會的主題是「中文報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這不但顯露了中文報業面臨的成長空間和可能挑戰,也昭示了我們中文報業求發展、求進步的盼望之情。其中,最令我感到高興的,是海內外同業,有機會共聚一堂,分享經驗,交流資訊,尋求合作,共創繁榮。世界中文報業又走過了不平凡的一年,共同經歷了磨難,也共同分享了光榮,同時也感受到危機帶來的陣陣寒意。今後,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如何把握規律和對策,並預測未來的走勢,正是本屆年會的宗旨。

新媒體誕生傳統中文報業競爭加劇

新媒體的誕生,對傳統中文報業而言,肯定競爭會日益加劇,資源和市場的規模需要,也愈來愈大,這將促使媒體間彼此聯手意願更加強烈。「競合時代」將是中文報業發展的必然。這種的「競爭與合作」,也將打破過去以媒體的傳統類別,作為壁壘的市場分割的格局,催生傳媒大市場的形成。

特別是高科技發展和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使報紙在面對電視、網絡、廣播和手機的競爭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歷史經驗告訴了我們,廣播與電視,未能代替報紙,是因為報紙的文字資訊,比廣播電視的聲音與圖像,更詳盡、更深入,也更易於保存。但與互聯網相比,報紙開始喪失了這一獨特的優勢。因為互聯網,是今天所有的傳媒中,表現形式與優點的集大成者:它有傳播的速度與方便,它有電視的圖像與聲音的有機合成,它也有報紙的詳盡、深入與可保存的優勢,而公衆對網絡媒體的參與度,更勝過其他媒體。

關鍵是變革與創新

雖然新媒體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是,傳統中文報業,也無需大感驚慌,以為是「末日來臨」。因為一直以來,傳統媒體,都在扮演着新媒體內容提供者的角色。以文字為報道形式和核心的傳統中文報業,是所有新媒體的基礎,就像琳琅滿目的食品,花樣再多,也離不開糧食這個「根本」。新媒體的報道,一樣也離不開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任務。所以,傳統中文報業,需要創新,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將報道的內容做好做實做強。當然,傳統中文報業,如何順應新媒體,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與後者取得「雙贏」與「互補」,最關鍵的,還是自己的變革與創新,和適應網絡媒體和新興技術影響下的新型市場需求。

報業應積極投身網絡發展

所以,新科技不是報業的敵人,相反是,它是報業最好的朋友,也是報業的新支撐點和新發展點。報業應該積極投身網絡發展,作為內容提供者,與手機結合,主動把新聞推出去,而不是等待被點擊。同時,也讓更多具有創意的人才參與進來,找到合理的商業運營模式。

其實,新聞行業,一直處在時代的尖端,新聞工作者是時代的尖兵,他們最了解時代的脈搏,也最有勇氣接受新知識和新科技。任何新科技的出現,都會對傳統的產業格局、傳統的思維方式帶來顛覆,但是,這種顛覆,通常是基於創新和進步。事實上,報紙本身的出現,就是基於工業化時代印刷技術、電報技術的發展,也是人類追求資訊公開、追求公民知情權的進步產物。

所以,在資訊的發展日益繁雜的時代,正是新聞機構展現自己的公信力和突破力的好機會。新聞人,必須運用最新的電子技術,改進新聞的呈現手法,不再只是搶新聞的速度,還要追求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和提供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

我們可以說,21世紀初,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是中文報業大發展的良機,也是中文報業應有的責任。我們倡議,世界中文報業,應該抓住歷史的機遇,在國際上打出真正有影響力的國際中文媒體,既喚起新的新聞激情,也促進中華文化的崛起和軟實力的提升。

在中文報業的發展上,我們也寄望在薄書記的關照和協助下,可以打破地理的疆界,凝聚族群的力量,穿透政治的圍牆,使中文報業,在嚴峻的挑戰下,合作共譜媒體的變革和創新,既可以創造一個可以和西方文明並存和對話的新文化載體,也可以在民族復興和文化重建中,再創新的中華文明。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42屆年會於2009年10月16日在重慶舉行,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和海內外媒體代表出席;本文為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會長、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在年會的講辭摘要。

2009年10月5日星期一

《西九龍珠》舊瓶裝舊酒

信報財經新聞
P41 |  文化 |  劇評 |  By 聞一浩     2009-10-05

《西九龍珠》舊瓶裝舊酒    

去看《東宮西宮》系列八之《西九龍珠》,從天星碼頭海旁踏入香港文化中心,先「影(像)」奪人是那關於大紫禁城建築的展覽:在玻璃大門上貼上了紫禁城影像的透明膠片,再在展場範圍內(其實只是大堂的一角)的牆上布滿紫禁城門的牌匾,小小的空間做出了懾人的效果,展覽本身已做了一個關於建築與空間運用的示範。

展覽是進念.二十面體主辦的「建築是藝術節」其中一個項目,為期個多月的藝術節,展覽之外還有講座,以及恍如「新曲加精選」般的演出 —— 既有舊作重演如Looking for Mies,也有新作首演,如筆者先後觀看了的《西九龍珠》與《大紫禁城》——前者是其社會劇場系列的長壽節目,後者則是胡恩威多媒體音樂演出的最新作品。

團隊有默契 新意欠奉

進念.二十面體由二○○三年起推出《東宮西宮》系列,至今六年。上一次看的《西九龍皇帝》,是胡恩威跟林奕華合導的最後一齣。回看過去幾年,香港政府的施政依然是一籌莫展,沸沸揚揚叫賣了多年的西九文化區,仍然是妾身未明的一塊爛地;事隔四年,進念再以西九為題的《西九龍珠》,卻其實是廣泛地諷刺時弊,在第二幕的〈是但up〉 已明言不講西九,因為西九很「悶」,龍珠很「out」,順帶切入如此重大的議題,卻因市民怕悶而被冷落。

再看演出,創作與演出團隊更見合作純熟和充滿默契。但演出的結構與模式,與幾年前看的沒有什麼分別 —— 段落式的搞笑演出,正經八百的介紹政府架構或部門,然後以感性收結;既然是系列演出,結構不離其宗並無不可,最重要的是演出的內容與處理是否有新意,《西九龍珠》卻是舊瓶裝舊酒,內容與處理都未能翻出新意。無論講市場主導、香港規劃、母語教育或是西九問題,論點與論據或者搞笑的處理都似曾相識。

雖然整體上笑料與深度都嫌不足,但是結尾的〈中國家書〉依然叫人感動——由黃大徽讀出的家書內容,談到北京的變化,由四合院胡同變到今天的商場大廈林立,再說起一九八九年電視上的六四畫面,然後寄語明天,對往日感性的唏噓由假想百年後的人的想像;然後將第一幕〈市場的力量〉中變成歌頌消費與市場主義的《血染的風采》的歌詞在此還原,鋼琴聲襯着徐徐打出的歌詞,的確叫人深思。

拓政治諷刺劇新路

進念的《東宮西宮》系列,成功為香港舞台打開了一條政治諷刺劇的新路,也吸引了更多的市民觀看舞台演出;不過,一路下來,如何在保持特色之餘,又能保持活力,我想是胡恩威與眾創作演員必須攀越的山頭。

《西九龍珠》之後,再看了另一個藝術節重點演出——《大紫禁城》,同樣由胡恩威導演及設計,以大量的錄像、布景板與音樂來解構紫禁城實質建築與象徵意符,再由石小梅的王侯與黃耀明的燕子來演說建築與王權的關係。

重量級演員不見火花

演出分〈天〉、〈圓〉、〈地〉、〈方〉四個章節,再附以序曲和終曲兩段純音樂與錄像的拼貼。雖然演出被標籤為多媒體音樂演出,但形式與取材更似胡恩威的建築系列。序曲中,在音樂相襯下,觀眾看着白布景板與布幕上一點一線勾勒紫禁城的平面圖;然後,進入〈天〉、〈圓〉、〈地〉、〈方〉四段,一身王侯打扮的石小梅近距離以崑曲訴說紫禁城中君王的治國理念,而像是王謝堂前的燕子黃耀明,則是遠距離地唱出,從上空鳥瞰紫禁城內的人事變化。同時間,中西融合的音樂與高高低低白板映襯的紫禁城錄像,充斥舞台。

無可否認,胡恩威在音樂、錄像與舞台機械如升降不停的布景板和舞台橫杆的運用,已收放自如,相當可觀。不過,《大紫禁城》畢竟與他建築系列的其他演出不同,兩位重量級的演員安插演出中,觀眾自然期待他們發揮作用。可惜,兩人以唱為主,與舞台上的其他元素並無關聯,尤其是黃耀明手執米高風演唱的幾段,恍如演唱會般的走位,都是頗為突兀的處理,兩人同台演出的兩段——《奈何天》與《燕子飛》也不見火花。本來,期望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演員為演出提供多一個層次,一個由人出發的角度,可惜結果還是沒有多大的發揮。

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

粵劇列聯合國文化遺產 老倌促設永久演出場地解傳承危機

明報
A06 |  港聞     2009-10-01

粵劇列聯合國文化遺產 老倌促設永久演出場地解傳承危機    

【明報專訊】粵劇屬香港重要文化寶藏,香港去年向聯合國申請將粵劇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昨日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連同21 個中國項目,包括福建南音、書法、端午節等,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通俗文化變藝術表演

粵劇老倌陳劍聲對消息感到高興,說:「粵劇演員都希望能盡快有合適的表演場地作永久演出。」另一老倌李香琴則希望粵劇演員及觀眾都能得到足夠培育,改善老化問題。

粵劇又名廣東大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粵劇雖然從廣州興起,但早於上世紀的30 年代已在港非常流行,其後更成為香港主流文化,大人小孩都愛看,直至現在,粵劇已由通俗文化轉化成藝術表演。不過,過去幾年本港粵劇界面臨欠缺表演場地問題,作為香港及廣州文化精髓的粵劇,出現傳承危機,要活化、保育有一定困難。

去年9 月,香港民政事務局聯同粵澳兩地文化部門取得國家支持,由中央人民政府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教科文組織」),申請粵劇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盼多推廣吸年輕觀眾

粵劇老倌陳劍聲表示,業界對此藝術獲肯定感到非常高興,希望日後政府能多加支持,為粵劇表演者爭取合適的永久表演場地,並在西九發展上多加重視粵劇傳承。多年來推動粵劇發展的李香琴亦感到非常光榮,她說孫女在課餘期間亦參加了粵劇培訓,她認為,幼稚園及小學都開始出現粵劇培訓班,但看粵劇的觀眾普遍是40 多至60 多歲,有老化現象,故政府需多作粵劇推廣,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入場。

油麻地戲院紅磚屋改戲曲中心本港可進行戲曲活動的場地不足,立法會年初通過申請撥款1.8 億元,將油麻地戲院及旁邊的紅磚屋改建成戲曲活動中心,但有立法會議員擔心,改建後場地仍狹窄,座位不足又鄰近垃圾站,交通亦不方便。另外,政府亦計劃在西九文化區興建具國際水平及規模的戲曲中心,內設大型劇院(約1200 至1400 座位),預計於2014 或2015 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