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樂觀與悲觀

明報 龐永欣
2009-07-16
教育心語
樂觀與悲觀

天生「樂觀」好嗎?性格「樂觀」是項天賦嗎?

心理學研究人的性格有多「樂觀」,大多由「主觀能動力」(agency) 入手。例如問受訪者:「當遇上困難時,你是否常覺得困難最後會得到解決,目的終會達到?」另一方法是看他們如何解釋「失敗」。樂觀的認為失敗多源於外在或偶然的因素;悲觀者則相信失敗是因為自己有缺陷,或環境上出現注定失敗的因素。

可是,這些方法都忽略了一點,就是受訪者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去達到目的或避免失敗。「你相信每月都交得起租嗎?」答案跟受訪者是否樂觀無關,只在乎他有多少積蓄或月入多少。亦因此,樂觀必須是「合理」的、非「盲目」的。

研究又發現,性格上傾向樂觀者,實際生活遇上連串的失敗或打擊時,可能感受到的壓力(stress) 會輕一些,但沮喪情况(depressive symptoms) 會更為嚴重(見Chang and Sanna, 2003)。故被稱為平日性格樂觀者,不等於遇挫折不會幹出傻事來。

研究東西方學生性格上的「樂觀、悲觀」發現,東方學生的確較悲觀。然而,樂觀也好,悲觀也好,其實關鍵在於人們會否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調查又發現「悲觀」的東方學生比「樂觀」的西方學生一般都較為低調,不善表達,但又更勇於接受挑戰,面對困難,因此稱讚他們為「懂防禦的悲觀者」(defensive pessimists)!

電台報章經常叫人要培養「樂觀」性格,「天塌下來要當被蓋」,這不錯都是善意的忠告,但始終還是勸人「作最好的希望,最壞的打算」較管用和實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