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讀中文所為何事?

星島日報
E07|年華|文化廊|By鄧小樺 2008-12-15
讀中文所為何事?

當整體社會已經被那些中文程度最糟的八卦周刊攻陷、佔據了「消閒」的領域,可歎「讀優良中文書寫」變成了某種有壓力而與生活脫離的東西,要為之提供「理由」。而香港社會的荒誕是,彷彿只有涉及謀生或者更加功利的關注,才能成為「理由」。近年「語文程度」頻受關注,往往與求職、工作掛勾,言必稱僱主。文:鄧小樺圖:星島圖片庫

中文科教育改革,取消範文(學生有可能在整個學習過程裏,毋須接觸文言文),設聆聽、口試、綜合能力等考卷,是向英文科看齊。中文大學教育行政及政策學系的蔡寶瓊教授,一直對香港歷年的語文教育政策口誅筆伐,指英文科多年以來,就是為商界僱主尋找優秀勞工,把學生的整體人格和美學品味之成長置於次要地位。過往中文科兼負德育責任,課業不算繁重,留有空間予一些受過傳統教育、具使命感的中文老師,在正規課業以外,將博大精深的國學、五花八門的雜學,還有與商業社會頡頏對抗的風格氣質,傳給學生。是以,不論出身和現在的階級,人們隨口談起「影響我最深」的老師,往往都是教中文的。如今「中文」算不算洗脫了多年來「唔湊米氣」的窮酸形象?還是更進一步的邊緣化?昔日讀經書,可以建功立業考取功名,今日讀中文,可以如何?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精研琴棋書畫醫卜星相的老派讀書人,幹甚麼去?

文字掌故保留傳統

在商業化的社會,傳統文人便有前朝遺老、沒落貴族之態,苟存性命於亂世,如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南來文人寄身小報副刊,煮字療饑。古中國文化經典,融入民間傳統,便成俗語掌故的趣味資料,在各報章專欄、歷年電視節目,都有固定捧場客,包括吳昊、韋基舜、何文匯、潘國森等作者持續工作。寄身於風俗掌故的古文知識,某程度上總須有庶民親切,龍蛇混雜不分高下,擁有既權威又草莽的兩面性。如彭志銘,除了有研究粗話的《小狗懶擦鞋》,也同時有《正字正確》、《正字審查》等著作考查難字、尋找廣東口語的正字,將粵音與古漢語傳統接軌,為常被誤指為粗鄙不文的粵語,樹立歷史的權威性。掌故收集者多念舊之情,這幾年記錄舊物、舊事、舊風俗而最受注意的,當是陳雲。他是民俗學博士,行文雖顯出深厚修養,但其考證沒有學究的戀物味道,反而是他個人的情志、品性、姿態比較突出。新出的《中文解毒》一書,亦把「掌故派」的功架耍夠,從經典中的詞源開始考證,採集俗語文化,記錄當代作者如三蘇、黃霑、陶傑等的創作,考證粗話時亦旁及女性版及加長版,又如張愛玲點評「若要停車,乃可在此」(busstop)那樣,把分析對象擴展至公文、標語、廣告。

掌故考證貌似閒雅,但爭逐權威自然有干戈之氣。每年一有正音正字或者語文趣談等節目推出,自有一群會家子受眾出來,質疑考證、競逐權威,論戰時還真的殺氣騰騰,不識者難免覺得這樣咬文嚼字過於挑剔。本地有一集體撰寫的博客「新春秋」,就曾有人狙擊《最緊要正字》(偶亦狠評城中著名專欄作家的語文和用典),近十位作者撰文二十篇左右,彷彿高手比拼內力。其實晚近的語文現象往往多爭議(蘇真真與彭志銘解釋「屈機」就有出入),而確鑿的掌故卻是死的,我試過在同一天的黃金時間和深宵重播中,看兩個年代的正字節目,都是「臊孲崽」和「打爛砂盆璺到豚」,解釋一樣、組合一樣,連主持都同樣是中大美女教授黃念欣,只是早年上鏡穿唐裝,後來換成洋裝,顯示節目風格定位不同。

須尊一權威說法

遺民多以「掌故趣味」來繞開政治,如此是在風刀霜劍嚴相逼(政治與商品兩相夾擊)的社會裏,為自己尋找空間,彷彿自得其樂,但也因此而有小眾趣味之局限。但其實,我認為文字當世之用,不在趣味,文人應把公共性較重而看來權威沉悶的諮詢文件、政策及小組命名、聲明都納入分析範圍。研究文字,始終須尊一權威說法,一般正音正字的針砭對象都不通文墨,如街巿餐廳所見白字,但其實政府也有份製造語文現象和語言變體,晚近的「銷毀雞隻」、「移除大樹」、「零容忍」、「真情對話」、「集體決定」、「政治真空」,都因為出於公關理由而與我們習用的詞義有距離,只是一般人不習慣對正襟危坐的政令文件或政府發言,視為平等的分析對象而已。記得以前教授說過,「貴族」的正面意義不在特權,而在於「有些事無論如何也不能做」的自持。是故民間可以食字,但政府的公民教育計畫都以「悅讀」作招徠,則有失莊重。路易‧阿圖塞(LouisAlthusser)曾指所有文學都只旨在考慮品味問題,令我等文學研究者汗顏———「品味」也要有具社會維度的批判理由。

陳雲卸下官職後甚為調皮,《中文解毒》書名食字,自序更是以粵語口語寫成,似乎有意承繼夾雜文言、白話、方言的「三及第」文體,而施之於公共論述的範疇。這讓我想起董啟章《時間繁史》,裏面用大量的口語對答,去處理角色嚴肅認真的思考,以開拓日常口語的嚴肅維度,讓「口語」不再限於表示「滑稽」和「親切」。對於讀中文的人來說,語言確是生死大事,語言與思維人格無法割離,而這些統統都要回饋社會。

‧作者簡介‧

鄧小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主修文學,文學雜誌《字花》編輯,為港台節目《思潮作動‧文明單位》主持,於各大報章撰寫評論及專欄,著有詩集《不曾移動瓶子》。
博客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