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星期六

城大調查發現 老師眼中好學生 藉職權欺凌同學

A04      新報       2010-03-27
城大調查發現
老師眼中好學生 藉職權欺凌同學

【新報訊】城市大學一項調查發現,受訪的初中和高小學生中,三成人有暴躁情緒,會以肢體攻擊,以及用言語威脅等手法解決問題,另有逾400人會處心積慮欺凌弱者,而取得好處,這類欺凌者屬「操控型」。負責調查的學者擔心,「操控型」的欺凌者多是好學生,老師們較難發現和識別,故難以及早提供輔導,呼籲教師要留意學生平日的情緒及行為。城大在過去4年,訪問來自40間中學及10間小學、18,714名中一至中三學生,以及3,080名小學生,共超過2.1萬人,研究校園欺凌行為,城大解釋暴力不等於欺凌,而有計劃的肢體暴力、言語威嚇,又或透過排斥別人來得到好處,才算是欺凌。

欺侮之前評估風險

研究將校園內的攻擊者分為「操控型攻擊者」及「反應型攻擊者」,1.5%受訪高小學生是「操控型」,即懂得揀選欺凌對象,欺侮人之前會先評估風險,他們真正專橫、不顧他人感受、行為霸道,又善於偽裝處心積慮欺凌他人。至於屬「反應型」的則有三成受訪者,即容易受暴躁情緒或認知扭曲影響,訴諸暴力解決問題,他們其實是情緒失控、內心膽小、缺乏自信,但要強裝堅強,以保護自己的「反應型攻擊者」。

負責研究的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馮麗姝指,有「操控型」性格的人才是真正的欺凌者,他們一般都比較聰明,甚至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她說,在曾接觸的個案中,發現有「操控型」的人用其本身擔任風紀的角色,又或是班長,利用職權勒索同學,例如要求同學替自己孭書包,作為換取犯錯亦不會記名的條件,又或要求同學送贈飯盒、食物等好處。

老師需要增加認識

馮麗姝稱,在處理欺凌他人的「操控型攻擊者」時,應該在認知、行為及社交方面,協助他們建立合情合理合法的新想法,至於處理「反應型攻擊者」時,應增強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降低他們的憤怒情緒。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承認,比較難識別這類學生,因「操控型」學生未必因個人情緒影響而欺凌別人,他們是在認知方面出現問題,希望透過欺凌別人而得到好處。

她承認,正因這類「操控型」學生比較聰明,老師們往往難以掌握這類學生,亦不知道被視為好學生者亦有欺凌同學,因此她認為無論是輔導主任、班主任或學科老師,都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及技巧,才可及時在校內處理這類欺凌個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