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下)

08會考中文閱讀能力卷兩亮點(下)

 此次中文會考的閱讀材料是「某校一位同學」的《探月感言》,文章開頭是個總述:在探討今次探月行動時,我們往往把焦點都放在中國科技發展上,而忽略了這個升空壯舉,在中國各方面都帶來極重要的意義。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文主旨在於探討探月行動在中國「各方面」帶來的極重要的意義,下文則進行了「化夢想為現實的能力」、「從民生上來看」、「在能源運 用上」等分述。而試題所指是文章的總結部分:「嫦娥工程雖是中國探月行動的一小步,卻是中國科學發展的一大步」。這裡加上了「科學」一詞,就與文首的「各方面」、文中的分述發生了牴觸。這既是定語限定的語言問題,也是行文呼應問題,還是閱讀資訊對稱問題,這都是學生寫作易出錯的問題。

 此次考卷的第二個亮點,我認為是「指引」,其中第二和第三篇閱讀文章及試題的設計,便予人非常清楚的命題意圖:指引。

 第二篇和第三篇給出的首道試題都是這樣一句話:以下是一篇分析某某的文章,當中部分內容須由考生自己填寫、選擇。從設題的角度看,命題人把考生放置在一篇賞析文章的語境裡,於是考生就進入雙重閱讀的語感中,一是閱讀文章的文境,二是答題的文境。

設置答題文境

 設置答題文境,我認為是把平時教學的程式演變成閱讀理解的常規層次,把試題變為藝術鑒賞活動,讓枯燥、理性的答題過程成為考生感悟的過程,循序漸進地展示了閱讀的趣味。

 對於中國古代詩歌的鑒賞來說,一般以景、情、理、趣的發現與創造為精要。發現的要義,在於能入詩境,以解讀詩人本意為目的;創造則以能「出乎其外」為目標,想像、聯想、重設詩境、接受理趣、構建鑒賞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我覺得第二篇便是基於這種鑒賞層次設題的。試卷從第7題開始到第11題為景,12題為理,13題為情,14題是意象遷移,15題是詩歌主體形象的發 現,16、17題是側面描寫,18、19題是抒情方式,20題是修辭手法,21題是詩歌常識。歸納起來,此次試卷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即從常識到景理情及藝術手法,進行了全方位的考查,可成為詩歌教學的指引。

指引詩歌教學

 第三篇則是按照散文教學的一種常規模式設題的。它依照行文層次、寫作手法、主旨發掘、讀寫結合的規範,揭示了散文閱讀的基本流程,用以檢驗考生的散文閱讀能力。如果比較07與08年中學中國語文會考的散文閱讀,我還是欣賞今年的試題設計,雖然它與第二篇的設題形式相似,令題目設計有些呆板,但依然是散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指引。

 考試不是指揮棒,但對教學一定要有指引性。雖然今年中國語文閱讀能力試卷的設計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其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為中國語文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宋正武(宜昌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

(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