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星期六

藝術教育是文化產業基礎

信報財經新聞
P16 |  時事評論 |  By 曹啟樂     2009-10-24

藝術教育是文化產業基礎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六項優勢產業,其中一項文化與創意產業和教育關係密切,值得一談。報告有關段落有三,其中第四十三段指出︰「為發展本地文化市場,我們與文化藝術界及社區緊密合作,發展優質品牌藝術節目;透過新高中課程,在學校推廣藝術;通過訓練計劃和實習機會,培育藝術人才及藝術行政人員。建設西九文化區,是我們促進文化發展、推動創意產業的重大項目,西九文化區落成後,將提供世界級設施及優質節目。」

正規藝術科未見樂觀

我們可看看新高中課程安排,以及西九文化區設計,能否在培育下一代的藝術素養上有較大力度的推動。

在新高中課程架構內,藝術教育可用正規與非正規兩種方式施行,前者指藝術學科如音樂、視覺藝術等,而後者則指其他學習經歷,約佔課時的百分之五。一般學生修讀四個核心科目以外,會選修二至三科,少部分更會加修一門體術或外語學科,然而在眾多科目可供選擇時,藝術學科會否更少人修讀呢?可先看看現時的統計。在剛過去的會考中,報考音樂與視藝的分別有二百九十一及六千四百零七人,高考不設音樂科,報考視藝的只有二百三十三人。日後報考中學文憑試藝術科目人數其實並不樂觀,部分學校索性不在高中開設此兩科,例如在港島東區的二十八所中學,不設視藝科者達十二所。這對日後大學藝術、設計等院系收生有不利影響。

在正規藝術科萎縮的同時,非正規課程則有擴展趨勢。因大學收生將會考慮學生的學習檔案,而當中也包括藝術文化的經歷在內,故此各校會為新高中生安排各類藝術觀賞活動,務求學生在填寫有關紀錄時,有一定的相關內容。是以未來,在文化場所不難發現一群群身穿校服的青年,邊觀賞展覽或節目,邊做筆記的景象。在本港,升大之門是如此狹窄,一切對升大有助的活動定必受到師生、家長高度重視,藝術觀賞活動的蓬勃正是公開試「倒流反應」的結果。綜合而言,藝術修養的提升未必做到,但普及則是可期的,不過,以「趕功課」方式去欣賞藝術是否一定能提升藝術素養,其實也有疑問。

值得一讚的是藝術發展局多年來設立年度「藝術教育獎」,確認中小學推動藝術的成就。去年開始推行「校園藝術大使」計劃,讓中小學可提名一位同學出任大使,一方面表揚他們的傑出表現,另一方面透過系列培訓,開拓這些藝術尖子的眼界,更難得的是他們之間結成網絡,同道者相互支援。這正是成本低、高效益的計劃。然而要培育更多藝術文化人才,西九文化區應該肩負更大任務。

西九文化區教育元素少

西九管理局現正進行第一階段諮詢,簡介單張內如此界定文化區︰「滙聚世界級的文化藝術設施,優秀的節目,寬裕的休憩空間,別具一格的商店、餐廳及消閒設施,創造出一個讓我們享受、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這是僅有出現「學習」字眼處,整份單張也只提及「教育」兩次,其一是說文化區兼具多元功能,包括教育在內,其二是諮詢市民對日後提供節目和教育活動的意見。然而活動是需要與硬件(即設施)配合的,而縱觀所列設施,包括博物館、劇院、戲曲中心、表演場地、展覽中心等,對與學習相關設施未有詳細說明。如果說西九要肩負培育下一代藝術素養,甚至提升藝術尖子數量的話,對藝術教育的關注未免不足。一直以來,有關西九討論中,不少論者擔心設施成為「大白象」,也就是擔心不夠觀眾,從這次諮詢調子看,西九管理局仍未能正視有關疑慮而作出回應。諮詢單張提到西九共有十七個世界級藝術場地,另有綜合土地,例如零售、飲食、消閒、住宅(不超逾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酒店和辦公室等,偏偏就是欠了教育一環。

筆者不妨在此作出補充︰文化藝術場館的設計絕大部分可包含教育元素在內,例如工作室、演講室等,並設專門負責推廣教育的部門。同時,可考慮撥出空間增闢一幢藝術綜合教育中心,讓學生可同一時間在內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

新高中既然重視其他學習經歷,而當中藝術佔一定比例,可以預見學校定期撥出一天半天的時間,整級學生移師西九文化區進行各類活動,西九管理局亦宜主動策劃相關活動,此舉不單帶旺該區人流,更重要的是能實現規劃原則之一—連接社區,可持續發展!當然,各大專院校有關藝術、設計、文化評論等院系,亦可以低廉租金租用教育中心作為學院的合理延伸部門,「近水樓台」借助西九文化氛圍,以擴闊學生視野,提升藝術修養。筆者衷心期望在下一階段諮詢中,教育元素會佔一個更顯眼的位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