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做不做好人,這是個問題

大公報 蒲繼剛
2009-07-11
自由談
做不做好人,這是個問題

范滂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名士,他少年時便懷有澄清天下之志。

范滂疾惡如仇,為官清廉,任清詔史按察諸郡時,貪官污吏望風解印綬而逃。在他任汝南郡功曹時,抑制豪強,制裁不軌,結交士人,反對宦官,深受官吏與民間敬重。第一次黨錮之禍起,范滂與李膺同時被捕,被釋還鄉時,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車有數千輛。黨錮之禍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縣令郭揖欲棄官與他一起逃亡,他不肯連累別人,自己投案,死於獄中。

在獄中時,范母帶着孫兒隨着公差到監獄來探望范滂。范滂安慰她說:「我死了以後,還有弟弟會撫養您。您不要過分傷心。」范母說:「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兩位一樣留下好名聲,我已經夠滿意了。你也用不着難過。」范滂跪着聽他母親說完,回過頭來對他的兒子說:「我要叫你做壞事吧,可是壞事畢竟是不該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沒有做壞事,卻落得這步田地。」…

每當讀東漢歷史到此,我總是憂憤難忍,潸然淚下,尤其是范滂對兒子說的那一席話,更是讓我不知所措,痛入骨髓。現實是多麼殘酷,做一個正直、善良,為民着想的好人,卻落個無處藏身,身首異處的下場。而做一個做壞事,喪盡天良的壞人,卻不一定就會得到老天的懲罰。做好人還是做壞人,這是個問題。尤其在中國,成了哈姆雷特似的經典問題,如同人生的生與死。

因為做好人吃虧,做壞人得利。這成了做好人還是做壞人的一個風向標,一個歷史難題。人性心底中的善,告訴我們不能做壞人,而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在的「做好人吃虧,做壞人得利」的現實,卻讓我們迷茫、困惑,難以抉擇。范滂對兒子說的那一席話,便是他看透了人生後,對在中國社會,做好人還是做壞人的一個經典性總結。

但范滂依然教育孩子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即使是千刀萬剮,身首異處,也不悔改。這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但這種精神又是這樣無力而又無助。

固然,人生的正直、善良,並不一定有好報,因為你的正直、善良,總對應的是小人的卑鄙、無恥。而卑鄙、無恥的小人是不按規矩出牌的,他也不願意讓這個世界證明,好人的正直、善良,能成為一種力量,尤其在官場上。那種老天睜眼,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寓言,只是存在於文藝作品裡,而生活中,沒有這麼多快意恩仇的故事。這正是人生的切膚之痛。正直、善良的人正是在這種切膚之痛中折磨着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最終難以抉擇是做好人還是做壞人。所以,曾國藩說出了:「要有霹靂手段,要有菩薩心腸。」的驚人之句。這正是他在波譎雲詭、驚濤駭浪的人生經歷中對付小人的手段。這看似做人的兩個極端,其實是在告訴人們,既要做一個好人,又要有力量。那樣才不被小人所害。

范滂最終被小人所害,但他依然要讓自己的兒子做一個正直、善良的好人,這總讓我們掩卷長思,為歷史哭泣。

在那種專制、罪惡的封建制度下,是沒有贏家的。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又如何?范滂早已說出了答案。在那種人人生活在恐怖和欺壓之中的封建社會世界裡,即使是皇帝,他依然生活在恐懼中,他依然怕臣子、宦官,甚至是兒子奪了自己的位子。那樣的制度是多麼可怕的制度,那樣的世界是多麼可怕的世界。

范滂的故事,再一次告訴人們:一個較完善的制度是多麼的重要,在那樣的制度下,好人能夠理直氣壯地做一個好人,壞人做了壞事,隨時都會受到懲罰。懲惡揚善,好人揚眉吐氣,壞人無處可遁,成為社會最起碼的制度底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